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卓玉:新教学模式发展

(2012-05-01 07:25:16)
标签:

教育局长峰会

河南郑州

张卓玉

新教学模式

杂谈

分类: 他山之石

在郑州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教育局长峰会”上,山西省教育厅张卓玉副厅长做了一个专题报告,其中有不少观点值得我们深思。下面是他发言的摘录。

张卓玉:新教学模式发展张卓玉发言

 

今天我就新教学模式的发展谈一些思考。

首先,我对这种模式的一个基本的判断: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新模式将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主流模式。

新模式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就是现在的以人为本。哲学上讲人文主义,到西方发达国家所追求的最先进的教育思想,都在这种模式里有体现。同时这种模式顺应了我们国家正在发生的社会转型。

有了这样一种新模式的建设,保证了学校教育能够和社会转型同步进行,否则的话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在进行转型的时候,如果课堂教学还维持100年前的这种模式,那么社会就要抛弃教育。我坚信这是一场不可逆转的社会进步。

新模式将引发一系列的教育变革。它最后肯定要从课堂走到课外,走到学校、甚至走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引发一系列的教育变革。我这儿讲到三种可能:1、重建教育结构;2、重建教育秩序;3、重建教育标准。这是我简单的对于这一场改革现状和发展做这样一个评价。

下面我着重谈一下新模式可能引发的教育变革。

首先,由于有了新模式,所以会引发信息化在教育领域中的有新的扩展方向,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大家知道新模式的一个核心,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一旦成为学习的起点和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这种模式就会为基于网络的学习提供了空间同时也提供了需求。

第二,超越教室的学习和成长。新模式目前还是在课堂这个领域再做一些改革,新模式带来了新的理念,将会把学生的学习完全从传统的课堂、教室这个几十平米的领域里面超越出来,走向更广、更大的领域。

第三、新模式目前所倡导的、所强调的是自主学习。表现在课堂、课下,自主学习它是一种理念,一旦自主这样一种思想能够深入人心,那么从自主学习走向自主管理只是时间问题。

第四、由于发生了以上一些变化,那么重建教育评价体系同样也是一个时间问题。可能引发的教育变革还有很多很多,时间关系我和大家重点谈下面这四点。

第一、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将成为可能。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大家可能都看到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这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里面非常有分量的一句话,就讲到信息技术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革命性这三个字它的份量非常重,革命性就不是改革、改良,很可能就是一个结构的重建、方式的重建。

而现在如果停留在今天这个水平的信息化上,我的看法是信息化不会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也就是说信息化要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这样一种变革还没有出现。新模式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就是建立一种新的自主学习模式,这种模式它有一个技术支持就是信息技术。

利用计算机来帮助老师传授知识,不应该是计算机的主要功能,主要的功能是什么呢?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构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我从三个方面讲:首先从服务于教走向服务于学的信息技术。过去十多年来,我们在信息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最早的是校校通,紧接着搞了班班通,每个班都有多媒体,老师用课件来完成教学任务,整个过程信息技术用的很多,但是只是服务于老师教,学生学习的方面基本上不需要用计算机。未来发展的可能是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计算机,就像学生今天离不开手机一样,离开计算机几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这是一个方向。

再一个从班班通到组组通、人人通的配置,而组组通只有新学校模式才存在。现在全班同学就像我们这样一个模式,老师讲课学生听课,没有小组学习概念,而这个新的教学模式没有小组就没有教学,所以小组已经成为一个基本学习单位,那么小组配备电脑是接下来很快就可能实现的、就可能做的一件事。

三是从开发教学资源到开发学习程序的技术支持。多年来,信息技术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中是在开发教学资源,这个教学资源实际上是老师教课、老师备课的资源,现在的学习平台也好,学生的网络资源也好,用于学生的几乎没有。最近我们要做一个课题,对于现有的各种网络资源做了大量的了解,没有一种平台是服务于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也没有哪种资源库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

