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专项工作推进

标签:
指南针项目签约三民中心虹口教育局教育 |
分类: 会议纪要 |
4月5日上午,虹口区教育局与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创意推广中心(以下简称“三民”中心)在运光路40号青少年活动中心(分校区)举行“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青少年基地”项目推进签约仪式。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倪闽景处长、体卫艺术处王从春处长、市教委教研室徐淀芳主任等见证了我们的签约仪式。虹口教育局的正副局长,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以及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的负责人,指南针基地学校的领导等参加了签约活动。
签约活动由教育局副局长韩亚成主持。亚成同志首先介绍了指南针基地建设的情况,以及举行签约仪式的意义,之后,由“三民”中心主任陈彪同志和我分别代表双方进行签约。
在签约仪式上,陈彪主任从自己小的时候对文化宫的无限向往,以及自己孩子求学的历程,讲述了指南针基地建设的意义和价值,让大家深受感动。我也做了一个简要的发言,内容如下: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我们一起来见证虹口教育局和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创意推广中心的签约。这里,我首先要表达自己的谢意。感谢市教委对指南针项目以及指南针基地建设的大力支持,从最初的项目实施到后来的基地建设,市教委在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诸多的帮助,让基地能够不断地发展和壮大,有了今天的规模。特别是今天,三个处室的领导一起来关心指南针项目的后续发展,一起来参加签约仪式,让我非常感动。感谢“三民”中心,从指南针项目起步开始,我们就一起共患难、同探索,做出了很多富有创意的实践。“三民”中心将很多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投入到指南针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使得项目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不断推进,也得到了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以及上海市政府相关领导的赞同和认可。感谢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全体教职员工,大家对这一项目孜孜以求的追求和努力,是项目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三年多的时间来,指南针项目经历了大约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项目初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从一所学校的试点开始,不断摸索将祖国传统文化转变成学生可以动手体验的路径和举措,得到了市教委、国家文物局等专家的认可。第二阶段是“指南针基地”的建设。我们感到,要将这项工作做好,除了各个学校的试点之外,从全区的层面还需要有一个研发中心,指导各学校开展项目实践,并统筹协调教育资源。于是,我们拿出了原来的“白玉兰学校”,将其改造成了今天的“指南针基地”,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试运行,效果比我们预料的还要好,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第三个阶段就是我们目前正在启动的短课程建设。将一个个体验项目转化成一组具有示范意义的短课程,让更多的学校和地区可以共享教育成果和资源,是我们下阶段工作的重点。要将这些工作做好,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课程流程的设计、课程实施的安排、课程评价的跟进等方面,我们需要更多专家介入,需要更多的资源整合,这就是我们今天在这里和“三民”中心签约的原因。
今年2月份,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晓捷先生亲临“指南针基地”视察,对我们所做出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此之前,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政府已经明确,要将“指南针基地”建设成为学生的体验中心、课程研发中心、教师培训中心和器材配送中心。今天的签约,就是我们推进上述“四个中心”建设的具体举措之一。接下来,我们还将不断优化“指南针基地”的硬件设施,不断开发新的课程和体验项目,加大指南针项目和学生“快乐活动日”的对接,让“指南针基地”真正成为学生内心喜爱、放飞梦想的场所。
签约仪式的最后,倪闽景处长做了精彩的讲话。他认为,指南针基地建设体现了四个结合:即科技与人文的结合、社会和教育的结合、课内和课外的结合、继承和创新的结合。今天的签约仪式,就是社会和教育相结合,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典型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