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师的自我救赎·读《不拘一格教语文》

标签:
史金霞语文教学不拘一格工具性人文性教育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史金霞《不拘一格教语文》一书有感
知道史金霞,始于今年年初《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看了之后非常振奋,就将这篇文章放到了我的博客中,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后来,单位开会的时候,我提到了史老师的语文教学,大家都感到这是一个奇女子,有着非同寻常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观,于是又购买了她的书来读。就这样,一点一滴地走进了史金霞多彩的语文世界。
听过了太多的语文课,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对文本肆意肢解的课堂。明明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是一片森林,老师偏不让孩子们去欣赏森林的壮观,而是引导他们去找寻其中的一棵树,就书上的几片树叶、几根枝杈进行学习和讨论。以至于学习了一篇又一篇的课文,孩子们依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课堂上那些偏离在工具性、人文性之外的莫名其妙的演绎,就更让人感到奇怪了。语文课被人称之为教学效率低下的课程,多上几节课、少上几节课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语文教师,似乎都认可了这样的教学“传统”和“习惯”,有的老师对此虽有微词,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依然坚守着这些“传统”和“习惯”。语文课,只能如此上吗?
史金霞不这么认为。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加丰沛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视野中找寻一部作品的历史坐标,揭示作品本身深刻的思想内涵,并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去表达,使得史金霞上出了与众不同的语文课,并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和青睐。听听学生是怎样说的吧:
2010级的新生黄宇澄说:上了九年的语文课,经历了四个语文老师,我热爱过语文吗?没有啊,只不过是我对成绩的追求罢了。在这半载中,我才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优秀文化的魅力,我很幸福,我感谢我的语文老师。
2010届学生陈恺说:人一生中会遇到许多老师。但绝大多数只是教我们知识,而很少有老师教我们怎样对待生活、感情,怎样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从而锻炼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虽然这样的老师很少,但是,一辈子遇上这样一个老师也是幸福的。
我是一个理科教师,对语文教学缺乏研究,但从《不拘一格教语文》这本书中,我读出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悟,和大家分享如下。
一、语文课要凸显工具性。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还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这一争论已经延续了很长的时间,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就会有不同的思潮出现。在现阶段,大家似乎比较倾向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无意加入这方面的讨论,但我觉得,语文学科首先要凸显工具性。
在信息化、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人们最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是交流沟通的能力。每个学科的教学,都应承担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责任,但主要的责任依然应该由语文学科来承担。这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价值所在。
交流沟通的能力如何培养?从史金霞老师的《不拘一格教语文》中,提供了三条非常清晰的线索,分别是阅读、写作和演讲。
交流沟通的基础之一是清晰把握别人的思想观点,而阅读是达成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阅读的素材是多样的,有对他人的阅读,包括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以及所表达的观点的聆听;有对文本材料的分析和研究;有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有对电影电视等视频作品思想的把握和诠释。
史金霞分五个部分介绍自己的语文教学,其中第一个单元就是她的阅读教学。她给这个单元所起的名字是“打破课堂的樊篱”,但从这名字看,就可以体会到她课堂改革的勇气和决心了。史老师认为:阅读教学要坚持三个原则:第一是教材为我所用。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以及采取什么手段来做,经由什么路径达成。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学养做底气,更要有专业的素养为依托,要把教书育人当做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二是宏观把握与微观品味兼顾。首先要整体感知,梳理脉络;其次是具体赏析和深入探究,由表及里。第三是阅读、写作和鉴赏相结合。但就阅读教阅读,是很难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必须要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做,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史老师还提炼了阅读教学的四种方法:一是尊重历史,还原文本。这其中,将未经教材编写者删减过的课本原文还原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文本的价值,激发阅读的兴趣,很值得老师们借鉴。二是打通内外,丰富文本。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有关文本的信息,让师生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对话。教师不能有意将自己知道的知识封闭起来,以便在课堂上的发挥。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师道尊严和专业威信,是很可悲的。“人越开放,吸纳的越多,成长就越快,就越能够超越自我。”三是纵深多维,重构文本。即站在时空的坐标轴上,调动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源,如各种文本、历史资料、音乐、电影等等,让学生多维度的挖掘文本的意义,勾连对照,重构文本。让一篇篇课文,成为一粒粒的种子,凝聚成孩子们成长的力量。四是精心设问,把玩文本。把握一个文本的教学,要有精当的问题意识。“一个出色的好问题,好比打开文本的一把钥匙,设置一个精当的问题,如同在阅读的大门上,安装了一个有力的把手。”
交流沟通的基础之二是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写作和演讲则是达成这一目的基本途径。史金霞老师最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提出“作文”这一概念来?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极力回避“作文”这一概念,代之的是“写作”。让学生写随笔,每周2-3篇,是她一以贯之的教学行为。在她看来,写作是人生存的一种方式,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渴望真实自如地表达自我和充分和谐地与他人交流。学生写随笔,就是书写个人的历史。而我阅读他们的随笔,就是在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进行心灵的对谈。
正是因为如此,在本书的第二单元介绍自己有关写作教学的经验时,她用了“唤醒沉睡的心魂”这样的语句。斯宾塞说:“在根本上,写作是孩子自己的事。也只有把写作变成他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的能力。”我阅读着书中孩子们的一篇篇习作,感慨万分,想到了电视台上的一档节目——“我心唱响”。潘熙圆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观看了电影《入殓师》之后,写出了一篇随笔,感慨自己对死亡“有如此深切的思考和了解。”之后又利用周末,将这部影片看了三遍,写了一篇影评。但自己感觉到依然没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寒假期间又将这部电影看了两遍,还上网查了很多资料,分五个部分写出了一篇洋洋洒洒的随笔。这样的一种学习自觉,不正是我们一直倡导的吗?
