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炳亭:对教师角色的认识

(2012-05-02 07:18:25)
标签:

教育局长峰会

河南郑州

李炳亭

教师角色

教育

分类: 他山之石

李炳亭:对教师角色的认识李炳亭在发言

在“第二届全国教育局长峰会”上,《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助理、编辑部主任李炳亭先生的发言也引发了各方的反响,他的发言题目是“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发言的要点如下:

 

我一直以为教育是一个事件,是由师生共同生发的。那么显然发起人是教师,而事件整个过程当中的主角肯定是学生,所以说教师决定着这场事件的性质和方向,乃至于决定着结果。

因此我们才说教师的手里托起来了未来,我们才说教师每天走进课堂对世界施加着影响,我们才说教师每天走进课堂首先面对的是学生。但是我很愿意换成我的话说教师的手里握着一幅扑克牌,如何打将决定着结果。我认为这副牌打好了叫希望,打不好叫死亡。所以大家看教师那么重要。

我今天就想讲清一个问题,就是《对教师角色的认识》。

在讲教师这个角色的认识之前,我先把我的教育主张给大家讲清楚,请大家现在开始动一下手,在纸上写七个字,第一个字是、第二个字是,第三个字是,第四个字是,第五个字是,第六个字是,第七个字是,也就是说我的主张都包含在一个字当中,就是字。

今天一系列的改革都是为了追求一种,这个字大家看如何写,起笔的第一划是是什么?在教育当中就是学生主体,也就是说离开了对学生作为人的一种尊重,离开了对学生权益的尊重,离开了主体的发挥,教育是无道的。大家看这个字去掉学生主体之后变成什么字了?就是一个止字了,没有学生就没有教育。

当然教育也不可以离开老师,所以这个字,上边一道叫学生,下面一道叫教师,大家看这就是天和地。能够把天地贯通起来的,中间一个竖,这一划我把它叫做小组,只有小组才是顶天立地,这样的课堂才是的,你看天地之间有三划,就是新课改理念反复告诉我们的,那么至于如何解释上和下,我不在多说了,你仔细回去琢磨,也就是一个正字就说清了我全部的教学主张,但是你仍然不要忘了起笔的第一划——学生。

学生这么重要,教师其实依然重要,如果正字没有最后一划,是个什么字?是倒过来的那个字嘛。所以当我讲学生主体的时候千万不要对立的看,不要以为李炳亭说教师不重要,教师很重要,那么教师到底是个什么角色呢?

张卓玉副厅长有一个著名的追问:第一个老师是谁教出来的?在没有老师之前,其实人类也在学习,怎么学的呢?师法自然嘛,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女人在那儿舞剑就有了草书,看到两个猴子打架就有了猴拳,两个狗在那里打架就有了狗拳,也就是说人类一切的知识如果往下追下去的话,他的源头一定在自然。师法自然,但是有太多的人看不懂。大自然是一个无字的书,我们读不懂,这个时候就开始了,我们需要一个人辅导一下。

当我说师法自然的时候,大家知道学习最高的境界是无师自通,不需要老师就可以学会,老师不就解放了吗?一旦无师没有办法通的时候,教师的作用就出来了。教师原来是帮助别人通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讲,最初设置教师这个职业,就是帮助学习者疏通。

后来意化为不是帮助别人疏通,而是灌输和传授。不用我分析很多人都知道,疏通和传授有什么区别?显然区别非常大。

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追问:教师是二传手吗?我一直以为今天的教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发生了一场美丽的错误,我们把教师定位在二传手上,我们一直以为所有的知识都要经过老师才可以到达学生。

把教师定位为二传手以后,接下来我发现,教师的知识水平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水平,教师的道德高度决定了学生的道德高度。于是我们很多的传统名校就会挖名师,谁是二传手高手我就把你挖到我学校来,问题是请问在你那个区域之内有多少合格的二传手?当教师的知识水平决定学生学业水平的时候,不用我分析大家都知道教育没有希望。

