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的星星·读《一闪一闪亮晶晶》

标签:
自闭症基本特征生命特性善意相待社会环境育儿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林正盛《一闪一闪亮晶晶》一书有感
有一首很有名气的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用这段话来形容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应该是再贴切不过的了。由于大多数的“正常人”对他们的不理解,由于他们与生俱来的无法懂得“正常人”的行为模式,这些孩子就像是天边闪烁的美丽星星,虽然就在我们的身边,但仿佛隔着遥远的距离。
林正盛是台湾的一位作家兼导演。几年前的一次因缘巧合,得以接触几位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和家庭,被这一独特的群体所深深吸引,然后逐渐融入这个群体,取得这些“自闭症”孩子们的信任,并亲切地称他为“林大哥”。“林大哥”为此拍摄了一部纪录片,片名就是《一闪一闪亮晶晶》,并同时出版了《一闪一闪亮晶晶》这本书,忠实地记录了台湾数个自闭症儿童家庭间的亲子与朋友间紧密的互动与成长过程。书中还有韩淑华老师从事特殊教育的心得与思考,同时收录了孩子们的绘画作品,综合呈现出他们单纯、善良、敏感且毫不隐藏地表达内心情感的动人模样,记录了人性的美好、坚持与不放弃的信念,让人重新思考亲子关系,更加深刻地体会生命的独特与珍贵。
林正盛透过这些作品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愿意用心去真正了解这些身患“自闭症”的孩子,就能懂得欣赏他们与生俱来的生命特性。只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善意的环境,他们将会在我们的生活周边挥洒着特有的美好灿烂,而不再是高挂在遥远星空,独自闪烁着无人知晓的光芒的星星。
一、“自闭症”孩子的一些特征
在林正盛等人看来,“自闭症”这个词语本身就带有负面的意义,包含着一些偏见在其中。在书中,林正盛等人是用“我们的孩子”来称呼的。我对他的这个说法很赞同,这里继续使用“自闭症”这个词语,主要是为了表述上的方便,这只是一个医学界定名词,不包含任何价值判断在其中。
少儿的“自闭症”在现代社会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成为越来越为人所重视的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疾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孩子不愿和人交流,整天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多数孩子不开口说话,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有明显障碍,接触新鲜事物的欲望和能力较弱等等,严重的还会有自残或暴力的倾向。这种病病因不明,无从知晓,它既不是先天的,也和后天的教育无关,而且至今也没有完全得到治愈的病例。
这些孩子天生不爱理人,不太理会周遭环境变化,不懂的与人、与环境互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互动。他们和正常人一样有情感需求,有着被了解的需要,只不过他们经常采取某种特殊的方式来实现这种互动。这些孩子中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的孩子机械记忆能力非常高强,几乎可以达到过目不忘的本领;有的孩子在绘画方面表现出很高的天分,让人叹为观止;有的孩子有很高的音乐素养,侍弄乐器或者指挥起来洋洋洒洒;有的孩子会极度专著于某些物件,或对物件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特定、形状的物体特别感兴趣。从这些方面,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情感的波动,感受到他们寻求与世界、与他人互动的意愿。互动是人生存于世的原始志趣,即使是“自闭症”孩子也不例外。
二、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生命特性
面对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你将怎么去做?最常见的景象是:很多父母和家人、各种疗育老师、艺术潜能的开发者围绕在孩子的周围,不断告诉他这里不对,那里不好,这里要改,那里也要改,仿佛要将孩子进行彻彻底底的矫正改造,让他成为和大多数“正常人”一样的人。这一切疗育矫正的基础,是因为“正常人”为数众多,孩子终将生活在我们多数“正常人”所建立的生活方式中。
但就在这“一切都在为他好”的主管意愿之下所做的一连串的矫正疗育,很有可能一不小心就同时将孩子与生俱来的特有的言语、行为、思考、感情表达方式给矫正掉了,很有可能将属于孩子跟这个世界特有的互动方式给矫正掉了,最终孩子失去掉的是他们对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如果到了这一步,那就真的是太糟糕了。
一个孩子能否有效地开展学习,与他自身的内在需求是直接相关的。孩子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的兴趣爱好,取决于他生命特质的需要,而非依据大人的需要来帮他们决定。与其带他往“正常人”的人生幸福方向去努力,不如勇敢地带着他找到自己的天分潜能,找到他感兴趣、想做、喜欢做、能力所及做得好的事,慢慢一步步学习,慢慢成就他的人生。而不是以大人的观点硬要他们学这个、学那个。
所谓的“成就人生”,并不是要让他成为什么大家,而是要让他成为一个有能力呈现自己,让人了解、认可他的能力表现,而接纳他、任用他,也就让他有了起码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书中介绍的几个“自闭症”案例,家长在对他们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都走过一些弯路,所幸他们最后都回到了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生命特性这一正确的轨道上,才成就了孩子的绘画、音乐等才能。
三、要营造善意相待的社会环境
为了拍摄这一纪录片,林正盛和孩子们辗转了很多地方,包括来到法国巴黎去参观卢浮宫,寻找心中的圣地。林正盛最受感动的是,在巴黎拍摄期间,几乎没有看到有人对“自闭症”患者柏毅投以好奇异样的眼光,就更不用说有不屑鄙视的目光了。人们用同理心展现对柏毅的包容,营造出了一个能以善意相待“自闭症”孩子的社会环境。
真正的善意,来自真正的理解。要学会无偏见地去探索人类生命的差异性,经由了解而能尊重,欣赏生命的多元样貌,是我们当代人应该做好的一门功课。正如林正盛所说:一个质量好的“人”,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对生命有热情,有好奇心,想去了解各种不同的生命状态,从了解到关心,进而包容接纳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能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接纳各种不同生命状态的人,如果整个社会大多是这种质量好的“人”,就会给这些生命状态特别的人更多善意的空间,有了容身之处,就能发挥他们特别生命状态底下的那份天赋才华,而回过头来丰富美丽这个世界。
其实这些“自闭症”孩子的生命特质,有许多恰巧是艺术创造者所共有的生命特质。梵高能够创造出那非凡的杰作,与他独特的生命特质是有关系的。他在世的时候,还没有“自闭症”这样的疾病名称,如果用现在的医学界定去推断他,说不定他也是一个“自闭症”患者呢。我们应该学会去跟这些“自闭症”患者相处,正是因为他们没有世俗的那些“套路”,反而可以让我们在和他们互动的过程中,回到生命最初的单纯天真,回到纯然生命本质的美好。一个社会如果能包容接纳生命的差异性,而共存共荣地绽放出各自的生命美丽,那就真的是多元多义繁花似锦了。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这应该最重要的体现之一了。
《一闪一闪亮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