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搭建成长的阶梯
(2011-06-03 08:53:02)
标签:
项目推进开放教室转变观念适度预设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名特教师进初中”项目,是虹口区教育局委托“教育发展咨询中心”开展的教育援助项目。目的是借助特级教师的教育智慧,帮助初级中学的教师研究学科课程标准,了解整体教学要求;深入研究学科教材,明确教学内容变化;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剖析个人优势缺项,规划专业发展之路。这一项目至今已经开展了五年,走进了十所初中学校,120多位教师直接受益。
前一段时间,6位特级教师走进澄衷初级中学,对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五门学科的十位教师和两位班主任进行结对指导。 6月2日上午,在学校举行了项目总结会,六位特级教师对带教学员的情况做了沟通和交流。我全程参加了本次的交流总结会,很有感触,也谈了自己的三点想法。
首先感谢“名特教师进初中”项目组的全体成员,特别是六位特级教师,你们平时的工作都很繁忙,还要抽出时间来保证这个项目的顺利实施,确实非常辛苦。
从六位专家的介绍中,我对澄衷初级中学的教师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专家对带教老师的充分肯定,也让我非常高兴,这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学校的老师们有非常强烈的突破瓶颈、提升自己的愿望,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很值得鼓励和赞赏。
刚才奚建华老局长说,教师能够发展到多大的程度,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优秀教师是在课堂里跌打滚爬磨练出来的。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多读书、扩展自己的视野,同时坚持课堂教学一线,勤于思考和实践,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反过来看,仅有教师个人的努力也是不够的,学校也要为教师的成长搭建阶梯,为他们创设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第一,要开放教室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在他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指出,改变一所学校只要三年的时间就够了。第一年,要让每个教师都能打开自己教室的门,让其他老师都能方便地进来听课和学习,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相互之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需要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另一方面需要有丰富的教研活动予以支撑;第二年,在学校机构和组织的简化上做文章。给教师省出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们用于教学研究工作。找到自身或者教研组面临的真实问题,做细致的实证性的研究;第三年(其实从第二年就可以开始进行了)举办专题的展示活动。这既是对学校和教师研究成果的展示,也是促进教师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的举措。
作为一所学校的校长,要有这样的意识,一方面鼓励教师在校内开展多层次的教研活动,苦练内功;另一方面主动创设各种展示的机会,为教师成长铺路。我们身边的这些专家,都是你们展示活动的有力支持者,这些资源要充分用好。我自己前些年在做校长期间,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做的,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批教师脱颖而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很很明显的提升。
第二,要转变观念
现在的生源状况,已经使得我们的班级走向小班化。一些老师可能会抱怨生源太少,我倒是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给我们的教育转型和创新实验创设了很好的机会。
首先,要引领全体教师思考新形势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每个班级的生源人数减少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还是沿用过去班级人数很多时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自己很努力地在黑板前讲,学生基本上不参与对话,最多就是做做笔记。教师除了和少数几个成绩比较好、又喜欢发言的学生互动之外,和其他同学基本上就没有交流了。前些天我曾向你们推荐过美国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校的“圆桌教学”,他们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就是让大家围在一起学习,相互之间能够看到对方的眼睛。刚才英语毕老师在发言中说,她指导你们的一位教师尝试了这种组织形式,效果非常好,希望学校能够坚持下去,并加以研究和探索,形成自己的品牌和风格。
其次,要思考教学方式的变革。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引发,而不是替他们学。因此一定要在教学方式的变革上做文章,彻底改变现在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地学的状况,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碰撞的乐园,让课堂打起思维的乒乓球来。刚才几位专家都说到,经过他们的点拨和指导,老师们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之后,课堂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学生的表现让任教的学生刮目相看,这都是非常好的案例,我们要给更多的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让更多的教师“重新发现学生”。
转变观念要做的事情很多,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重塑学校里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专业素养尽管重要,但在教学过程中,其主要作用的,还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融洽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师对学生充分了解、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清晰的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教师与学生的契合,远远超出他所传授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孩子一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第三,要适度预设
澄衷初级中学正在深入开展“一课三研五环节”的课题研究,作为教研活动的抓手,这样的研究有利于促成教室的开放和同伴之间的互助,有利于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教学方式,要坚持地做下去。
在坚持做这一课题的同时,也要防止一个倾向,那就是预设过多,导致了课堂上很多生成性的教育契机没被关注,给白白地浪费掉了。“一课三研五环节”的教研活动,在上课前的备课方面花费了很大的精力,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它同时也会造成预设过度的情况,则是需要我们不断反思,注意避免的。
如何恰当地处理好预设和生成,也可以作为学校课题研究的一个子项目,做一些实证性的研究。每节课都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以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所以一定要有预设;每节课都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他们提供思维互动的机会,因此必然有生成。两者处理得好,课堂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吸引学生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