这样的教育就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教育有没有希望,是无解的。我想课堂教育改革就是为了解决两个普通的问题:1、如何让普通的老师上成不普通的课。2、如何让一个普通的学生发展得不普通。

刚才我已经分析过老师的作用是疏导,是在学生学不会的时候起辅助作用,因此教师显然不应该是一个二传手,也就是说当我们把教师定位在二传手上的时候,就是一场错误,这场错误不单纯是教师的水平决定学生学习的水平,而是无形当中给教师带来了太多的无形挑战。

怎么办呢?大家看,这样就要开始变化了。把二传手变成一个放手发动学习的人,这样的课堂就是我所畅想的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如果让学生和知识直接对话,就变成了吃自助餐。传统的课堂类似喂养式,老师在喂,学生张着嘴接。而我所主张的课堂把喂的环境改变,变成了吃自助餐,各取所需,让学生和学习对话,那么老师这个职业就变二传手发动学习的人。

老师们、局长们,当我要求教师是一个发动学习的人的时候,接下来就有了三个条件。

1、你认识他吗?我知道在座的有好多局长喜欢钓鱼,是吧?凡是钓过鱼的局长,都应该有这样的一种体验,要想钓到鱼就必须了解鱼的习性,请问我们今天的教师了解学生的习性吗?尊重学生从学情出发,研究如何让学生学好?就像钓鱼的人要了解鱼是一样。

2、请问你是一个发动学习的人吗?你知道什么叫学习吗?我发现所有人对学习都会形成一个共识,这个共识就是学习即体验。我常常讲一个故事,老太太打麻将,一个农村70岁不认字的老太太想学会打麻将怎么办?这个问题交给我们学校,很多校长会说:老太太想学会打麻将得先学认字,我先教你认字,然后还要教数学,我们校长还要亲自上阵说什么叫自摸一条龙等,或者我们还从北京请专家给老太太讲座,比如麻将技法,一讲讲了几年,老太太死了,打麻将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而在现实中,让农村老太太学会打麻将很简单,用一个下午找三个老头陪着她打,一下午就会了。老太太打麻将也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老太太想打;第二个条件我们要给老太太创设学习环境;第三我们必须敢于放手让老太太自己去经历。如果旁边站着一个人对老太太说来,听我的,我告诉你,老太太是学不会的,因为你没有真正放手,老太太正是在打的过程中,有了体验、有了感悟才能学会。

3、你用什么方式确信他已经学会了?你用什么方式和方法?其实,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教育一直在围绕去研究,我们研究了太多的体系,而对于的研究是一项空白。当你研究学习的时候,你就必须先从学生出发,从认识学生出发,并且要知道学生学习的规律是什么?学习的规律就是一个人认知的规律,他对一件事通过经历之后产生了什么认知,并且形成经验。

学习规律的第一步是什么呢?带入。第二步是把他带进来体验。第三步是放大他的体验,让学生展示。这就是课堂,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展示?请大家记住,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要想让某个人做好某件事,最好的方法让他展示。

基于我这种分析,我们现在是不是可以下一个结论?教师这个职业至少应该是一个服务于学习的人。当我说服务于学习的时候,接下来我想问体育老师怎么上跨栏课?

我们一般的老师就会这样做,首先自己示范,说来,同学们,我们要上跨栏课了,我先给你示范一下,然后会让学生去练习,这个时候教师对学生在跨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即便是这样的课,我们都可以看出来,这样的课一直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的。

那有没有这样的一种体育老师?同学们,现在上跨栏课,大家看好了,我开跨,从第一分钟跨到第四十五分钟,这样的课堂就叫满堂灌,遗憾的是这个老师在下课时问学生:同学们,我跨了一节课了,你们会跨了没有?

语文老师常犯这种错误,讲了一节课,结果下课之前问学生你们会了吗?那我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会跨栏。那我们围绕让学生会跨栏开始分析,大家回答我,要想会跨栏,是不是就必须需要学生跨呢?请问在你的语文课上,你让学生跨了吗?

