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素养培育之我见
(2011-05-24 08:00:20)
标签:
创新素养如何培育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从2008年秋季市教委启动“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至今,已经走过了三个年头。一批试点学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进行着别具一格的实践。我区也有三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成为市级试点学校。
创新,有三层含义,分别是更新、创造出新的东西以及做出改变。无论从哪个层面看,创新都是一种典型的人类自主行为,是人有意识地对世界开展探索性劳动的行为。素养指的是人的修习涵养,也指人平时所养成的良好习惯。
由此可见,创新素养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人持续不断地探索外在世界的良好习惯。还在襁褓里的孩子,就开始用自己的一双眼睛四处张望;学着爬行和走路,他们总是努力尽快控制自己的躯体,以便能够不断扩展视野,去张望、触摸、了解更多自己喜欢的事物,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就是在这样的探索之中,不断有新的东西被孩子所发现,不断有新的事物被创造出来,不断有独特的感受在孩子的内心中形成,“世界”也因为他的探索而不断变换新的景象。
二是人持续不断地探索内心世界的良好习惯。人的本性是什么?就是改变。从初为人子时随性地拉屎撒尿,到穿着裤子上厕所,就是改变的结果。如果仔细体会自己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就会发现,自己始终处在改变之中。这种不间断地改变和转换的能力,恰恰是我们人性最显著的特征。一个人的内心,在敏锐地感受到自身的各种变化,以积极的态度接纳这种变化的过程中,他的心智也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乃至重大的改变。
但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不是一直在进步。人们学会了惧怕、尴尬、不好意思、守规矩,这些都很重要,但在获得这些的同时,往往也失去了遇事要去试一试的探索精神,阻碍人们的心智走向成熟。所谓的创新素养培育,就是要呵护学生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使他们保持对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好奇、问题意识和想象力。
这样看来,如果没有从幼儿园一直到初中阶段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到了高中阶段是很难培育出创新素养的。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是一以贯之的行为,应该整体设计,并从起始学段开始实施,不能将其当作一项工程来建设。开设了某种“创新课程”,是否就能培育出学生的某种创新素养,也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创新一旦课程化,就会变成一种程式,它与创新的本意是相悖的。创新素养的培育更不能寄托在以“创新实验班”为标志的少数人身上,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尽管最后在科研和技术领域,真正做出大的创新性成就的始终都是少数精英,但他们植根于普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大众土壤之上。如果真的想要得到杰出人才,就必须在提高全体公民的创新素养上下功夫。
每个学校,都应是创新素养的培育之地;每个学生,都应是创新素养的培育对象;每门课程,都应是创新素养的培育载体;每位教师,都应是创新素养的示范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