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柳营路小学育人为本教育公平教育故事校园 |
分类: 校园一瞥 |
最近一段时间,虹口区的柳营路小学引起了市教委、各新闻媒体等的关注。昨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陪同区政协吴根明副主席到该校检查开学工作的时候,又遇到市教委基教处、新华社等媒体在学校进行调研。一所普通的公办小学,一个只有9个班级、280多位学生的小型学校,为什么会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呢?这里先讲述柳营路小学的几个故事:
故事之一:油渍斑斑的作业本
石老师班上有个女生,每天作业本上都油渍斑斑,提醒了几次都没有改观。石老师看不下去了,就给这位同学换了一个新本子,希望她能够保持整洁。可是,第二天作业本交上来后,又变得油渍斑斑了。
没有办法,石老师只好去家访:“一进门发现,家里简陋到连桌子都没有。每天放学后,孩子趴在父母炸油条的摊子上写作业。看到她在寒风中一笔一画认真的样子,我心酸了。怎能忍心再批评她作业不整洁?”
柳营路小学是一所外来务工子女相对集中的学校,不少孩子全家租住在十几平方米的地方,家里没桌子,春夏秋每天搬张小凳子在门外写作业;冬天刮冷风,他们就着昏暗的灯光,趴在床上写。有些品学兼优的孩子,放学后要一边写作业,一边帮父母照料水果摊、杂货店……实地家访,给老师们上了无声的一课。杨老师说,以前常责怪家长不负责、学生习惯差,想不到他们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做作业,不由得心酸。教工大会上,老师们交流家访体会,常常台上台下一起落泪。
亲眼见到孩子的成长环境后,原本窝在心里的批评、指责,变成了理解和疼惜。一份“放学后,为孩子留张书桌”的倡议,受到全校老师的呼应。目前,七八成的孩子在学校写完作业再回家。班主任每周2次、语数外老师每周一次,轮流为学生答疑。
课余帮助这些孩子,很多老师当成“份内事”。50多岁的王宝珠老师家住宝山,有些做钟点工的家长经常忙到晚上7点多才到校接孩子,王老师就一直陪到7点多。有些孩子家里没有录音机,不少英语老师在放学后,帮孩子把英语听力和对话作业完成,并现场指导。
故事之二:她不飞
语文课上刚学完一首儿歌,徐老师让同桌之间试着背一背。在检查孩子们时候会背的时候,小亮突然举了起来,大声对徐老师说:“老师,她不飞!”徐老师一愣,以为自己没有听清:“你说什么?”只见小亮用手指指同桌,又说道:“她不飞!”徐老师很纳闷:“我没有让你们飞啊?”小亮听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但嘴里仍轻轻地嘟嚷着:“她不飞。”还是前面的小凡给老师解了谜:“小亮是说,旁边的同学不会背——她不会。”
课堂上的这个插曲让徐老师想了很多。由于学生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每个方言区的人,往往会有几个音读不准。要让学生将音读准,需要寻找他们的发音规律。对着学生的名册,看着每个学生的籍贯,想着他们的发音特点,逐渐地徐老师发现了一些规律:河南来的学生普通话发音基本正确;福建的学生平翘舌音读不清;安徽的学生n、l读不清楚;最糟糕的是江西的学生,不但平翘舌音混读,而且有的读音里没有声母l,有的读不出声母h,有的读什么字都是第三声。前面说的小亮就是在江西长大的,难怪把“不会”说成了“不飞”。
为了早日改变课堂上“南腔北调”的局面,徐老师在备课时就特别留意课文中学生容易读错的字,先在这些字上标上记号,然后在课堂教学时,针对不同地区的学生,有侧重的加以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乡音逐渐淡了,而普通话水平却有了较大提高。
语文学习如此,英语学习不也是如此吗。研究学生的特点,开展差异性教学,逐渐在柳营路小学蔚然成风。
故事之三:图书漂流
蔡老师是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小学一年级的课文时,常要求小组合作展开想象,模仿课文的方法说几句话。没想到每到这个环节,课堂上霎时没了活跃的气氛,同学们要么推推搡搡,说着“你来,你来”;要么与老师的眼神躲躲闪闪,怕被请回答。学生的回答不是文不对题就是干巴巴的毫无美感和情趣。一节课下来老师自己也索然无趣,就更别提孩子们啦。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偶然的调查,让蔡老师找到了答案。
那天,蔡老师把儿子小时候的课外书拿到学校里,学生们“哇塞……”地欢呼起来,并用期盼的眼神望着老师。“你们家里没书吗?”蔡老师随口问道。学生们摇摇小脑袋。是呀,问题就在这儿,蔡老师随即做了一项调查——由于家境的限制,同学们课外书籍的拥有量极低,2人有10~14本课外书,占全班的7.1%;8人有5~9本课外书,占全班的28.6%;6人有l~4本课外书,占全班的21.4%;家中无课外书的同学竞高达42.9%(除字典外)。没有积累,学生们怎么会侃侃而谈呢?
于是,为学生提供阅读图书的活动在全校开展起来了。老师们将把家里闲置的适合儿童阅读的书一一搬到学校来;学校图书馆也向低年级开放;虹口区图书馆向学校举行赠书活动……同学间互相交换或图书漂流,学校的阅读节更把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了。在午休时,在课余时,同学们手捧课外书,已成为一道风景。在大量阅读的同时,蔡老师还请同学们准备一本摘抄本,将课内外的好词好句进行整理,摘抄。并在阅读课上朗读一段最喜欢的故事,交流摘抄词语等。
一系列措施的跟进,学校的孩子们逐渐的能说会道了……
在柳营路小学,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这是柳营路小学几年来开展适应性教育一以贯之的主张。当外来务工子女在学校的生源结构中唱主角的时候,其意义和价值就更加凸显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今后十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20字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我个人觉得,柳营路小学的适应性教育的实践,至少在育人为本、促进公平两方面做的是很有成效的。
“育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的具体体现。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一些学校和教师虽然也将“育人为本”挂在嘴上,在一到实际工作中就将其给忘掉了,我们经常看到的是目中无人、心中没有学生的教育;“育人为本”降格为“育分为本”,学生成了一个个可以被操控的木偶。透过柳营路小学的一个个故事,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育人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教育公平在于确保每一个儿童受教育的权利。首先要做到起点公平,让每个人都有学上,让每个人都有同等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其次是努力实现过程公平,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孩子进入学校之后都能享受到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敞开校门接纳外来务工子女就读,体现了起点公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量身定做的教育,凸显了过程公平。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学校,家长也非常放心地将孩子送到这里来读书,这不就是教育公平最好的体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