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了专栏作者

(2012-03-30 07:04:03)
标签:

“另类”孩子

宽容

学校教育

成功

教育

分类: 教育漫谈

成了专栏作者头像

《中国教育报》31日改版之后,设置了不少新的板块,“观点”就是其中的一个。承蒙报社的厚爱,我成了该栏目的专栏作者之一。昨天,我的第一篇文章“那些在学校碰壁的孩子们”在“观点”版的专栏“非常道”中刊登出来。

配合着这篇短文的发表,《中国教育报》还特别请画家给我绘制了一幅肖像画,看上去还是很传神的,就是略微显得胖了些,或许是希望我要多汲取一些营养吧,呵呵。

下面是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这里要特别感谢博友“一生有源”,他的一篇博文以及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为我写这篇短文提供了话题。

成了专栏作者《中国教育报》专栏“非常道”

 

那些在学校碰壁的孩子们

 

    像韩寒这样闯出一片天地的另类学生很少见,社会对他们应更加宽容。

常生龙

前些日子和一位教师交流,谈到了他们学校有一名叫晨晨的小朋友,在手工制作方面有着特别的天赋,用俯首可得的材料——废纸,通过精巧的裁剪和匠心独运的折叠,就可以制作出很有观赏价值的实用型作品,让大家叹为观止。但这个孩子又似乎来自外太空,完全不能理解学校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和复杂关系,以至于处处碰壁。他在学校里时常处于这样的状态——要么泪流满面,要么漠然面对。

类似晨晨这样的孩子,在全国各地的学校里普遍存在着。他们特立独行的个性特征,与学校要求的规范和纪律时有冲突;他们与众不同的兴趣爱好,与学科教师希望的分数和成绩格格不入。这就导致了学校管理、教师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不时产生矛盾冲突,而学生往往成为矛盾冲突的牺牲品。他们只能选择要么做乖孩子,随波逐流;要么就成为师生群体中的另类,在众人异样的眼光中过活。

在我所在的城市,就有这样一个从另类学生变成的另类青年——韩寒。高中时的他,不愿意随波逐流,选择了辍学,去追求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他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反观当年所作的抉择,似乎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因为教育就像种庄稼,水稻和小麦生长所需要的环境、土壤、水分等各不相同。既然不能将小麦和水稻的种子播种在同一片土壤里,让它们结出相同的穗来,同样也就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按照学校设定好的学习内容和课程来学习,不准越雷池一步。

然而,学生到学校,最主要的是学会与人互动、与社会和自然互动,并从中逐渐认识自己,明确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如果被其他师生看作是另类,他们自然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阻隔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学校在其心目中的价值和意义也就黯淡了很多。一些学生选择辍学,或许与此有关。其实,像韩寒这样最后闯出一片天地的另类学生非常少见,社会对他们也应更加宽容才是。

也正因为孩子在学校不受待见,有人不太相信学校,宁愿自己来教育孩子。作家郑渊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儿子郑亚旗在接受了小学教育之后,便不再上学,由郑渊洁亲自对他进行教育。

虽然现在郑亚旗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对这样的做法,我是不鼓励的。首先,家长虽然担负着养育孩子的重任,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教师的资质,对孩子进行文化课教育缺乏专业性。其次,家庭和学校不同,孩子在家自学缺少同伴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再其次,不接受义务教育是违法行为,家长不能给孩子进行违法示范。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它的作用和价值是不可替代的。面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加以改进和完善,让它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个性发展奠基。

如何界定成功,决定了我们对待孩子教育的态度。当整个社会都将目光关注到分数、名次等一连串的数据上时,我们的眼中就不大会有学生,就不可能为具有不同发展潜质的孩子提供独特的、多样化的发展空间。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人的价值是不能数据化的。韩寒、郑亚旗今天的发展,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道理。(作者为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