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体教结合”工作

(2012-02-08 06:56:45)
标签:

体育工作

体教结合

三个维度

教育

分类: 课程教学

“体教结合”是当下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出台相关的文件,要求学校加强体教结合工作,促进教育、体育事业的新发展。关于这项工作,以下两点需要我们思考清楚:

第一,体育是学校的本职工作

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各类学校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把具有健康体魄作为青少年将来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基础条件。由此可知,体育是学校的本职工作,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丘成桐先生在北师大附中的演讲中,谈到体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无论希腊哲学也好,儒家哲学也好,都注重体魄的训练。亚里士多德认为希腊人有超卓的意志(High- mindedness),意指希腊人昂昂然若千里之驹,自视甚尊,怜人而不为人怜,奴人而不为人奴。正如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学问的人也要有这样的气概。纵观古今,大部分数学家主要贡献都在年轻时代,这点与青年人有良好的体魄有关。有了良好的体魄,在解决问题时,才能集中精神。

今天我们面临的现实是,尽管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体育工作,并做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等一系列“阳光体育”的规定,但在具体的执行中,却出现了大量的阳奉阴违的现象,无论是学生家长、学生自己还是学校,还没有做到将体育放到和智育同等的地位来看待的地步。大家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考分、排位,不太在乎孩子的体育成绩是良好还是优秀。当孩子学习出现困难,没有达到预期的成绩时,大家关心的是如何补缺补差,但不去想学生成绩上不去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其实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体质弱,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课的时间不会超过20分钟,时间一长,大脑供血量不足,思维也跟着受阻,这样的学生如果再给他安排时间补课,无异于对孩子的摧残。最好的做法就是让他加强体育锻炼,逐渐增强自己的体质,体质好了,学习成绩也会随之提升的。

体育是学校的本职工作,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让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与“体教结合”没有关系。当然,仅靠学校来做这件事情是不够的,需要家长和学校形成共识,联手来做这件事情。在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方面,家长和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长和教师自己对体育锻炼都不屑一顾,要求孩子去锻炼身体是不现实的,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更是一种奢望。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从学生在学校每天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的具体安排上,就可以看出学校的体育观。

第二,“体教结合”的切入点

哪些领域适合开展“体教结合”呢?我个人以为,有以下三个领域:

其一是学校体育教师体育专业技能的提升。当前,职业学校正在积极培育“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其实体育教师也可以成为“双师型”(学科教师、教练员)的教师。现在学校大多数的体育教师,组织一些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开设国家规定的体育课程是没有问题的,但学校里如果有一些身体技能方面非常突出的好苗子,自己也愿意向高水平运动员的方向努力,体育教师想对他们进行专业指导就很困难。如果通过“体教结合”,为学校打造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对学校竞技体育项目的建设、对学校整体体育水平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

其二是为体育集训队的青少年提供具有相应水准的文化教育。在每个地区,都有类似少体校之类的训练机构,将身体技能方面有发展潜质的青少年集中起来,进行专项的训练,让他们向高水平运动员的方向迈进。但这类训练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学生体育项目的技能训练抓得很紧,但文化课方面缺乏师资,要求很低。这批孩子等到一定年龄离开训练队之后,因为文化水平不高,不少人生活都很艰难。在青少年时期,让他们能够获得完整的基础教育,具备相应的学历,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生活都很关键。目前我区在这方面有三个不同渠道的探索:一是为体育训练机构配套中小学,保证学生的体育训练和文化课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平衡;二是采取教育局和体育局共建的方式,介入体育局直管学校的教研活动、教学督导等等,为这些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提供智力服务;三是采取委托管理的方式,将体育局的学校委托教育局的一所学校代为管理,教育局的学校对体育局学校学生的学业水平提升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其三是将区域重点培植的高水平运动员项目直接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之中,实现高水平运动员培育和学校教育的完全融合。按照区域体育项目发展的规划,在不同的学校按照学段进行分层级布点,将有特长的学生安排在对口的学校里学习,让体育项目的教练深入到学校中指导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训练。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方式最有利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和成长,如果布点的学校本身教育质量较高的话,还有利于吸引家长关注竞技体育、吸引学生从事竞技体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