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孩子是由问题教育制造的
(2012-04-05 07:18:57)
标签:
问题学生问题教育家庭学校社会教育 |
分类: 教育漫谈 |
一提到韩寒,很多人在内心中就会将他与“差生”、“问题学生”等联系在一起,即便他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和影响力远远高于自己。人的观念决定人的行为,并会通过言谈举止表露给对方,从而影响对方对事物、对自身的判断。每一个孩子都是向好的,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独特的发展优势。世界上本没有“问题孩子”,孩子之所以成为“问题孩子”,与问题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家庭教育不当,制造问题孩子
家庭教育目前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困惑是:家长将很多原本属于教育契机,拱手让给了医生或者其他治疗机构。十月怀胎是很正常的过程,但现在只要有一点身体反应就会上医院;孕妇分娩是很自然的过程,但几乎没有人敢在自己的家中完成;孩子出现睡眠障碍、拒绝喂食、学习障碍等问题,家长一定会去找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平时借口自己工作繁忙,将养育孩子的责任移交给保姆或者自己的长辈……
孩子的很多问题,就是因为家长缺乏教育常识,错误的喂养、过度的刺激、或者孩子没有能够建立起对父母的信任而造成的。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就是教育规律,年龄越小的孩子,两者的相关度越高。人们常说对幼儿要“养育”,养是一方面,育又是一方面,两者要充分结合,才能达到好的效果。这是父母自身的责任,不能拱手交给他人。孩子睡眠日益减少,已经直接影响到孩子智力的发育,这除了学习负担之外,与父母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少年犯罪的孩子多半被认为存在道德品质问题,但医学研究发现该群体的很多孩子有生理上的疾病,如铅中毒、内分泌疾病等,需要治疗帮助。这与家庭的饮食结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等都存在着直接的关联。
学校教育不当,制造问题学生
学校教育目前面临的最大困惑是:整体划一的教育与学生个性化发展之间的巨大矛盾。教师大都认同尊重学生个性的理念,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真正落到实处的不多。教师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孩子,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设定的路径去学习,将孩子锻造成为自己想象中的模样。当孩子做了违反规定的事情之后,挨批评、惩罚,甚至动用集体的力量来谴责孩子是常有的事情,孩子自己的思想很难得到尊重……
学生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与教师对孩子不信任、不尊重、不理解是有很大关系的。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学校不给他提供空间,还要求他必须按照教师的规定去做,这往往导致师生之间关系的紧张和对立,使孩子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而每对孩子进行一次批评,实际上就是让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坏孩子、恶劣的孩子、十分讨人嫌的孩子印象。学生在学校里所犯的绝大多数错误,都与他们的无知或者经验不足有关,而不加辨别的惩罚措施,一方面会让学生感到学校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另一方面还会让学生学着抱团来对付教师。
社会教育不当,制造问题少年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生活和态度。社会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的经济数据化,即GDP主义。政府需要GDP数据,企业家需要GDP数据,经济学家、律师、医生……都需要GDP。就连教育也不例外,政府、社会对教育的评价,也要通过一连串的数据来说话。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有关数字的相互比较中可以精细到小数点之后的第二位、第三位。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的“绩效”,缺少了数据,似乎就变得毫无价值。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人的价值是不能数据化的,一旦数据化,人的存在就失去了任何意义,也就是“去意义化”。但在今天,这种“去意义化”的行动依然变本加厉地进行着。社会考量一所学校的好坏,看的是有关名校升学率的数据;学校奖励教师工作的标准,看的是学科成绩在区域范围内的排名;家长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出息的标志,是孩子在学校里考试的名次。当整个社会陷入数据的巢穴之中时,孩子还能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存在吗?还能不出问题吗?
前几天在《新民晚报》上,读到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有关GDP的一段话,深有感触。“GDP并没有考虑到我们孩子的健康,他们的教育质量,或者他们的快乐。它也没有包括我们的诗歌之美,或者婚姻的稳定;没有包括我们关于公共问题争论的智慧,或者我们公务员的廉洁。它既没有衡量我们的勇气、智慧,也没有衡量对祖国的热爱。简言之,它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生活有意义的东西!”今天我们再来重温这段话,不知道是否有新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