有没有说如果老师不示范,学生就不会跨。请问在一节跨栏课上,果真50个学生就没有会跨的吗?即便是都不会跨,请问如果这个人看电视,看见了刘翔跨栏,并且刘翔是他的偶像,他是否对跨栏有一定的认识呢?好了,这就是我们的主张,大家看,无论听张厅长的还是听其他人的,我们这些人共同一个主张就开始出现了,那就是我们是否把孩子当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来加以开发和利用?这就是传统课堂和高效课堂最大的区别。

在传统课堂上我们以为只有一个资源是老师,还有一个资源是课本。那么高效课堂呢?我们主张学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那实际上对于老师来讲,他的全部教学艺术,应该体现在如何巧用、妙用学生资源。

要尽可能的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去体验。要尽可能的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你明白了我的意思之后,那接下来就非常容易,能不能在我的主张之下,我们构建课堂的框架呢?大家来看最简单的一种课堂框架出现了,什么课堂框架?叫25+20课堂,就是让学生先学25分钟,然后让老师围绕学生出现的问题讲20分钟,合起来就叫25+20模式,简单吧?

第一个建议是以后让老师少讲,让学生多学,这就叫少讲多学。第二个建议先学后教,先让他学,然后你再教。第三个建议往下走再深入一点,先学后,教师连教也不教了。

我现在依然要讲我原来的同事曲老师的故事。我在教书的时候,我们学校有一个曲老师教物理,他教的班级物理成绩最好。为什么?因为曲老师啥都不会,不会他就不讲,当然曲老师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每次上课曲老师从来不是一个健步走到讲堂上讲,而是走到学生之间,遇到女生拍拍肩,遇到男生摸摸头,一圈下来30分钟,我说曲老师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摸学生。

第二个环节曲老师会这样说同学们,今天照例不讲,因为他不会讲,曲老师说让学生抄一下。然后曲老师说小天才们在哪里,举手,台下真的有很多学生举手,然后他让这位学生上台讲,告诉台下的学生说听好了,一旦台上的同学讲错了,就马上指出来。

请问在曲老师的课堂上有开小差的吗?有打磕睡的吗?你学校的老师讲的怪好,讲倒了一大片,但是讲倒一大片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这个老师还在讲,他试图把没有讲倒的人也讲倒。学习参与度高的课堂才会有效率,这是最朴素的一种理解,在曲老师的课堂上就没有开小差、打瞌睡的。

第三个环节曲老师会这样说来来来,今天没讲,我看你们会了没有我要测评一下,如何测评?他不会测评,他说有请刚才举手的小先生们深入到每个小组里面去,一个人负责测三个人,测的过程中如果你发现他不会,你要想办法把他搞会。完了,这堂课结束了。

你可以把曲老师这一个案例理解为个案,但是我们来分析一下曲老师这节课,如果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是不是好课?

首先曲老师这节课是少讲多学的课。第二,这节课他让每个孩子参与学,并且利用了学生这个资源去帮助别人。第三,这节课的达标率很高,已经保证学会了。更何况曲老师这节课带来了很多传统课堂没有带来的东西,是什么?学习的生命状态。

在曲老师这个课堂上是枯燥无味的吗?是无聊的吗?是盼着教学楼倒塌的吗?不是,孩子们是那么的开心。所以我说课堂是学习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你必须关注生命,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带给别人痛苦,一个让学生痛苦的教师就意味着是生命的杀手,你在犯罪。

我们看现在当妈的养孩子,她每天都在关注着孩子的生命状态,那为什么到了课堂就开始漠视生命呢?我不说曲老师是一个好老师,其实曲老师不是一个好老师,曲老师只是能够保证让学生学会而已,至于我们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那个生命的成长、精神的发育在哪里呢?