在新模式下,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实施形式就是学生展示,学生展示用什么?用嘴、有粉笔还是说有必要的话可以用多媒体?多年来我们的多媒体是教师独有的,只有教师用。组组通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小组学习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这个效果非常好的。

第二、学习空间的变化。从教室到一切可能发生学习的地方。

我们多年来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一讲到学习马上联想到的就是教室、就是课堂,我们根深蒂固的认为学习基本上都发生在课堂和教室,包括目前使用新模式的学校,学生在做学案的时候或者小组讨论的时候,我们所关注的还是在50平米、60平米这个有效的空间发生的一切学习活动。

新的模式将要支持一种新的学习,这种学习使学习的空间从教室到一切可能发生学习的地方,比如说实验室、制作室,去一个企业或者到社会上考察,或者到大自然里面观察、体验等等,这是必然的趋势。

只有我们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才真正能够体现我们的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培养,才能够和传统模式进行抗衡。

根据这样一种理解,课堂学习的功能实际上就是一个研讨会,同学们根据学习内容在不同的地方展开了学习,然后要回到这样一个集中的场所,大家把自己互相学习的收获、体会和疑问在课堂上共同讨论,带上学习的东西在这个场合进行交流,将来在课堂上这种功能是越来越多的。

如果我们所追求的这样一种理念成为现实的话,实际上我们还要再做一件事情,拆除横在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一堵无形的墙。学校和社会之间有两堵墙,一堵墙是看得见的一堵墙,我们看的很严,任何人进不去,这是安全的。还有更可怕的一堵墙是将学校和社会完全隔离开,这就是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学生学习就是做作业、看教材,而把大量的实验、制作、考察、体验等等真正的学习排斥了。

基于刚才这样一种理解,这里面还包括教育行政部门,会有一项全新的工作要做,那就是社会学习资源的开发。现在校长也好、教育局长也好,我们所理解的教育资源图书馆、实验室是校园四堵墙里面的东西,那就叫学习资源。

和这个发展相关的是基于社会为学生提供服务的模式。中国现状是这样的,人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全社会包括政府都希望学校就在你四堵墙之内完成学习任务。社会认为学校以外的其他部门基本上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功能,这是我们现在普遍的现象。比如说我们的学生要联系去一个展览馆或者博物馆考察学习、去上一节课,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可能不会接受,他认为这不是他的事。

我在欧美国家考察的时候,常常看到学生的某一节课就上在博物馆的某个展点。而这个时候,给学生上课的很可能不是老师,就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在发达国家社会部门,他有责任、有义务给中小学生学习考察提供服务,这是未来我们的教育发展要走的一个方向。

这样一种超越课堂、超越教室的学习,如果实现的话,学习小组的导师制提上议程,实际上是对于我们使用了100多年的班级授课制的挑战。

班级授课制是学校的产物,过去我们国家没有班级授课制,西方国家二三百年以前也没有这个概念,今天我们全国所有的学校都实行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它有它的好处,与此同时也有它的弊端,它的弊端最大可能就是支持了一个老师讲、全班学生听的模式。

现在新的教学模式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倡导的是探究,那么班级40个人、50个人集体学习、集体出去考察几乎是不同的,小组学习或是学习小组,将成为未来学习的基本模式,它的作用甚至要超过班级的作用。那么小组要配置老师,才能保证小组的学习、才能保证小组的安全等等,小组或者我们叫做学习共同体,将成为最基本的学习单位。这是目前新模式发展非常可能走的一条路。

第三、从自主学习到自主管理

这一步我坚信能走的通,我坚信这一步迈出去它的意义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首先过去我们怀疑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于是就有老师的满堂灌。新的学习模式、教学模式,实际上是老师思想的一次解放,这个解放体现在我们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事实上新模式所以成功,也是解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在能力,所有使用这种模式的学校都感觉到没有想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此高、如此强。

