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二)
(2011-03-09 08:34:09)
标签:
高中教育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科本质教学难度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教什么,我们考虑清楚了吗?
教什么,对于高中学校和教师来说,似乎是不成问题的,有国家规定的课程和现成的教材,有学校自己设定的特色课程和编写的教材,教师每天忙的连轴转,还能不知道教什么吗?但如果仔细去思考,就会发现似乎还真的不太明白。
首先,学科和课程有区别吗?
这个区别是显然的。学科是一种学术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比如自然科学中的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社会科学中的法学、社会学等,都是学科。
狭义的课程与一门学科相对应,但与学科又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课程的内容比学科的内容要少很多,是根据教育目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科的特点所进行的有计划的选择;另一方面,课程内容的呈现次序有着很鲜明的逻辑特征,有点类似于斯宾塞所说的“跑道”的意蕴,环环相扣,促使学生对学科、对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再一方面,课程既包含知识的内容,更包含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通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关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
其次,教学就是传授学术知识吗?
高中的课堂和小学的课堂最大的差异在哪里?可能就表现在课堂中教师独白式的讲授和学生沉默寡语的应对上啦。在很多高中教师的眼里,对学科内容的理解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而所谓的“理解学科内容”,就是对数学的公理、定理和概念的理解,对生命的循环、生物的繁殖和遗传的理解……也就是对该学科的学术知识的理解。当教师将这些理解成课程的全部的时候,必然就会将“教”定义为既定知识的传递与说明,将“学”定义为既定知识的习得。高中课堂上教师独白式的讲授和学生沉默寡语的应对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学科内容不仅仅是由构成该课程的命题化的概念和原理所组成,赋予该课程以特征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也是构成该课程的重要因素。每门课程都有固有的学术知识的陈述和论述方式,这种陈述方式的固有性正是学科本质特征的体现。
也就是说,课程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构成学科的知识”,另一部分是“表征学科性质的知识”。前者表明一门课程选择了选择了哪些术语来表达其概念和原理的结构,后者则意味着该课程形成了怎样的探究与论述的修辞结构。当教师将全部精力都用在“构成学科的知识”的教学的时候,高中生就会沦为被动的学习者。我们常说的课堂教学的改进,对于高中来说,就是要关注“表征学科性质的知识”的教学,而这种教学特别珍视学生的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
第三,课程内容简单就是适应学生吗?
高中课程,历经了几次的改革。从教学内容来看,改的如何呢?其他课程我不敢多说,就物理课程来说,每一次变革几乎都在删减教学内容,据说主要原因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呼应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诉求。
在很多人的脑海中,都有这样的一种观念,学习是循序渐进慢慢积累的过程,如果孩子在学的过程中感到困难,就降低难度,直到他能够学懂为止。但事实上,学生在学习中所需要的,并不是在不理解的时候降低难度,然后再自下而上地提升,而是通过伙伴和教师的帮助,模仿理解事物的方法并加以“内化”。学习是需要“冲刺”和“挑战”的。
当学习具有挑战性的时候,学生会兴趣大增。就像他们在玩那些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所表现出来的兴趣一样。挑战性的学习历程,或让学生获得深刻的认知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很多学生厌学,并不是因为教学内容过难,恰恰相反,是因为教学内容太过肤浅,原本几分钟就已经明白的知识,教师絮絮叨叨要将整整一节课,让学生倍感无趣。教师在拼命地追求“懂的教学”,学生迫切期望的却是带有挑战性的高难度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