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之行:榆次老城

标签:
榆次老城城隍庙县衙文庙凤鸣书院旅游 |
分类: 旅途随记 |
常家庄园离晋中市府榆次不远,榆次离太原机场只有25公里的路程。因此,山西之行的最后一站就选择了榆次老城,在这里匆匆浏览了一圈之后直奔太原机场。
榆次是山西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太原的南大门,素有并南重镇之称。早在战国时期,史书就有了榆次城郭的记载。现在榆次老城是隋开二年(公元582年),在汉城旧址上修筑起来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这座“周五里、高三丈、基广四丈、上广两丈、池阔与高等、深半之”的老城一直较完整地保留到20世纪40年代,解放后被逐渐地改造和破坏,现在看到的老城是新世纪之初开始修复的。
在榆次老城,最值得观看的应属城隍庙了。
榆次老城的城隍庙是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城隍老爷竟然是赫赫有名的宋朝宰相寇准。也许是榆次城饱受外族入侵之苦,需要一位力主对外作战的宰相来保佑吧。
进入山门,是一个非常狭小的院落,迎面即城隍庙的主要看点——玄鉴楼。该楼造型精美,始建于明代正德十年,为两层楼高的重檐歇山顶建筑,高达25米。1999年被世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基金会公布为全球最精美的100座古建筑之一。
玄鉴,就是一面洞察一切的镜子。楼门两旁的楹联上写着:“暗室亏心,未入门已知来意;自家作孽,欲免罪不在烧香”。那些贪官污吏们逢年过节来此烧香的时候,读着门上的这幅楹联,不知道心中是何感受。
紧贴玄鉴楼,有一座两层楼高单檐歇山顶的乐楼。紧贴着乐楼又有一座卷棚顶的戏台。戏台两边出八字墙,墙上嵌绿色琉璃浮雕,据说是龙王的幼子。这座戏台的构造和常家宗祠如出一格,中间漏空,平时人员进出的通道。唱戏时,将楼板搁上,便成了一座完整的戏台。最奇妙的是,这三座建筑并非同时建成,最早建成的是玄鉴楼,后来增建了乐楼,而戏台是最后修建的。三座不同时期建成的建筑,浑然一体,看似一气呵成。建筑所用斗拱,花式繁多,结构精巧,令研究专家们叹为观止。
戏台檐下有横匾,题曰:“神听和平”。两边的台柱挂着一幅楹联,题曰:“善报恶报,循环果报,早报晚报,如何不报;名场利场,无非戏场,上场下场,都在当场。”看来城隍老爷在看戏时,也有一番点醒世人的处世哲学在焉!
城隍庙的主殿显佑殿始建于元至正22年。大殿建在台基之上,五间面阔,绿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殿前有卷棚顶三间面阔的献殿。正殿大门两旁的楹联上写道:“百善孝为先,论人不论事,论事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 显佑殿东西两侧都有配殿。东配殿是冥王殿。内供东岳大帝和十殿阎王,还有一幕幕的地狱情景雕塑;西配殿是元辰殿。殿内供奉斗姆元君和六十元辰神。
第三进庭院的主殿是寝殿,也就是城隍爷休息的地方。寝殿为五间面阔的悬山顶建筑,比起主殿来,要朴素得多。檐下挂的横匾写着“寝殿”两字。大门两边的楹联是“站看他背地里做些什么,好大胆还来瞒我;想下俺这里轻饶哪个,快回头莫去害人。”用如此通俗的话语来撰写楹联,给人别开生面之感。
在榆次老城,其次值得参观的是榆次县衙。
县衙始建于宋朝,共分为5堂26个院落,大门三间面阔,悬山顶。门柱上的楹联写的是“居官当思尽其天职,为政尤贵合乎民心”。门内设前廊,廊内立着一面大鼓,看来是“击鼓鸣冤”所用的了。
仪门俗称“二门”,也是三间面阔。仪门檐下的横匾写着“晋藩首府”,说明当年并州府曾在这里办公。仪门两旁廊柱上的楹联写的是:“好学近知,力行近仁,知耻近勇;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背面也有楹联,写的是:“官有典常,任一日,则尽一日之心,况兼地广事繁,敢不夙兴夜寐?民供正课,宽几分,则受几分之惠,纵使时丰岁稔,常如怨暑恣寒”。
穿过仪门,来到第二进庭院。二进庭院很宽阔,甬道中间立着一道石排坊。两边分别题“公生明”、“廉生威”。庭院两侧有六房,左侧三房:吏、户、礼,右侧三房:兵、刑、工。正面是县衙大堂,立在台基之上,五间面阔,悬山顶。檐下挂有横匾,上面写着“牧爱堂”,两边的楹联题的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自己也是百姓”一句说得何等之好!
大堂后面的二堂,一般审理涉及隐私、不宜公开的民事案件。檐下的横匾题着“悬鉴涵冰”。两边的柱联写着:“浮躁一分到处便招尤悔,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似乎在鼓励官员改革创新,不要因循守旧。
三堂是知县日常办公,批示文件的地方。俗称“签押房”。三堂的楹联题的是:“要办事,莫生事,要任怨,莫敛怨;可兴利,毋近利,可急功,毋喜功”。
后院是知县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中轴线上的四堂,五堂和东西两套小院。四堂五间面阔,设前廊。这是知县接待客人的地方。匾额题“忍补堂”。楹联题曰:“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五堂是一座两层楼房。木楼雕花,极为精致。门柱上的楹联是:“堂上一官称父母,莫言当官易,要广施父母之恩典;眼前百姓即儿孙,应知为民难,须多照儿孙以福星”。可见即使在后院休息,也仍不忘勉励自己要做个好官啊!
县衙内还有牢狱,有男牢和女牢,还展示了一些牢具以及折磨犯人的刑具,看上去令人毛骨悚然。
从县衙可以望见院外的“思凤楼”。这是一个木结构楼阁建筑,平面呈正方形,两层三出檐,十字歇山顶。据说在西晋咸宁年间,榆次县令荀浪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领导。清正廉明,政绩昭著,为人民办了不少好事。咸宁三年六月的某一天,县衙飞来一群美丽的鸟,大家都说是飞来了凤凰。从此榆次就有了“凤城”的美称。晋武帝听了关于“凤翔榆次”的汇报,亲笔做了批示,表扬荀浪:“就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爱之如父母,乐之如时雨。”到了700年之后的宋朝,文彦博出任榆次县令。他景仰荀浪,以荀浪作为自己的榜样,为了激励自己,就在县衙旁修建了这座“思凤楼”。
参观了县衙之后,时间已经不多了,我们匆匆浏览了如下景点:
榆次文庙,是榆次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群之一,文庙的大门棂星门,始建于宋真宋成平二年(公元999年),坐落在1.3米高台上,面阔三楹,琉璃瓦顶。庙内有泮池、大成殿、明伦堂等主要建筑,两侧的建筑曾是过去岁试的试场。
凤鸣书院,是清代榆次的最高学府。院名来源于西晋荀浪,因卓有政绩而“凤翔榆次”。书院呈园林式布局,湖光山色,中间的湖名为砚水湖,占地4800平方米,古建主体为两贤祠和和讲堂、还有六角亭、四角亭、绿花轩、祭坛等。解放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榆次二中所在地,现在按原来的规制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