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胖龙”的教育之旅
(2011-01-26 08:50:32)
标签:
教学追求课程实践科学研究教育思考教育 |
分类: 我的心情 |
——记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常生龙
特级教师常生龙在新浪网上开设了一个教学博客,用来记录教学、管理中的点滴。开博将近五年的时间里,他每天坚持写博,至今已经积累了1700多篇文章,有超过43万次的点击率。他的博客吸引了一批全国各地的教师和关心教育的朋友,通过评论、纸条等多种途径与他交流教育心得。博客的名称则是学生给他起的一个绰号,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胖胖龙”、“龙哥”。
有一次,一名记者去采访他的学生,问道:“假如你们以后也成为老师,常老师身上的哪些优点能给你们以帮助?”有学生说希望能有常老师那样的“钻研”精神,有学生说希望能有常老师那样的“突发性机敏与应变能力”,有的学生说希望能有常老师的“学识”,……等等。一个老师能如此影响学生的成长,应该是非常幸福和值得安慰的。
为什么他的言论会影响那么多的人,为什么学生会给他起那些亲切的“绰号”?让我们走进常生龙的教师生涯,看看他是如何成长为教育教学方面的行家里手的。
“教师,首先是一个‘教‘字。”谈起在二十多年的“传道授业”之路,常生龙颇有感触。他始终认为,上好每一堂课,既是教师师德的直接体现,又是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基础,更是实践新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
1985年7月,常生龙大学毕业分配到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附中,开始了自己的从教生涯。这一年的 9月10日,是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在上班之初迎来这一重要的节日,也给他定下了在教育领域奉献终身的基调。
当时的淮北煤师院附中,是一所新成立的学校,常生龙分配到校之后,很自然就成了“元老级”的人物了。这让他很感惶恐,于是订阅了所有适合中学物理教师阅读的专业杂志,还主动和市教研员联系,了解教学信息,举行公开教学,跟着教研员外出聆听名教师的教学。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作为一个物理教师,一定要对实验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常生龙在初任教师不久,就主动请缨承担了学校物理实验室管理员的职责,对学校里当时所有的实验器材都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并在实验室举行物理沙龙,给学生的物理实验探究提供便利。
刚担任教师的那几年,学生的学习资料很少,学生课余可以阅读的范围有限。常生龙就从自己所订阅的各种报刊杂志中,选取那些学生能读懂的文章,自己刻写蜡纸,编辑成《物理》小报,分发给班级的学生。后来这份小报的影响逐渐延伸到了全校所有的班级,不得不成立一个由学生组成的编委会,来负责物理资料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
精心备课,写出详细的教案,是常生龙对自己的一贯要求。每一节课的教学,他都会反思自己前一次任教的得失,查阅更多的资料来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仔细分析学生来找准教学的难点,重新撰写出内容翔实的教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他很快就在淮北教育界崭露头角。1996年底,常生龙破格申报中学高级教师,随申报材料将自己的几本教案呈送给省高评委的专家审阅。当时,他已经是淮北煤师院附中的副校长。物理评审组的组长汪延茂老师看了他的教案,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以及在学科教学方面所做的努力,特意在他教案本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段话:“你是一个有前途的物理教师,希望你担任行政工作之后,不要放弃业务,这是我们从事教育行政工作之本。”也正是因为这种钻研精神和对物理学科教学内容的准确理解,他连续几年受聘担任安徽省高中物理毕业会考的命题组成员。
常生龙并不满足于仅仅将课上好。他能敏锐地洞察新课改的动向,积极主动去探索和实践。新一轮课改倡导研究性学习,当全国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若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之后,他立刻在学校进行实践和探索,并在杨浦区“名师工程”展示活动中开设了“弹簧的振动周期与振子质量的关系探究”一课,成为沪上首节物理学科研究性学习公开课。此后他又持续在研究性学习方面进行探索,出版了《高中物理课题研究》专著,于2005年获“上海市特级教师”荣誉称号, 同年4月获得杨浦区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作为一个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教学基本环节。在这方面,常生龙老师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梳理、归纳、提炼,形成了独具特色并长达5小时的专题报告,分模块对数千名教师开展过培训,反响热烈。
常生龙还被上海市考试院聘为高考命题专家。自2003年起,先后5次参加上海市高考命题工作,2次担任综合学科命题组组长。
二、课程实践
从一名教书匠成长为一名课程建设者,要得益于上海的“二期课改”。常生龙1998年调入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任教后,正赶上“二期课改”启动。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的建设,给每一个教师提出了新课题。常生龙积极参加了学校研究型课程的建设工作,并担任学校研究型课程方案的制定者和课程实施的执行者。
那是一段艰苦的时期,平时很少钻研课程的他,在自己的书桌前堆满了有关课程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寒假中夫人和孩子回家乡过年了,他一个人留在上海,潜心学习课程理论,为学校的课程方案苦思冥想;一次次讨论,一次次地修改计划,一次次地教师培训,一遍遍地进行沟通,聘请大学教授、组织本校教师、解说课程方案、开展实践探究、建设研究论坛、编辑学生成果……通过几年的实践,上百万字的课程实践资料慢慢地汇聚起来了,课程实施的流程也逐渐明晰了起来,他又通过《课题型课程的探索》一书,总结了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
在学校开展的研究型课程方面的实践,引起了市教委教研室的关注。常生龙老师受聘担任“上海市研究型课程建设”项目的核心组成员,参与了《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的制定工作,并作为主创人员,参加了《研究型课程导师指导手册》、《研究型课程案例100例》等教师用书的编写工作。
