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校长造一把尺子·读《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研究》

(2011-08-21 07:12:43)
标签:

校长专业标准

国外经验

国内研究

教育

分类: 读书评论

——读《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研究》一书有感

给校长造一把尺子·读《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研究》

美国学者萨乔万尼指出:“就维护和改进优质学校而言,校长比学校中任何其他职位都具有更大潜力。”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也是这些年在基础教育领域非常流行的一句话。这些充分说明了校长岗位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一、校长的选拔、使用和评价

    既然校长的岗位如此重要,自然会让大家将目光聚焦到校长的选拔、使用和评价方面,研究当前的校长培养和评价机制是否符合教育发展的要求,该如何改进,才能让校长更好地肩负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引领学校全面发展的使命和职责。

    在现阶段,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校长,都是从优秀的学科教师中选拔的。作为专业型的教师,他们要么在某一学科的教学方面有自己的建树,要么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特点与教育方式有规律性的把握。选拔这样的教师担任校长,有它的优势,校长自身的业务水平可以给学校的教师带来信任感,这是做好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础。但是,对某学科的专业爱好和学校的事务管理不同,学科的教学经验或者教育经验与学校资源掌控与运作的能力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和管理的知识体系不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校长应具备的社会沟通能力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果不注意这些不同和差异,依然用学科的思维方式来管理学校,很容易导致管理上的偏差,带来工作上的被动。在校长的任命问题上,经常出现“看花眼”的状况,就是因为没有考虑到专业型教师和学校管理工作两者之间的差异。

    一所学校的校长获得任命之后,在学校里做得好,获得提升的可能性很大,做的不好,要想将其调离这所学校也很难。做得好或者做的不好,其实就是对校长的评价了。当前的校长评价,有两个基本的特点:一是结果评价。只要能够将学校的工作“摆平”,不让学校的教师产生逆反心理、教职员工不到处上访,上级部门通常是不太清楚校长平时在学校里做什么的,校长做得好不好,关键就看最后的考试成绩。对于那些不需要通过考试成绩来加以衡量的校长,只要搞几次大型的展示活动,让上级领导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相应的评价也就有了;二是采用以行使公共权力治理社会为主要职责的党政干部的标准来评价校长。中小学校长承担的社会职能和政府部门领导有很大的不同,但在评价的时候根本不关心这些区别,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既使得评价张冠李戴,也导致了校长“行政化”的趋势。前一段时间校长“去行政化”的呼吁很强烈,但从任命到评价,都有很强的行政色彩,怎么可能去行政化呢?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校承担的社会职能的进一步拓宽,对校长这一专业性岗位的认识进一步清晰,很多国家纷纷制定了中小学校长的专业标准,以便为校长的专业发展和资格认证确立标准,为校长的遴选、培训和绩效管理提供基本的依据。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教育部也认识到了制定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的重要性,教育部人事司委托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教育发展研究院开展了“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基本标准”的课题研究,本书即该课题的研究成果。

    二、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研究

    课题组的成员选择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已经出台的7个“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各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的社会背景、内容与理念、制定过程等内容,归纳出了一些共性的要素:比如,各国的标准大都在校长的基本职责,结合知识,能力、行为或绩效,品质或意向这三个方面构建而成,这为构建我国的校长专业标准提供了重要的经验研究模型。

7个校长专业标准的分析,给研究者的另外一个启示是:校长应该具备三种职业角色——管理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力的基础上对下属命令的行为;领导更多是建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之上,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因此,一个校长可能是管理者,但不一定是领导者。作为21世纪的新型校长,应该是管理者和领导者的统一体,要掌握有关指挥、沟通、激励等管理和领导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懂得分权和合作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必须是“师者之师”,要具备“精通教育科学、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和“进行教育探索与研究的胆量、作风和能力”,可见校长首先要担当的是学校的教育者。

