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故事

标签:
《合力》简介照片故事杂谈 |
分类: 我的心情 |
《合力》一书装帧精美,全彩印刷,也非常厚重。30位物理教师的故事,经过反复的压缩和提炼,出版的书籍厚度依然达到2.5cm,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每一位教师都有“简介”和“照片”两个基本栏目,以便读者对名师有一个概况式的了解。我自己这两个栏目的图文如下。
《合力》一书中我的简介和照片
简介:
常生龙,1965年出生于河南武陟县,1985年毕业于安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物理系,一直从事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1996年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同年获得安徽省优秀教师称号。2005年获上海市特级教师荣誉称号,同年被评为杨浦区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被评为杨浦区拔尖人才。2008年任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
出版专著《物理试题分析与研究》、《课题型课程的探索》、《高中物理课题研究》等;主编上海市拓展型教材《历史与科学的对话》,在全市范围选用;在全国多个专业性期刊和《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文章70余篇;多篇文章获得全国优秀科研论文一等奖,研究课题获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现兼任虹口区政协常委,上海市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力学学会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第二期上海市物理名师基地庄启黎、张主方基地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
信奉格言: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发展自己。
照片故事:
2010年3月份,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期间,到国家大剧院欣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在等待入场时,在大剧院内留影。
2007年的2月5日,在新加坡华侨中学考察学习。华侨中学是一所完中,初中的学制四年,高中两年。除了几门主修的语言课程之外,学校高中部的课程基本上都是选修课程,比如物理,就不是每个学生都要学习,高一学生选修物理的比例大约是45%。
像物理这样的学科类课程,还会分为H1、H2、H3三类不同的要求,H1是一种普及型的要求,有点类似于我们上海的基础型课程,H2是为了进入大学而主修的科目,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1”选修课,H3是更高级别的课程,供特别优秀的学生选择,内容大约相当于大学1~2年级的水准,有时也聘请一些大学的教师来授课。
选修物理的学生,上课也很有意思,每周有1.5小时的大课堂,大约有200~300名学生统一在这样的大课堂里上课,大课堂之后,还有不超过26人的小课,每周2次,每次1小时,由老师跟进辅导。每个学生每周还有1.5小时的物理实验和物理专题研究的内容,三方面构成一周总计5小时的物理学习时间。
图为我在一位英国籍教师的物理“小课”里听课。
2005年4月,经过杨浦区团区委、青联等多个单位的共同评选,以及《杨浦时报》、网络等读者的投票选举,当选为第五届“杨浦区十大杰出青年”,图为颁奖现场。
多次参加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优活动。第一次是作为参赛选手,后面成了评委。图示是在一节中学物理教师教学大赛课上,观看学生运用DIS实验设备做实验的情况。
到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教师博览》杂志的编辑瞄准了我,在这本杂志的封二上做了一期“教育人物”的介绍。时间是2009年的第3期《教师博览》(原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