我认为中国最好的一本教育学论著是《西游记》,它就是一个最经典的教学案例。

大家看,唐僧是个老师,现在围绕唐僧我们来做分析。首先我认为唐僧是一个好老师,因为唐僧敢于把斩妖除魔的事全部交给学生。我们再分析唐僧是什么专业?孙猴子会72变,唐僧会几变?一变也不变,我说看见美女都不变,那还是男人吗?因此唐僧不是一个男人,是什么啊?是和尚。西游记就是假设唐僧作为一个和尚存在,传递的信息是教师必须是怀有教育宗教的人。唐僧就是有一个教育信仰的人。孙猴子有72变,甚至连那个白龙马在武功上、在知识专业水平上都比唐僧高的多,那为什么我们还说唐僧是个好老师呢?

大家看教师除了知识之外,还要带给学生精神、生命的一种东西,唐僧就是这样一个人。现在有人说了,唐僧在专业化水平上和我刚才讲的曲老师差不多。当年我在教书的时候,我们校长看不惯曲老师,每次开会都说我们有的老师什么都不通,每当这个时候曲老师就说:你说的那个人是我,你管我通不通,只要我的学生通就行。反过来讲这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就是你的学生通,如果能让学生通,你不通,我认为关系不大。我们绝对不能够因为唐僧不会武功,就否认唐僧不是一个好老师。

假如没有唐僧,取经大业能够完成吗?完成不了。新课改理念首先说教师是个组织者,唐僧就是个组织者嘛,他在承担着这个课题,唐僧是这个课题的总牵头人。除了组织者之外,唐僧到底带给了他的弟子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那就是无论猪八戒遇到了什么美女和西瓜,都必须学会放弃。无论孙猴子遇到了什么磨难和委屈,都必须战胜自己,然后化成团队的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一心向西,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你看教育最高的境界,我再说一遍就是信仰,一旦一个教师带着一个学生有这种精神、这种信仰的时候,《西游记》给了我们一个结论,就能够取得真经。《西游记》用什么结果来表现的呢?它说猴子和猪都可以成佛。

大家看,好老师首先是一个学习的发动者。好老师还必须是一个能够让学生学会的人,好老师还要走到另外一个层次上,那就是给学生比较远大的信念和目标的人。另外,好老师在知识水平上不一定比学生高,在现实面前尤其是在高中,也的的确确出现这种问题,有些老师的知识水平未必比学生高,但是你不能够因为他的知识水平没有学生高就说他不是一个好老师,我们必须知道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短板。

而教育要求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旦学生遇到的是有短板的老师,你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吗?所以好老师还要记住把学生当做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好老师不怕有短板,还要敢于与学生共同发展。

要做一个新教师首先就需要树立三个观或者叫要有三个本。第一个,在教育思想上要以人为本,叫人本;第二个,在教学关系上,要以学习为本,叫学本;第三个,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为本,叫生本。人本、学本、生本加起来支撑了新教师。

下面我送给新教师三句话:第一句话——一旦走进课堂,就在对世界施加影响。第二句话——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迟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第三句话——有人说教师的教鞭下有瓦特,我们也必须要知道教师的眼神里有钢琴天才朗朗,教师的手里还有国家。

我们要知道天下兴亡,好多人都喜欢说下面的一句话叫我的责任。生命和生命不一样,其实我所主张的信仰就是八个字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我所主张的信仰更多的是田保华先生讲的道德,我甚至还可以把道德更简略一点换成另外两个字叫人性,其实教育就是多一点人性,就是多一点对于那些弱势学生的怜悯。如果我们真正把学生当孩子,我们就会多一点点怜悯和同情,多一点点呵护和关爱。

当然,如果真正把教育上升到信仰高度的话,我们就需要做到第一要捍卫孩子的权利;第二要促进他的心灵净化;第三促进文明;第四培养世界人才。

局长们,今天我们是不是该为孩子们做点什么?不然的话,我们有可能内心有愧!我同样希望《中国教师报》有更多的课改兄弟,我们共同把课改作为我们的精神归宿。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