把写作的权利还给孩子,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设计,让孩子们从“无话可说”到“不吐不快”,从“为别人写作文”到“为自己而写作”,从“我的写作”到“我们的写作”,从“感性化写作”到“理性化写作”……史金霞老师为此做出了艰苦的探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的一句话我非常赞同:“写作不是技巧,应是一种表达思想情感的生活方式,如果失掉了思想,淡漠了情感,缺失了个性,那么写作的价值和意义何在?”那些整天训练孩子们应试作文技巧的老师们,读了这句话,不知道有何感受?
以宿舍为单位组织的各种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其中,代表集体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并接受大家的评判。这是多么好的锻炼机会啊。
今天的教育,一个最令大家痛心的问题就是讲眼睛紧紧盯在分数上,对分数之外更有价值的事情认识不清,关注不到位。很多教师非常担心在分数之外用力多了,会影响考试的成绩,受到各方的指责。很多孩子在学校里学了好几年,都没有一次在公众讲话的机会,回到家里也不会和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社会需要的交流沟通能力与学校语文教学的实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史金霞老师的实践告诉我们,其实培养学生一生所需要的基础性素养与学生所需要的分数之间并不矛盾。相反,孩子真正喜欢上这门学科了,不用刻意去追求分数,分数自然也会有的。教师首先要改变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自己。
二、语文课要重视人文性
史金霞老师对自己的语文课堂有明确的追求:课堂教学要坚持“十六字方针”——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加深素养、提高能力;要贯彻“一少四多”——少做一些题、多读一些书、多写一些文章、多思考一些问题、多锻炼一些能力;要秉承“三个结合”——阅读、鉴赏、写作;要回归“一个原点”——教育、生活、人本身。这些追求的本身,就体现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作为人们用来沟通彼此思想的工具语文学科,无论是该表之情、应达之意,还是所载之道,都属于思想的范畴,这就要求语文学科必然要重视人文性。所谓人文性,指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系、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其目标是追求美和善,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纵观全书,处处都可以看出史金霞老师悲天悯人的情怀,看到她将这种人文关怀融入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体现在课堂的点点滴滴之中。她说:“有的老师,以学生长得越来越像他而觉得成功。而我,是以学生长得越来越像他们自己而欣慰喜悦。作为教师,全部的幸福就在于此。”
为了让学生长得越来越像他们自己,史金霞老师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它整体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对一个学段的语文教学任务进行整体把握和细分,然后合理安排各个年级的主要教学活动,除了对课本中文本的研读之外,还设计了大量的活动来启发学生对生命的关心、对人类发展的关注、对真善美的追求。她设计了文学大师研究专题、慕仙思圣古韵心声专题、各种类型的辩论赛、语文报社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在很多学校形同虚设的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活动,在自己的学科中得到了切切实实的落地。她充分认识诗歌在人的成长中的价值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每个人,本质上都是一个诗人,都应该是一个诗人。生活的美好,青春的美丽,甚至忧愁苦难,都有着诗歌的魅力。”于是让学生品味诗歌、创作诗歌、朗诵诗歌、表演诗歌,放飞青春的纸鸢。我阅读着她的学生创作的诗歌,内心非常感动,因为从中感受到了人性的力量,体悟出了放飞心灵的快乐。
她将电影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一边看电影,一边看学生,密切关注影片播放流程中学生的反应,鼠标在手,眼疾手快,在关键时,暂停、回放,适时追问、激疑、点拨、提示。在观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注意铺垫,学会联系,学会比较,体味品悟,领会解读,可谓手把手地教会他们看电影。”我读着她的书,感受着孩子们在她的引导下成长的步履,觉得非常的欣喜。史老师自己认为:在语文课程中,引进电影这个元素,不但不会浪费时间,反而可以促成对教材更为合理的开发使用;不但不会影响考试成绩,反倒促进了学生观察力、理解力、思考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有效提升。
在引导孩子们看电影的过程中,有一个细节给她的学生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电影的主要内容完了之后,孩子们常常是拉动座椅回原位或者立刻去做别的事情,“每次您都是静静地站在那里或者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直到电影最后的字母播放结束。”慢慢地,大家都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总是能够完整地聆听片尾的音乐,完整地看完片尾的制作,完整地讲奉献给我们如此优秀影片的人们的名字,一行行看过。以至于孩子们到了电影院,也要坚持将字母全部看完,才会离开座位。这样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陶冶精神、润泽情感、丰满心灵的过程。用等待、用濡染、用文明教给孩子文明,其实并不难,就体现在这点点滴滴的细节之中。
拉拉杂杂写的太多了,用史老师的一句话来结束吧:“我们做老师的别用暴力去挤逼人生,对每一天都要抱着虔诚的态度,得爱它,尊重它,尤其不能污辱它,教育要救赎的不是教育对象而是我们自己。”
《不拘一格教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