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振宁:我的研究与学习经历

(2012-05-05 07:47:56)
标签:

杨振宁

名家论坛

直觉

归纳思维

合作

坚持不懈

教育

分类: 他山之石

上个月,杨振宁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的名家论坛上,以“我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为报告主题,回顾了他青少年时期在西南联大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以及在美国芝加哥大学、IAS研究所、普林斯顿大学等地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报告中的一些观点,直指当下教育的弊端,很值得我们反思。

1、见解不对不要紧

杨振宁认为,相信直觉,也许会有所收获。“当直觉与书本知识冲突,是最好的学习机会,抓住它,你就可能走入新的境界”,他说,自己没有念过高中物理学,在北平崇德中学念书时,在学校图书馆第一次接触到二十世纪的物理学,看Jeans的《神秘的宇宙》让他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次在教科书中读到,圆周运动加速的方向是向心的,而不是沿着切线方向的。“为何书中写着圆旋转力量会向着圆心?我的直觉说那是不对的!于是我反复思考,最终在直觉和书本的冲突中收获了学习的方法。”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每个人在每个时刻都有一些直觉,这些直觉多半是正确的,可是也有一些需要修正,需要加入一些新的观念,变成新的较正确的直觉。

当年,芝加哥大学汇聚了一大批杰出的学者,其中就包括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特勒在研究物理学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有许多直觉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一定都是对的,甚至恐怕90%都是错的,不过每次和别人交谈时,他从不怕他讲的见解可能是错的,这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杨振宁表示,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表述,要求学习者在发表言论之前,必须明确区分知道的事情和不知道的事情,要想的清清楚楚,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这种传统教育哲学有其合理之处,但并不适合于每个时代。“事实上,很多知识不是这么学的。比如幼儿学习说话,这一过程就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在不断的实践和失败中,不知不觉学会的。”

谈起科学研究,杨振宁说,科学研究不仅要敢于质疑,还需要猛闯精神。尤其是年轻人要天不怕地不怕,要相信自己的直觉,选好自己的方向,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兴趣准备突破是科研工作必须经过的三部曲。首先要对某一领域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动力去查阅资料,开展调研,这是准备的过程,然后再找到一个突破口,一举成功。外来的信息如果能够融入个人脑子里面的软件之中,就可能会情有独钟,有继续发展的可能,像是一粒小种子,如再有好土壤、有阳光、有水,就可能发展成一种偏好,可以使这个人喜欢去钻研某类问题,喜欢向哪些方向去做准备工作,如果再幸运的话,也就可能发展出一个突破口,而最后开花结果。

在国外时,杨振宁建议中国学生去听学校的大讨论,学生不去,理由是听不懂。杨振宁说,外国人即使不太有把握的观点,他们也都会说出来,而中国人只有自己有把握的才会表述或者去钻研,其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古训不够,还要学会渗透性地学习,敢于表达和创新。

2、既要有骨头,也要有血肉

在西南联大,杨振宁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推演法,即由理论推演到物理现象;而在芝加哥大学则正好相反,从新的现象开始,通过对现象的描述归纳理论。中国的学生喜欢在书中寻找答案,注重从理论推演现实,我出国后知道了,外国人喜欢先从现实去总结理论。“如果和即有理论相符合,固然很好;如果不符合,就代表固有理论存在错误,需要修改。这更是一件‘好事’。”杨振宁说,渐渐地,他了解到了这种方法的好处:归纳法的起点是物理现象,从这个方向出发,不易陷入形式化的泥坑。

杨振宁说,他曾到复旦大学、深圳大学访问,发现学生的教材全是关于四大力学的理论,学生的研究积极性被局限于其中。中国大学生太专研于书籍,好思考别人的结论,却忽略了一些新现象的出现。没有人否认“四大力学”是物理学的骨干,不过,物理学不单单只是骨干。只有骨干的物理学是骷髅,不是活的。物理学需要骨头,还需要有血、有肉。有骨头有肉的物理学,才是活的物理学。

