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值得回味的三月

(2012-04-01 07:14:27)
标签:

学术研究

收获

教育

分类: 我的心情

三月,是一个收获的月份。

有几件重要的事情是在这个月份中完成的。

 

第一,有关教育中的几个关系的讨论,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在《中国教师报》韩世文先生的协调下,开展了一场南、北教育局长的对话,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教育局局长任永生和我就1)教育局管理和学校自主发展的关系;2)办学效率和效益的关系;3)校本研修和学校发展的关系;4)专家型教育团队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5)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6)教育质量与特色的关系;7)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关系;8)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进行了一次对话。对话的具体内容分两期刊登在《中国教师报》上。

关于这一选题的策划,韩世文先生认为:

“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事物构成的”,这是语言学家索绪尔的一句名言。同样,教育内部存在着诸多关系,比如最常见的师生关系,对于教育局长来说,要关注哪些关系,如何“打通”这些关系,发现教育的生命力,有赖于主政者的行动智慧。

两位来自南北不同区域的教育主政者,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各自所在区域又都进行着不同方式的教育改革,他们既是教育改革的推动者,也是区域课改的行动者。因此,他们对于教育关系学的解读,有着不一样的智慧。

感谢韩世文先生的信任。两期对话的具体安排是:

解读教育“八大关系”(上)  《中国教师报》  201237日第4版;

解读教育“八大关系”(下)  《中国教师报》  2012314日第4版。

因为在文章的讨论中谈到了史金霞老师语文教学的案例,让史老师的同事看到了,由此促成了我和史金霞老师通过博客建立起了联系,真是缘分啊。

 

第二,明确了教育局和学校的工作定位。

教育局的基本职责是什么?学校如何自主发展?是我在思考教育中的几个关系时,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在一次校园长的例会上,我谈了有关教育的四对关系,发布在博客之中后,引起了《中国教师报》韩世文先生的注意,在他的进一步策划下,有了一次南北教育局长的媒体对话。

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中国教育报》改版之后,区域教育版的编辑王友文先生通过吉林抚松县教育局的陆世德局长找到我,希望就我区正在开展的一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做一些报道。我和他沟通了一些情况,也将我的博客地址告诉我他。他很认真地翻阅了我的博客,立刻发现了我有关教育局管理和学校自主发展这个关系的讨论,希望我就这个问题做更深入的剖析。于是,我重新进行了思考,写成了“明确定位,自主发展”一文。王友文先生从中选取了与教育局相关的内容,以“教育局的行政管理核心是监督和服务”为题,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

教育局的行政管理核心是监督和服务  《中国教育报》  2012322日第5

通过这样反复思考和梳理的过程,我对教育局管理和学校自主发展这对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入了。教育局要做好三件事情:引领;监督;服务。学校自主发展的三要素是:建立学校章程;制定发展规划;编制学校年度课程计划。

还有一个话题:《校长》杂志看到了我在博客中发布的最初在我区校园长例会上讲述的“要正确处理好几对关系”,认为这种原汁原味的、谈话式的博文更有趣味,立刻和我约稿,决定将这组谈话的内容刊登在今年4月份出刊的杂志上:

要正确处理好几对关系(一) 即将刊登在《校长》杂志上

要正确处理好几对关系(二) 即将刊登在《校长》杂志上

一次对话引起如此多的连锁反应,是我没有想到的。

 

三、提出了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几个观念。

今天的社会,和几十年相比有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的变迁,要求教育要做出变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今天,教师需要树立起的三个新观念是:关系第一,知识第二;联系第一,记忆第二;探究第一,讲授第二。文章发布在《上海教育科研》杂志上:

教师应具备的几个观念  《上海教育科研》  2012年第3期卷首语

新的一年开始,我成了《上海教育科研》的编委之一,这篇文章就是应杂志的常务副主编张肇丰先生的要求而写的。文章发表到今天正好半个月,引起的反响还是很大的。有一些读者直接和我打电话或者发短信,谈对这三个观点的看法,总体上表示了很大的支持。更多的朋友是通过我的博客来阅览的。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已经有554人次阅读,发表评论的博友有50人,有50位博友转载了这篇文章,另有15位博友做了收藏。在我发表的文章中,有如此高的数据的文章还是不多的。

“关系第一”的背后,是希望教师们不要总是将目光盯在学科的知识上,要营造温馨的文化场,让孩子们在一个舒心的环境里主动地、自觉地去学习。布鲁纳已经发现自己的“发展心理学”有很大的漏洞,并于上世纪90年代重新建构起他的文化主义教育理论。这一理论特别强调三个概念:文化、心灵、教育。为此,我曾写过一篇读后感,刊登在今年第一期的《今日教育》杂志上:

文化、心灵与教育  《今日教育》2012年第1  P57-59

 

四、成了专栏作者

我自己很喜欢读《中国教育报》,也经常在报纸上发表一些文章(发文最多的是读书之后的感想,大多数都不是我投的稿,是出版社在我的博客中看到之后帮着投出去的)。慢慢的,和《中国教育报》的编辑们都混的脸熟了。

这次《中国教育报》改版,负责“观点”栏目的张滢同志想到了我,希望我能够为这个栏目写点东西,于是就成了专栏作者,并发表了第一篇专栏文章:

那些在学校里碰壁的孩子们  《中国教育报》  2012329 专栏“非常道”

这篇文章是张滢同志建议我写的。一方面是因为近期有关韩寒和方舟子之间的讨论,在社会上引起的连锁反应很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张滢同志看到我在去年年尾读过韩寒的《青春》一书,对韩寒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巧的是,这篇读后感近期也发表了:

青春的色泽  《上海民进》  2012年第1  P37-39

 

相关文章的链接如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