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用事实说话
(2011-10-21 07:33:35)
标签:
乌鸦喝水从众心理同化顺应质疑习惯教育 |
分类: 教育故事 |
在博友“桃桃的幸福生活”的博客中,读到了“用事实说话”这篇短文,内容如下:
今天听了桃桃班的一节语文课,讲的内容是《乌鸦喝水》,最后一个问题是,如果乌鸦的周围没有小石子,它用什么办法喝到水?
桃桃想的办法是:往瓶子里装沙子。他说以前他做过这个实验,沙子放在水里也会沉下去。老师问同学们,这个办法行吗?大家都说不行,因为这样会把水弄脏。桃桃听了大家的说法以后灰溜溜的坐下了,老师也没有做评论,就开始叫下一个同学回答了。
我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也不知道他认不认可同学们的说法(他一直是一个很较真的孩子),中午吃饭的时候我问他知不知道为什么往瓶子里装沙子不行,他说会把水弄脏。(受了同学们的影响)我告诉他,吃完饭以后我们两个一起做一个实验。
吃过饭后,我们回到了他们班,把老师做实验的小瓶子拿出来,倒上一点水,然后来到操场上找了一些沙子,往瓶子里放,果然瓶子里的水开始变黑,随着沙子越放越多,水开始渗到沙子里,几乎没有了。这下桃桃明白了,为什么不能往瓶子里放沙子来使水升高了,不仅水会脏,而且水会渗到沙子里,一点都喝不到了。
试验过后桃桃完全明白了,一点也没有在课堂上灰溜溜坐下那种感觉了,反而是特别开心,仿佛发现了新大陆,我也很开心,我没有靠说教,而是通过跟孩子一起实验,让孩子明白了一个问题。这也是我教育的进步。
教育孩子就应该用事实说话,这个比任何说教都有力量!
读这篇短文,我有如下思考:
第一,学习上的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桃桃提出要往瓶里装沙子,是根据自己以前做过的实验想出的办法,但将这样的想法说给大家听的时候,遭到了同学们的反对,认为这样会把水弄脏。教师的不加评论,更让桃桃觉得“把水弄脏”的说法是正确的,于是桃桃也跟着“从众”了。
很多时候,真理确实是掌握在大多数人的手里。从众,一方面可以快速地对自己的想法或者行为作出判断,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和集体相一致的时候,也是自己在集体中生活的比较自在的时候。
我前一段时间曾经讨论过“信任”与“怀疑”的问题,桃桃的从众,其实就是基于对班集体和教师的信任。正是因为这样的信任,让他觉得大家的话是正确的,于是也就顺应了同学的说法。信任是开展学习的基础,怀疑则是提升孩子的能力以及创新的关键。如果只有信任没有怀疑,就有可能失去自我,人云亦云。桃桃的妈妈(我推测“桃桃的幸福生活”是桃桃妈妈的博客)读出了孩子“灰溜溜”的情绪背后的“怀疑”,因此有了后面的亲身试验。
第二,帮助孩子顺应知识
自己的想法没有被同学和老师接纳,说出了一个想法,接受的却是另外一个想法,自然会让桃桃感到有点“灰溜溜”了。桃桃妈妈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她也没有对这件事情做出判断,而是带着孩子亲自去做做看。实验结果表明,水变脏了,而且又被沙子吸收了很多,到后来瓶中那少量的水没有了。
孩子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如果这个知识是全新的、或者和自己原有的知识相一致,他就会向汲取养料那样将这一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来;如果新的知识和自己原有的知识不一致、产生了矛盾冲突,他要么不接受这一知识,要么就要对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新的建构。重新建构以便让新知识进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来的过程,就是皮亚杰所说的“顺应”。顺应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为要否定自己过去的认知。桃桃妈妈带着孩子所做的实验,实际上是对孩子“顺应”过程的一种强化和助推,利用实验事实让孩子明白了大家在课堂上所说的话是正确的。于是,孩子释然了,新的知识也在观察实验事实的过程中得到了构建。
第三,培养质疑的习惯和态度
《乌鸦喝水》是小学一年级第二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原文如下: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关于这篇课文,如果展开其联想,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答案呢。
操场上的沙子即干燥又沾满了尘土,放到水里去之后既要吸水同时又会把水弄脏。如果瓶子的周围能找到干净的、潮湿的(不会再吸水)的沙子,也能找到小石子,哪种方式能够让乌鸦喝到水呢?答案一定不是小石子。
这篇文章有一句关键的话语:“瓶子里的水不多”。在水不多的情况下,往瓶里装小石子,小石子慢慢会直达瓶口,但水却不会一直上升。因为小石子之间的空隙还是很大的。有人做了实验表明,对一个直筒型的瓶子,当瓶中的水超过瓶子容积的一半时,往里面加小石子,可以使水面不断上升,直达瓶口;当瓶中的水低于瓶子容积的一半时,小石子直到加满瓶子,水也到不了瓶口。
沙子就是更小的小石子。干净的、潮湿的的沙子是否更有可能让乌鸦喝到水呢?让孩子们再次做做看,或许他们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