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球化时代的教育抉择·读《迎头赶上,还是领跑全球》

(2011-11-13 07:52:29)
标签:

全球化

数字化

虚拟世界

最有价值

知识

教育

分类: 读书评论

——读赵勇《迎头赶上,还是领跑全球》一书有感

全球化时代的教育抉择·读《迎头赶上,还是领跑全球》
现在在教室里面,这一代的哲学,就是将来下一代我们政府的哲学。

——亚伯拉罕·林肯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人员和商业活动在国界间的自由流动,再加之虚拟世界的出现。概括起来,一个是全球化,一个是数字化。这两个特征都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全球化

差不多半个世纪前,加拿大媒体理论家和通讯学教授马歇尔·麦克卢汉创造了“地球村”一词。他认为,凭借“电子技术,我们的中枢神经,已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延伸,这个星球上曾经的空间和时间已经不复存在。”麦克卢汉并未料到的是,他所提及的那些技术,不仅能让相隔万里的人们感受彼此身边的事情,还使得商品、服务和人们本身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所谓全球化,简单地说,就是不断增加的人口、商品和服务、信息以及货币在国家间的流动。

教育作为社会体制的一种,其职责是为本地社区和本国的发展服务,为本地经济培养合格的劳动力,并保证本地的价值得以传承。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本地”这一概念正在逐渐属于过去。教育,这个一直都植根于本地土壤的社会体制,在如何帮助孩子们适应未来全球化社会,并能成功生存的问题上,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关于如何帮助我们的孩子保住一份工作,以使他们得以养家糊口。如果在美国和印度,各有一个水平相当的能够研读病理切片的医生,但美国的医生收费很高,那么这份工作在今天就很容易被印度的医生抢走。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多元化的才能,而不是大量具备同样能力的人。虽然这些才能各不相同,但从全球市场的角度看,他们可以共同存在,相得益彰。

第二个挑战,在于如何帮助我们的下一代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人共同生活、工作和交流。今天城市里的人们,还没有解决好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共同生活和沟通交流问题,明天我们将面临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型“进城务工人员”。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包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包容和欣赏;能够在不同文化中成功生存,并且在不同文化间自由游走;有较强的外语能力。等等。

第三个挑战,是在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全球化视野,帮助他们养成一种全球公民的认同感。作为世界公民,我们要认识到,所有社会问题都与全球有关,要关注不同地区人们的生存状态,要了解全球化经济问题的整合性,要重视不同种族之间相互关联与相互依赖的关系,要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要为所有人争取社会平等,要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家。

全球化能力中最关键的,就是能够和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效地沟通,能够从除自己以外的不同角度看待和理解这个世界,并且能够理解和赏识社会与文化的多元化。这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从情感(伦理)层面看,要有面对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和能够融合不同观念的整体姿态;从行动(技能)层面看,包括能用不同语言表达、理解和思考;从学术(学科或者跨学科)层面看,体现在对世界历史和地理的深度认识和了解,对在全球范围内体现的健康、气候和经济问题的理解,以及全球化过程本身的相关知识等。

中国有句老话:我们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跑不了你也蹦不了我。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今天地球村生存的基本事实:全世界人们的生活已经紧密相连,互相依存,没有任何个人呢、组织或是国家,能够在其他人生活在窘境时,保证自己还能持续的繁荣发展下去。今天,我们要有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全人类都是“我们”而不是分成“我们”和“他们”。

二、数字化

简单地说,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转化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通过计算机进行统一处理的过程。在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一个新生事物——虚拟世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电子游戏、“打金”、饲养宠物、偷菜……如雨后春笋,吸引着网民们的注意力。如今的虚拟世界,已具备真实世界的所有要素。

但是,教育领域对此却充耳不闻,他们只是把新技术作为新工具,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些技术导致的变革。和医疗、法律等领域相比,教育对数字化的运用差距还很大。大部分的学校,除了用新技术去提高传统学科的教学外,也只是教学生们如何打字,或是其他一些十分简单的操作。基本上,学校都将这种虚拟世界看作是纯粹的娱乐现象,并努力将其拒之门外。但无论从心理、经济、政治还是社会的角度看,虚拟世界和物质世界一样,都是真实存在的。它是我们必须与之沟通的异域文化,这个文化也是一种崭新的文化,是我们刚刚开始认识的一个陌生世界,也是孩子们以后将要生存的世界的一部分。

