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叙事:培育公民意识

(2012-04-20 07:17:43)
标签:

公民意识

责任

权利

行动

真实体验

教育

分类: 教育故事

413日的《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刊登了徐百柯的一篇评论,题目是“青岛种树争议是种植公民意识的契机”。文章是从一个网名叫“潘uu”的年轻人发布的一个长微博开始的:

“决定不骂人了。今年我27岁,之前除了地震海啸动车相撞,不怎么关心政事,而这一切,都从青岛新市长上任,全青岛大面积种树之后,发生了改变。清明节期间,汇泉广场草坪被掀的图片在微博上被热传,而沿海一线也都在扒路种树,开始我跟着大家骂了几句,可看着越栽越密的树,决定收声做事。”

青岛市政府启动大规模植树增绿行动,但此举遭到部分市民的质疑。“潘uu”描述了这种情绪:“曾经我以为网络暴民离我很远,但空前一致的怒骂让我意识到,我几乎都是网络暴民的一份子。我在愤怒,我身边的同学、朋友,也都在愤怒。”

暴虐的网络民意促使她反省:“我决定做点什么,可当我跟朋友一碰头,大家一起商讨我们能做什么的时候,却支吾不出个所以然。为什么?因为我们都不清楚,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能干点什么!我们习惯了出事时先选立场、站队、纠错、斗争,却不习惯甚至都不知道,如何采取合理合法途径,去发出声音,去行使权利,去维护!我想我们更该做的是,去研究下,怎么去行动,而不光是喊口号、搞人身攻击……”

他们开始行动起来。首先,他们查阅宪法和《山东省行政决策程序》,清楚了自己的公民权利,“整明白了我们有权利去管种树这事”。然后,他们选择了谨慎的立场,避免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不管网上的图片是什么样子,眼见为实,我和几个朋友去沿海一线实地查看”。接下来,他们拨打了青岛市政务热线,寻求官方、权威答案。

这名27岁的青岛市民的言行,对她的家乡来说是有价值的,对更广的社会而言,同样是有价值的。这些价值包括:不偏激,不犬儒,意识到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去行使公民基本权利”。

网上有评论说:“脚踏实地,温和理性,较真而不顶牛,对这位青年满怀敬意。”更有人说,这样的行动“如同在种植公民意识,我们期待着它的长大、开花、结果”。

 

我是在《报刊文摘》上读到这篇文章的,然后又在网上查阅了这篇文章的全文。读了这篇文章,心中很有些触动,这里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第一,责任和权利是结伴而行的。

今天的社会,对每个人来说有两件事情同样重要:一是我们应向他人及社会尽什么样的义务(这是我们的责任);二是我们能从对方那里需求什么(这是我们的权利)。责任和权利是结伴而行的,如果我们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也就不能得到相应的权利。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大家都常挂在嘴上。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员,都要为这个社会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享受社会提供给我们的各种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是:把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建设看成是别人的责任和义务,一旦不如自己的心意,就会发出批评和谩骂的声音,却很少考虑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去做一些什么。

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近些年来,世人对教育最大的“关心”就是口诛笔伐,将教育批驳的一无是处。但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这样的问题: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是谁?如果大家都不去尽自己的责任,教育就不可能有发展,你自己包括你的后代也不可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我们要将上面的这句话改成:“国家兴亡,我的责任”。每个人都意识到自身所承担的责任了,类似的“暴虐的网络民意”就会少很多。

第二,行动远比没完没了的争吵和谩骂重要。

还是从教育说起。美国教育面临的问题一点也不比中国少,美国公民对教育的讨论和担忧也一点不比中国少,甚至当2009PISA测试上海取得全球第一名的时候,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大发议论,表达了对本国教育的关切之情。但美国社会对教育的关心和我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当社会各界发现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会建立起各种各样的组织,投入大批的资金和人力,协助学校做好教育方面的工作。美国能够获得如此多的诺贝尔奖,与社会各界以实际行动关心和支持教育是有很大关系的。

遇上一件你看不惯的事情,没完没了的争吵和谩骂远没有比行动起来、找寻出产生问题的缘由、帮助当事人设计改善的路径、提供必要的支援来得重要。“潘uu”的行动就说明了这一点。政府的决策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在激动情绪下的“民意”也很难说是理性的,真正有说服力的举措是在经过实证性的研究或者调查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

在公开场合或者网络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是一种自由,但并不一定对民主政治有益。对民主政治有益的做法,就是在对一个政策有疑问的时候,能够通过查找证据、分析判断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用事实来影响决策者,学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去行使公民基本权利”。

第三,现实世界是培育公民意识的大课堂。

公民意识包括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等方面,这在小学生的《公民与社会》课程到中学生的《政治》课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课程中讲述的这些内容,是否真正培育出了学生的公民意识?

有一句名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有一句更通俗的话说:“实践出真知”。书本上学得的知识,如果不经过实践的检验,只能是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东西,时间一长就忘记了。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抓住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内容切入进来,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去思考如何做一个社会公民。

现实世界是培育公民意识的大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让其成为课程学习的素材,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应用中体会知识的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两点体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