当我们在课堂上有了这样的认识,事实上也有这样一种模式以后,很快的我们就会发现学生更有自主管理的能力。如果自主一旦从学习走向管理,学生社会出现应运而生,而学生社会的出现,对于学生的成长、社会的建立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首先是从灌输性德育到体悟性德育,这是对于在座的各位,局长也好、校长也好我们多年头疼事情的一个新的理解,德育的重要性不需要多讲,事实上我们德育的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不止中国,国际社会都是这个问题,包括西方发达国家也遇到这样的问题。不是说学生拒绝、排斥有关德育的内容,是我们的方法陈旧,根本的问题是方法陈旧,任何地方你想用灌输性的办法完成德育的任务,最后都是失败的。

必须找到新的、完成德育的这样一个途径,我们新的模式给了这样一个可能性,体悟性德育,说的具体一点,在做事过程中形成关爱、礼仪等等品行。我们希望学生有许多有关道德品质良好的素养,靠说教是一种非常落后的、失败的方法,真正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去感悟、去体会,最后形成他自己的品行。

自主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学生担当社会责任的时间前移,在担当中学会担当。

这种理念我估计许多人无法接受,我们根深蒂固的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担当社会责任、付出回报社会是你学业完成以后工作了的事情,这是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学生的任务天经地义的就是学习,其他的事情不是你要考虑的。

新的模式肯定的讲要走向自主管理,自主管理毫无疑问的要把学生在学习期间,承担社会责任这样一个全新的任务提出来。

成长既包括获取,更包括付出,没有付出的成长就是病态的成长,只知道获取的成长是病态的成长,如果我们认同教育是保障学生成长的话,成长必须包括付出。必须包括承担责任,没有承担责任、没有付出的成长就是病态的。

同时我更看中的是付出本身是重要的学习形式,学习不等同于就是输入,输出也是一种学习,甚至是一种更重要的学习。学生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真正为社会进步做点事情的时候,他实际上所学到的东西更多。可能比在教室里面学到的还多,或者他的这些活动为他知识的学习提供了许多的帮助。

人为的后置付出,延长童年的多重原因,这个不多讲了,今天我们是人为的把学生的童年延长了,是我们的责任。他已经能够为社会做点事,我们不承认,我们认为他还小,不着急,慢慢来。在18世纪、19世纪,美国许许多多后来有成就的人他们真正开始对社会做贡献就是十七八岁,但是今天我们强迫十七八岁的人只能在教室里面学习,什么也不用干。

如果学校整个学生的管理走向了学生自主管理,那么就要出现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学生社会,学生社会的出现首先它是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在要求学习化社会的时候,对应的必须出现一个社会化的学生,学生的学习必须和这个真实的社会建立某种联系,不能把学校人为的建成一个和社会隔绝的真空,这是不利于学生了解社会、不利于学生成长。课堂校园应该成为公民社会的摇篮,我们希望未来公民社会是什么样?在今天的校园、今天的课堂就应该是什么样。

如果我们追求民主,希望每个学生都自主,而在课堂上我们有一个权威、有一个绝对的老师,学生的什么活动都是由学校来安排。只要你认真学习就行了,什么事情学校都为你考虑好了,这个无法培养未来的公民。这样的人走向社会不可能是公民,只能做臣民,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只是两种人,要么是社会高高在上的人,所谓的管理者,要么就是底层的老百姓,真正的公民传统的教育是不可能这样的。那么新的模式,如果说走向了自主管理,它就会培养出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就是民主、民治、民想这样的社会。

第四、重建评价体系

随着新模式的进展,全新的评价标准会出现。

首先学校评价标准,如何评价学校?在座的各位、教育局长如何评价学校?传统的标准我们都尊重、都承认。新的模式下,教育资源的开发是未来评价的一个标准。就是教育局看一个学校、看一个校长教育资源的时候不仅仅看图书馆、不仅仅看实验室,还要看学校所在的社区周边有的资源是什么,你利用情况如何?你和社区的各个单位是否建立起这样一种社区学习的关系?

