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上海物理论坛举行

标签:
物理论坛三个喜欢调查数据教师论文教育 |
分类: 会议纪要 |
11月10日,由上海市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2011年上海物理论坛(上教杯)暨上海市第八届青年物理骨干教师研修班开班仪式”在青浦实验中学举行。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先生,物理专委会理事长徐淀芳,副理事长倪闽景、常生龙、王铁桦,秘书长陆伯鸿、汤清修,物理专委会的各位常务理事,物理专委会的老前辈冯容士、张越、张主方、张茂昌、瞿东、耿海成,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相关领导,以及上海市各区县初、高中物理教研员,上海市农村物理教师培训者研修班全体学员,上海市初中物理“基于信息化平台的课堂教学评价”项目全体成员,上海市第七届、第八届青年物理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各区参评论文的老师等济济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年一度的盛会。
上午安排的是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来自杨浦区包头中学的陈玉娟老师和青浦实验中学的唐洲捷老师,就《光的折射》这一课题进行同课异构;闵行区鹤北初级中学的陶海娟河青浦实验中学的徐宝龙老师就《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这一课题进行同课异构。专委会安排了专家对这两组课进行点评,给听课的教师留下了更多的思考。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怎样让学生喜欢物理,喜欢物理课,喜欢物理教师。为了准备这一论坛,物理专委会做了两项工作,一是设计“三个喜欢”的调查问卷,对3045位初中学生(其中有1226位学生来自民办初中)和1596位高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二是组织教师就如何做到“三个喜欢”撰写经验总结文章和论文,畅谈自己的做法及体验。问卷的设计不容易,调查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更加费神,在秘书长的协调下,目前已经完成初步的数据分析。教师方面,共收到基层教师撰写的论文242篇,教研员论文11篇。专委会对送交的论文进行了两轮的评审,首先是盲评,将相关论文分成六组,由区县的教研员进行初选,确定初中50篇、高中36篇、教研员11篇进入复评。最终评出一等奖论文9篇,二等奖论文22篇。
从本届论坛开始,新增加了一项评选内容,即对历年申报的物理专委会课题成果进行评审。本次全市共有19项课题研究成果申报,经过评审,有1项成果获得一等奖,2项或二等奖,6项获三等奖。
下午的论坛,由如下内容组成:
1.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汤清修代表物理专委会,介绍“三个喜欢”调查问卷得到的相关数据。数据的分析还没有全部完成,但其中的一些数据还是值得我们品味的。
比如说:学生最欣赏的物理教师,给予的选项有“物理知识深厚”、“除物理知识外,其它知识能够广征博引、信手拈来”、“讲课有激情、富有感染力”、“能够将物理知识联系生活,能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其它(供填空)”。在这些选项中,初中学生选项最高的是“能够将物理知识联系生活,能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35.71%);高中学生选项最高的是“讲课有激情、富有感染力”(34.59%)
比如说:在喜欢什么样的物理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物理演示实验与观察”和“做物理实验”位居第一和第二,并且相差不大。“物理未解之谜、前沿知识拓展”位居第三。在如何组织学习方面,“以同学思考讨论为主”、“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位居前列,“以教师讲课为主”、“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位居后面。选择“以习题训练为主”的学生很少。
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例举了。
2.获奖论文交流
省吾中学的黄许青老师,针对初中物理教材中“拓展内容”教学,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究,由学生来担任“教师”的职责,自己备课讲给全班的同学听,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的方式,推广互助性的合作与小组之间的竞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浦东新区三林中学的邓志文老师重点研究让学生“说”物理,从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他在论坛上向大家介绍了为什么让学生“说”、如何让学生“说”、让学生“说”,并介绍了自己在课前、课后和课尾三个时段及课外辅导环节中创设让学生“说”物理的一些有效的做法。让人感到诸多的教学细节,都是教学改进的契机,也是落实“三个喜欢”的有效载体。
特级教师张茂昌先生对本次论文评审的总体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本届论文的一些特色,也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3.专题报告
为了让论坛的主题更加鲜明,物理专委会专门邀请了复旦大学物理系的封东来教授为大家作专题报告。封东来的研究方向是凝聚态物理,他是应用表面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荣获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Javed Husain青年科学家奖(2005年)、叶企孙物理奖等。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科学家奖是是国际上表彰青年科学家的最高奖项。封东来是自1987年以来,继袁隆平、王选、陈章良、陈永川分获教科文组织科学奖、青年科学家奖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五个中国人。
封东来教授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物理的乐趣——我爱物理的九个理由。其主要内容如下:
理由之一:理解世界。有物理背景的人,在观看《阿凡达》这部电影时,一定会对其中的那座“悬浮山”——哈利路亚山印象深刻,它反映了人类对温室超导体的一种渴望。如果能够在常温下实现超导,我们的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电能的输送,在线路上消耗的能量极少;一台笔记本电脑,从一次电或许可以使用几个月;磁悬浮,将从实验走向民用……当你面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可以用物理知识加以解释的时候,那种感觉是非常愉快的。
理由之二:实现你的梦想,解放人类,拯救地球。每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多的雄心壮志,物理则是让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的桥梁。物理可以改变世界,这一点没有人怀疑。比如电的发现,互联网和未来的信息技术,在今天能源危机的状况下对太阳能、高温超导、核裂变和聚变的研究等等,这一切,都是物理在唱主角。
理由之三:科学是件很浪漫的事情。很多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人,都有一份宗教般的情感,这是一种真正相信某件事之后所产生的那种不可思议的情感。牛顿在他年纪大了之后,将主要的经历放在神学的研究,就是因为如此。物理学是如此的美妙,让其认为只有上帝才会有这样的杰作。爱因斯坦也是如此。康德所说的“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以及老子的“大道”,都是那份宗教情感般的最真理的孜孜追求。
理由之四:科学是一个很好玩的过程。首先,热爱科学的人很多,很热闹。在19世纪末的时候,全世界所有的物理学家加在一起不过1000人左右,现在则有10万个;其次,科学是一种冒险,是一种对宝藏的寻觅过程,这个过程注定是很刺激、很好玩的;第三,搞科学研究,是别人花钱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理由之五:科学会带给自己激动人心的经历。开展科学研究,要“玩命”,要有一份冲动般的激情。忙起来可能一天只吃一顿饭,连续很长时间呆在实验室里,但往往会给你带来以外的惊喜,有那种种豆得瓜的感觉。
理由之六:科学让你永远年轻。能够沉浸其中,会让你觉得自己不老;经常和更加年轻的人们在一起探索,也会使自己显得年轻。
理由之七:科学可以传承精神。传承的途径很多,如知识的传承、科学精神的传承、社会责任感的传承,通过撰写文章、书籍等的传播等等。
理由之八:科学可以让你周游世界。现在的科学研究,大都是跨国家的协作性研究,需要走访很多地方的实验室,与不同科学家进行交流和互动,这对自己的视野是一种很好的扩展,也从中收获很多。
理由之九:科学家的职业可以让自己自由自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个体获得内在的和精神的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物理科学研究,最容易实现这样的目的。
这是一个对所有与会人员都很有启发的报告。
4.领导讲话
张民生会长非常支持我们的论坛,并连续几年亲自参加论坛活动。在10日的论坛上,他向大家介绍了几年前提出加强“三个喜欢”建设的初衷,并结合自己的中学物理教师、大学物理教师对其成长的影响,强调了在中学阶段让学生做到“三个喜欢”的重要性。
论坛结束后,上海市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还举行了常务理事会,对物理专委会年会的工作、2012年的物理论坛选题、物理竞赛活动的组织等进行了沟通和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