在对国外已有的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课题组还对四位中小学校长进行个案研究,从管理理念、实践经验、教育反思、工作展望、成长经历、个人魅力等六个角度进行了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访谈对象涉及到研究对象个人以及他们所在学校的教职员工。通过研究,总结出了我国校长专业发展的一些共同特征,提炼出了推进校长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除了在四所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之外,课题组还对北京和重庆两地的16位校长进行了深度访谈,获得了丰富的资料,为搭建我国的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奠定了基础。

三、课题组制定的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

1.个人素养标准

1)教育思想

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等,共6条;

2)管理理念

遵守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强调民主、平等、参与;……等,共8条;

3)价值追求

恪守公正、廉洁、效率的行为准则;维护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权利;……等,共6条;

2.职业素养标准

1)规划学校发展

其中,专业知识,共7条;专业能力,共5条。

2)保障德育实施

其中,专业知识,共10条;专业能力,共14条。

3)领导课程教学

其中,专业知识,共10条;专业能力,共15条。

4)引领教师成长

其中,专业知识,共6条;专业能力,共9条。

5)提升组织效能

其中,专业知识,共10条;专业能力,共15条。

6)协调公共关系

其中,专业知识,共8条;专业能力,共13条。

我本来想将这个专业标准的内容全部呈现出来的,但是内容实在是太多了,两大板块、九个方面共142条具体的标准,要宣布罗列出来,篇幅太长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从这本书中寻找相关的内容。

四、对上述校长专业标准的两点看法

第一,建立校长专业标准势在必行。

如前所述,校长的三种职业角色中,最重要的是教育者和领导者,其次才是管理者。但现实的情况是,绝大多数的校长并没有去做这最重要的事情,他们履行的最多的是管理者的角色,每天忙于学校的日常事务管理,占去了自己绝大多数的时间。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校长对自己的职业角色认识肤浅,认为校长要做的事情就是日常管理,根本就没有想过教育、领导等职业角色。教育行政部门在选拔校长的时候,也不从上述三个职业角色对候选人进行考量,总是“跟着感觉走”,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了今天校长专业水平不高、学校管理的专业能力不强等现状。建立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可以让教育行政部门在选拔校长的时候,能够更全面地考察候选人的整体素质,减少以偏概全的用人模式;可以让学校的教职员工监督校长,看其是否按照校长应该具备的专业标准在实施管理;可以给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考评校长的标准和依据,也有利于优秀教育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第二,校长专业标准宜粗不宜细

校长需要有专业标准,但校长的专业标准宜粗不宜细,过于细化的标准,会束缚校长的手脚,让校长顾此失彼,左右为难。不同地区的校长,在进行学校管理的时候,面对的问题和遇到的主要困难千差万别,也不应该用同样的标准来进行衡量,从而造成校长任命和评价的“一刀切”现象。

我在一所区重点中学做校长的时候,看到教导处印制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共十个一级指标24条二级指标,要求教师在听课的时候按照上述指标给授课教师打分。但实践下来看,大多数教师在打分的时候,并没有仔细对照这些指标,因为不同的学科差异很大,一节语文作文课和一节物理实验课,用同一张表格来评价,确实难度非常大。基于这种情况,我废弃了这些评价表,要求各教研组制定自己学科的“一堂好课的标准”,只需要一级指标,而且5-6条即可。评价指标简化了,指标的针对性也强了,教师们都很容易理解,在备课、上课还有评课的时候,落实的也就到位了。

课题组给出的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给出了三级共142条指标,其出发点是尽量将校长应该具备的素养考虑周全,不要遗漏,但这样的指标体系太过复杂,在实践中基本上是不能够操作的。如果花费了大量的力气,做出了一个不能在实践中操作的成果,那是非常可惜的。希望教育部人事司在正式出台我国的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时,更多地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加以判断,将上述的标准予以简化。

当然,这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相当于是在建造一把尺子,以便对校长的工作进行量度。有了这样一些基础性的研究,至少可以让校长们明白自己的职业角色,明白管理学校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本书还是很有价值的。

 

《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研究》  魏志春  高耀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