常生龙老师还被上海市课改办聘请为课程审定专家组成员,近年来参与了六十多个教材选题的立项审定,以及十多本教材的初审、复审等工作。主编了《历史与科学的对话》拓展型课程教材,在全市范围内使用。他还多次担任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的评委,对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每次完成评审工作之后,都写出一万多字的综述材料,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帮助课程实践者更好地理解课程。
三、潜心科研
常生龙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喜爱,可以追溯到他从教之初。读了杂志上发表的各类文章之后,结合的教学实际,他感觉到自己也可以写,于是有了在杂志上发一篇文章的梦想。有了教学体会就写,写好了就投递出去……没想到发表一篇文章是如此之难,他为此整整努力了七年,积累起来的文章底稿有厚厚的一摞。当然,这张窗户纸捅破之后,文章的发表又变得一发而不可收了。这些年发表的与物理教学有关的文章和经验总结有60多篇。
一边努力地写,一边寻找机会参加各类教研活动。有十多年的时间,他几乎每年都会参加一两次全国性的物理教学研讨活动,有的时候学校不能报销,他就自掏腰包。在这些活动之中,认识了一批物理学界的专家、前辈,也找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物理试题分析与研究》一书,就是在这批朋友的鼓励之下,于1995年编写出来并正式出版的。
物理学科的课程标准颁布之后,为了让一线的教师更好地理解课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他积极参加《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解读》的研究和解读文本的编写工作,在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其中的三章书稿。他还多次为教师开设“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指导一线的教师将教学和科研工作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上海市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的两项学术活动——每年一次的研究课题立项评审和“物理论坛(上教杯)”,也是由他具体负责并加以落实的。最近的几年,这两项活动开展的红红火火,吸引了广大教师的眼球,这与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2004年,受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委托,常生龙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和首届全国物理特级教师论坛的组织筹备工作。他充分运用这一平台,展示了上海物理教育的形象,得到了与会代表和全国物理专委会的充分肯定。
多年执着于教育科研,使得他的研究思路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物理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几次获得全国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在此基础上,常生龙将研究的重点从教学领域向课程领域进行拓展,主持了上海市教育科研课题“课题型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工作,在这个方面进行了六年的探索,最终该课题获得上海市第八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目前,他承担的大型研究课题有三项:一是参与教育部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项目;二是主持上海市重点课题《教学改进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虹口区区域推进初中教学的实践研究》;三是主持市教委教研室重点课题《提升上海市中小学作业品质研究》。他正在将压力变为动力,积极推动这些课题在全市、在虹口区的实践,力争通过课题实践培养出一批教师,形成一些有价值的经验来。
四、情系教育
每一个发展阶段,常生龙都会给自己确定一个奋斗的目标,激励自己不断进取。获得特级教师荣誉称号之后,下一步怎么走?这是他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他为自己制定了个人发展的“四个一”工程:每天听一节课或者上一节课;每天思考一个教育的或者社会的问题;每天写1000字以上的随笔;每周读一本书。他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是这样去践行的。
听不同教师上课,使得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广泛涉略人文和教育类的书籍,为他打开了新的视野和空间。慢慢的,他关注问题的角度有了新变化,从学科视角开始走向更加宏观层面的教育现象。
最近两年,他先后在《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上海教育》等报刊上发表了十多篇的文章,内容涉及怎样做校长、办好一所学校需要多长时间、教学为何失败、关注学生的体验、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教学科知识……等多个方面,深层次地探索教育的真谛,为热心教育的人们提供思考的方向和实践的智慧。
常生龙对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集中体现在他最近的一篇文章之中。2010年9月,美国教育改革的领导者约翰·霍特的著作《孩子为何失败》的中文版即将发行,出版社邀请常生龙为这本书写推荐序。他以“找寻教育的起点”为题,从“每个学生都是向学的、学校是让孩子失败的地方、教育要寻找新的起点”三个角度,非常深刻地揭示了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鞭辟入里又恰如其分。
常生龙对教育问题的深入探索和思考,既与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有关,更与他孜孜以求的学习状态有关。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繁忙的工作日还是休闲的假期,他都每日坚持读书,每天坚持写作,将这些作为其生活的一部分。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教师自己不读书,培养不出会读书的学生来。”他用自己的行为告诉他的学生和同事,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是有的。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成功,都是因为比别人多坚持了一会的缘故。坚持不懈地去做一件事情,只要假以时日,一定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