3、要注重与别人合作

杨振宁的研究许多都是和别人一起合作进行的,RobertMills、泰勒、恩芮科费米、李政道等都与杨振宁有密切的合作,其中,泰勒、费米既是导师,又是合作伙伴。合作有很多的好处,因为你知道你在讨论一个问题,有时候走不通了,你的想法都走不通了,那个时候假如另外有一个人跟你讨论讨论,问你几个问题,或者想出来一个新的方向,于是你就又起劲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研究的途径,杨振宁说,和别人讨论往往是十分有用的研究方法。

杨振宁说,要善于表达、勇于表达,即使是错误观点。在西南联大时,他与黄昆(半导体物理学家)和张守廉同住一室,他们除了常侃电影明星、政治事件、历史观点,更多的则是无休止地辩论物理问题。学校没有开水,他们就经常到茶馆叫上一杯茶,讨论一下午物理。有一次对关于量子力学中“测量”的准确意义的争论,他们各自都有观点,一直争论到晚上回到寝室,关了电灯,上了床以后,辩论仍然没有停止。最后三人都从床上爬起来,点亮了蜡烛,翻看海森堡(Heisenberg)的《量子理论的物理原理》来调解他们的辩论。“与黄昆和张守廉的辩论,以及我自己做教授以后的多年经验,都告诉我:和同学讨论是极好的真正学习的机会。”

4.确定目标不轻言放弃

1945年,杨振宁作为清华大学最后一届留美公费生到了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他一直认为自己在实验物理上有所欠缺,于是订立了自己的论文目标,希望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弥补知识缺陷。不巧,他并没有选择到该领域的大师作为导师,最终跟随了后来也是名噪一时的泰勒。

当时特勒给了他一个题目让他写成一篇文章。于是,他花了一星期来做此工作,可是写来写去始终觉得不能完全掌握方法,直到写不下去了,特勒又给了他另外一个题目去做,最终结果都不理想。1946年秋天,费米介绍他去做核试验物理学家艾里逊(Allison)教授的研究生,虽然他基本理论物理已达到了当时最前沿的标准,可是动手能力却成了他的弱项,一度没有起色。1947年,他曾用“Disillusioned(希望破灭)来描述当时的心情。因为尽管自己非常努力,可是没有做实验的天分,而理论方面呢,几个自己找的题目都没有成果。

为了完成最后的论文,杨振宁先后尝试着选了四个题目,前三个题目都因为无法继续下去,不得不暂时放弃,导致论文无法落笔。在做第四个题目时,他推导出了几个很漂亮的定理,写了一篇短文。泰勒劝他将这个短文稍微加长就可以作为论文。杨振宁思索了两天,是不是应该更改目标呢?在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听从泰勒的建议。这篇小论文在经过丰富后,讲述了享誉全球的临界指数,后来在这方面的延伸研究则获得了诺贝尔奖。其实,在后来的研究中,杨振宁将他之前做的那三个题目扩展之后,也有了很好的进展,这时,他已经70多岁了。他说,物理中的难题,往往不能一举完全解决,把问题扩大,往往会引导出很好的新发展方向。一个观点行不通,可以研究其余观点,年轻人不要害怕,如果你做学习研究遇到苦闷的话,是不是可以思考在总方针上做出修正。

 

口若悬河,思维敏捷,表达清晰,在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中,居然没有喝过一口水,没有长时间停顿过讲话……这是90岁高龄的杨振宁在我校名家论坛上呈现出的精神状态,让师生们为之肃然起敬。

杨振宁:我的研究与学习经历杨振宁弯腰聆听问题

更令人感动的是,报告的提问与互动环节,主持人将第一个提问的机会给了台下席地而坐的一名女生。由于人太多,工作人员还未将麦克风传递到她手上,她已开始提问,就在这时,谁也没想到的是,上场时被搀扶着走上讲台的杨老先生,自己缓缓起身,一步一步挪到台前,弯下身子想听清楚这名女生在问什么。

这一举动震惊所有在场的学生。“天哪!杨老师太让人感动了!”“大师就是大师!”“太震撼了!讲到具体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有些未必听得懂,但名家的品德和风范,却让我们受益匪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