再一个就是学生成长的记录,我去学校很多的,校长愿意让我看他的实验室、他的图书馆。现在我给校长讲,我说你不要让我看你的实验室,我知道你花了一笔钱建了好的实验室,这是你有钱办的事;然后校长再给我看他的体育馆、运动场,我说这都是政府花钱买来的,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我要看一下你这个学校办了50年,学生成长的记录是什么?让我看一下你这个学校30年也好、50年也好,有什么东西证明这个学校的学生成长。这个我们很少看到,顶多看两幅学生的书法作品、学生的绘画作品,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其他的看不到。

学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这个方面我们几乎看不到,我所理想的一所学校,进去以后最引人注目就是体现这个学校培养人才成长的形式、人才成长的见证。

关于教师评价标准,我举两个例子。教师评价的标准,传统标准很重要,毫无疑问。随着新的教学模式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推进,对于老师的评价标准会有大的变化,我随便举个例子,比如组织能力。过去我们评价老师,更看重的是老师的讲课能力、表达能力和它的知识功底。现在我们非常看中的是你的组织能力,能不能让学生动起来?

我们的老师有多少智慧体现在平台搭建、机制建立上?要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够保证学生小组学习、课堂展示,否则的话你根本不具备在新模式下成为一位优秀老师的基本能力。

评价能力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在展示的过程中,要看老师会不会评价,现在我们的老师学生一展示,他就在那儿指手划脚,随时要让学生记得他的存在,他不能对于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给予及时的鼓励,对展示出来的作品给予恰当好处的评价,他不会这样做。

如果我们对于老师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提出这样新的要求的话,教师师范教育必须改革。

学生评价标准很多,那么这里面最重要的标准两个:1、高考标准;2、中考标准。这是最最重要的,这两个标准发生变化,局长、校长这个层面的各种评价标准都会出现,我相信我们的局长和校长有这种智慧,核心就是中考、高考。中考、高考这个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必须发生变化。

关于高考,我们相信教育部会拿出一个适合我们国情的,也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这样一个评价体系,我听说这个方案已经在征求了好几次意见,好象是今年要颁布一个新的高考方案。我想说的是中考,中考是省,我估计在座的来自市教育局长我们能做的事情,在高考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之前,中考应该发生变化。

最近我在学校调研,老师们给我讲课堂上鼓励学生思维创新,鼓励学生有多样的想法,事实上也出现了这样一种令人惊喜的场面,学生在讨论问题有各种想法,可是老师说这样对考试最不利了。我们到了初三、高三再不敢利用这种自主探究、合作的模式往下走了,怎么办?这里面肯定的讲有中考、高考改革的问题。

最近我们在开会,我提出两个要求:第一是。第二是。对于现在的中考题首先要减两个方面,知识性的题、技能性的题减少。我不知道最后减多少,尽可能减少纯知识性的题和纯技术性的题。我让科研老师做了一个事,把去年中考题收集回来,你们评一下各种中考题里面我们认为出的不科学的题,他们各科找了几个题,我看了一下,结果是啼笑皆非,就是去年全国各地的中考题,有一定比例的题出的让你啼笑皆非,似是而非,就是死记硬背。

这些题谁能做到呢?只有知道标准答案的命题人才能做到,除了知道标准答案的人任何人都做不了,或者你做出来就是错的,按照你的理解完全正确,标准答案不是这样,这就是我们现在中考题。

其次要增加,增加什么?探究性的题、应用性的题。当然这个增加和减少肯定要保持稳定,今天山西在座的局长很多人,我们是稳稳的做,绝对不可能一大堆做多少,肯定要有一个导向,不可能步子太大,但是要往这个方向走。我个人的想法是用3—5年的时候,让我们的中考题完全能够支持新模式、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一个需求。

谁改革,谁占便宜;谁不改革,谁吃亏。往这个方向走,高考难度很大,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教育者会拿出适合我们国情的有利于推进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这样一个新的高考模式。这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交流的内容,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