虚拟世界的出现,给教育带来的挑战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挑战之一:我们的学校是否教给了孩子们在虚拟世界中生存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使他们在虚拟世界中的经历,能够像现实生活一样成功。2010年最热门的十项工作,在2004年的时候是不存在的。而这最热门的十项工作,大多与虚拟世界有关,虚拟世界将是未来就业需求的一大来源。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计算机科学家和数据库管理人员”,这一大类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工作,预计将是下一个10年中增长最快的职业;艺术家,特别是那些工作在数字领域的艺术家,将成为急需的职业;有网站设计和动画制作经验的图形设计师,将会成为热门的行业。还有一些行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比如说游戏开发、职业游戏玩家、虚拟资产开发等等。

一直以来,孩子们在学校里学到的,还都是工业化社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只是为他们能够在物质世界中生存而准备的。现在,学校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要开始教导孩子们,在虚拟经济体中生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挑战之二: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否能够帮助孩子们成为虚拟世界中的合格公民。虽然孩子们已经被称之为“数字原生代”,但实际上,他们还不具备能够充分参与虚拟世界活动的知识和能力。

在虚拟世界存在三种主要的活动:与在虚拟世界生活相关的、与在虚拟世界中赚钱营生相关的和与对虚拟世界进行创新和改造相关的活动。在虚拟世界生活的人们,通常扮演着三种角色:消费者、居民和社区领导者。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虚拟世界的这些活动,才有可能对孩子们进行正确的培育。在这方面,我们首先要转变的是观念。

三、最有价值的知识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斯宾塞指出当时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的价值也在发生变化。学校教育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明确当下最有价值的知识什么,然后将其教给学生。

在全球化时代和数字化时代,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下面的这些核心假设,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假设1:我们所要教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是那些在别的国家里用更低的成本也能得到或是用机器就可以完成的;

假设2:创造力,即创造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热情,十分关键。人类的创造力是经济发展的终极资源。提出新想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是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标准的最终途径。

假设3:在全球化时代和虚拟时代的生存需要新知识和新技能。

假设4:诸如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等认知能力比背诵知识更重要;

假设5:情商,即体会、了解和调节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结合上面的这些假设,来思考当下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本书的作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对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诠释:第一,它们可以被看作是所有学生都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应该包括在所有学校的课程里;第二,我们也可以视它为一个清单,学生们可以从中选择自己要特别培养哪些技能,或学习哪类知识。

对于第一种诠释,一方面,我们的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条件,让他们能有机会去学习这些所有的关键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度推崇任何一种知识和技能,而使之排挤学校课程里的其他科目,也不能使之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求知欲。学校应该提供一套综合、平衡的教材,让学生们有机会发展右脑技能和左脑技能;让他们可以学到数学、科学、技术、历史、经济、地理、政治、阅读、文学、音乐、外语和艺术等各种知识;帮组他们培养全球化意识和对差异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增进对数字虚拟世界的了解并学习与之互动的能力;同时,使他们有健康的身体和心智。对于第二种诠释,旨在将这些关键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学生们开发自己真正专长的可选范围。孩子们喜欢并擅长的东西,就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我们如何定义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成功,关系到我们对他们的成绩及工作如何进行评价。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师和学生们将如何分配和运用他们的时间、精力和资源。

今天的教育应该向国际化企业学习。首先,我们要考虑“生产”出什么样的产品,以及可以给自己的产品赋予什么样的附加价值;其次,如何利用全球的资源。比如说,如果某个学校想为学生提供一门课程,但本校没有能够胜任的教师,是否想过可以将目光投向全球来寻找呢?一个网络课程所需要的费用,要比雇佣一个教师要便宜很多;第三,要考虑我们的教育能够向社会提供些什么,我们有什么样的服务可以推出,可以做哪些方面的市场推广,以使自己在全球教育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迎头赶上,还是领跑全球:全球化时代的美国教育》 赵勇/  解乃袆/  华东师范大出版社  2010.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