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校长造一把尺子·读《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研究》

标签:
校长专业标准国外经验国内研究教育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研究》一书有感
美国学者萨乔万尼指出:“就维护和改进优质学校而言,校长比学校中任何其他职位都具有更大潜力。”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也是这些年在基础教育领域非常流行的一句话。这些充分说明了校长岗位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一、校长的选拔、使用和评价
对7个校长专业标准的分析,给研究者的另外一个启示是:校长应该具备三种职业角色——管理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力的基础上对下属命令的行为;领导更多是建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之上,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因此,一个校长可能是管理者,但不一定是领导者。作为21世纪的新型校长,应该是管理者和领导者的统一体,要掌握有关指挥、沟通、激励等管理和领导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懂得分权和合作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必须是“师者之师”,要具备“精通教育科学、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和“进行教育探索与研究的胆量、作风和能力”,可见校长首先要担当的是学校的教育者。
在对国外已有的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课题组还对四位中小学校长进行个案研究,从管理理念、实践经验、教育反思、工作展望、成长经历、个人魅力等六个角度进行了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访谈对象涉及到研究对象个人以及他们所在学校的教职员工。通过研究,总结出了我国校长专业发展的一些共同特征,提炼出了推进校长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除了在四所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之外,课题组还对北京和重庆两地的16位校长进行了深度访谈,获得了丰富的资料,为搭建我国的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奠定了基础。
三、课题组制定的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
1.个人素养标准
(1)教育思想
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等,共6条;
(2)管理理念
遵守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强调民主、平等、参与;……等,共8条;
(3)价值追求
恪守公正、廉洁、效率的行为准则;维护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权利;……等,共6条;
2.职业素养标准
(1)规划学校发展
其中,专业知识,共7条;专业能力,共5条。
(2)保障德育实施
其中,专业知识,共10条;专业能力,共14条。
(3)领导课程教学
其中,专业知识,共10条;专业能力,共15条。
(4)引领教师成长
其中,专业知识,共6条;专业能力,共9条。
(5)提升组织效能
其中,专业知识,共10条;专业能力,共15条。
(6)协调公共关系
其中,专业知识,共8条;专业能力,共13条。
我本来想将这个专业标准的内容全部呈现出来的,但是内容实在是太多了,两大板块、九个方面共142条具体的标准,要宣布罗列出来,篇幅太长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从这本书中寻找相关的内容。
四、对上述校长专业标准的两点看法
第一,建立校长专业标准势在必行。
如前所述,校长的三种职业角色中,最重要的是教育者和领导者,其次才是管理者。但现实的情况是,绝大多数的校长并没有去做这最重要的事情,他们履行的最多的是管理者的角色,每天忙于学校的日常事务管理,占去了自己绝大多数的时间。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校长对自己的职业角色认识肤浅,认为校长要做的事情就是日常管理,根本就没有想过教育、领导等职业角色。教育行政部门在选拔校长的时候,也不从上述三个职业角色对候选人进行考量,总是“跟着感觉走”,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了今天校长专业水平不高、学校管理的专业能力不强等现状。建立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可以让教育行政部门在选拔校长的时候,能够更全面地考察候选人的整体素质,减少以偏概全的用人模式;可以让学校的教职员工监督校长,看其是否按照校长应该具备的专业标准在实施管理;可以给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考评校长的标准和依据,也有利于优秀教育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第二,校长专业标准宜粗不宜细
校长需要有专业标准,但校长的专业标准宜粗不宜细,过于细化的标准,会束缚校长的手脚,让校长顾此失彼,左右为难。不同地区的校长,在进行学校管理的时候,面对的问题和遇到的主要困难千差万别,也不应该用同样的标准来进行衡量,从而造成校长任命和评价的“一刀切”现象。
我在一所区重点中学做校长的时候,看到教导处印制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共十个一级指标24条二级指标,要求教师在听课的时候按照上述指标给授课教师打分。但实践下来看,大多数教师在打分的时候,并没有仔细对照这些指标,因为不同的学科差异很大,一节语文作文课和一节物理实验课,用同一张表格来评价,确实难度非常大。基于这种情况,我废弃了这些评价表,要求各教研组制定自己学科的“一堂好课的标准”,只需要一级指标,而且5-6条即可。评价指标简化了,指标的针对性也强了,教师们都很容易理解,在备课、上课还有评课的时候,落实的也就到位了。
课题组给出的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给出了三级共142条指标,其出发点是尽量将校长应该具备的素养考虑周全,不要遗漏,但这样的指标体系太过复杂,在实践中基本上是不能够操作的。如果花费了大量的力气,做出了一个不能在实践中操作的成果,那是非常可惜的。希望教育部人事司在正式出台我国的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时,更多地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加以判断,将上述的标准予以简化。
当然,这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相当于是在建造一把尺子,以便对校长的工作进行量度。有了这样一些基础性的研究,至少可以让校长们明白自己的职业角色,明白管理学校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本书还是很有价值的。
《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