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孔子的教育思想·读《孔子教育学说》

标签:
孔子教育目标教育价值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余家菊教育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余家菊《孔子教育学说》一书有得
在中国悠久的教育史上,官学和私学两种教育形态大都并存于世,较多时候,官学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有三次私学发展的高峰期,分别是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宋明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其最大的成就,就是通过《学记》、《大学》、《中庸》等论著,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学制的体系、道德教育体系、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等方面的理论,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自成体系的教育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有下列几个特点:教育内容以儒学为宗并习染玄风;知识传授的范围较广;妇女积极参与家族教育;书诫教子盛行。宋明时期的教育集中体现在书院的兴起以及宋明理学的建立上。宋明理学是儒释道长期交融的理论成果,它把传统儒学人伦上升到本体论高度,并进而打通本体论与心性教育论的内在关联,将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引向“邃密”和“深沉”。
三次私学发展的高峰期,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三次大发展的时期,对应着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创、发展和成熟的三个历史时期,这可能不仅仅是历史的巧合。
谈起古代教育思想,人们一定会想到孔子,私人讲学的风气因为他而开始在社会上盛行,成为古代文化的关键点;有关教育的系统论述因为他而被更多的人所了解,《论语》就像《圣经》一样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人。
余家菊先生撰写的《孔子教育学说》一书,以《论语》为蓝本,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的全方位总结和多方面的阐释。这是余先生写于1934年的著作,今日再版时依然沿用了当年的文言文体,对于我这个专业为物理、较少阅读古汉语著作的人来说,读这样的文体还是有些吃力的,这里仅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些学习的收获。
一、教育的目的
一个人对教育目的的界定,通常与他的人生哲学有关。孔子的教育目的,一言以蔽之,就是“道”。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孔子的这句话说明了“道”的重要性。道是什么?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道路、轨道的意思,沿着正确的道路、规道前行,就可以到达目的地。当然,孔子并没有说明道是什么,朱熹认为:道者,事物当然之理。人道,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天道,指宇宙万物所遵循的自然法则。人道大多是从天道中逐渐领悟出来的。
道的核心是“仁”。对于“仁”,历来诸家的解释概括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仁”就是做人;其二,“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伦;其三,“仁”就是爱,是一种超越了人的普通情感而上升为道德层面的大仁大爱。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这个基本思想是什么呢?就是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二、教育的价值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双词语尚不发达,故“教育”一词在《论语》中是看不到的。比较常见的是“教”、“学”、“诲”等单词语。
在《论语》中,“学”这个词是频繁出现的,它的意思大体有两个:一是悟知,二是仿行。在有些话语中,有的偏重其中的某一方面,有的两者兼有,还有的将其中的一种含义而另一种则在不言之中,要根据文本的意思来做出判断。孔子非常看重学,非常关注教育导人趋善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虽然人的资质有高低敏拙之分,但个人自身的奋进努力是不可少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中多处可见。
“学”是个体行为,与“学”对应的似乎是“诲”,强调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在这里,“诲”就是针对孔子自己的教学而言的。
在《论语》中,“教”大多是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讨论如何对社会大众进行教育的。在孔子所处的时代,政教合一、君师合一,政治的最大作用,原本就是教育的作用。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这样的观点显然是针对广义上的教育而言的,“教”的主体是政府,受益者是广大的百姓。人人都可以受教育,教育的责任,是使上智下愚都能够恰如其分地得到应有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是政府和教育的失职;超过了发展的限度,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发展的限度之内,教育大有可为。
余家菊先生通过对孔子教育主张的详尽分析,归纳出教育的价值如下:其一,可以淑善个人之生质;其二,可以安定社会秩序,促进政治效能;其三,可以长养本性,使人得成为人;其四,可以继承前代之文化而以己力增益之。
三、教育的内容
教育的内容总是与社会、与时代紧密相关的。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基础学科的知识之外,信息科技、生命科学、航天技术等就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学内容,目前正由大学逐渐向基础教育领域渗透。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奴隶制社会解体和封建制社会形成的时代。各诸侯都想立国,相互之间战争频繁,也愿意接纳新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政事、言语、文学自然就成了孔子的主要教育内容。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在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政事主要包括军政、财政和讼政,孔子在这些方面都有论述,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赘述了。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言语主要指外交辞命和誓师之辞、祭祀之文、褒赏之语。上述的两段话,都表明“言语”是孔子教学中的必修课程。当然,这里的“诗”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诗”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余家菊先生认为,诗“指往代政治之得失,各国风俗之隆污。熟习之者,于政俗清浊之因缘知所辨察,于各国风习之源有所了解。”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诸侯之间的外交、战争之初的动员、重大活动的祭祀等非常频繁,言语课程的作用不可小视啊。
“文学”的含义也与今天不同,主要是对诗、书、礼、易、乐、御的教授。这方面的内容,在《论语》各篇中都有体现,这里就不多说了。
四、教育的方法
余家菊先生认为,教育方法是教育家精神的外显。教育家具有怎样的精神,就会表现出与之相应的教育方法。孔子的教育精神表现在:其一,好学不倦;其二,富有独立判断性;其三,富有同情心;其四,热心济世不辞劳苦;其五,担当文化绵延的责任。与此相对应的,是孔子的几种教育方法。
一是自动原理。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孔子的这段话就是希望弟子能够独立思考,各有自己的主见,而不是盲从老师。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不用教育,教师的最大成功在于不用教。真正的教育以及教育的最后阶段,都应该是自我教育。
二是兴趣原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上面的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余家菊先生说:学不至于乐境,不足谓为实学。学有心得,必然发生乐意,既生乐意,自又学而不厌。
三是个性原理。
个性乃教育的起点。将个性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不对的,不以个性为教育的起点也是有问题的。因材施教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学生的个性。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
这段话主要讲如何去了解别人。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视、观、察三层方法,非常具体,就是在今天也是考察学生个性的基本途径。
四是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学与思相结合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仍然非常重要。
五是努力原理。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求学的秘诀,无论是学做人还是求学问,其实就是一个字:勤。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六是群学原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人是社会动物,因此学习者应当乐群,善于在群体之中学习。有专家的研究表明,在各种学习的方式中,一个同学把一个问题讲述给其他同学的过程中,他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好,说明群体之间互相问答,共同成长的重要性。《论语》本身就是有关师生问答的汇编,在互相问答的过程中,教学相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这本书中,余家菊先生还对孔子的德行教育,孔子的政治观、学风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一读。
《孔子教育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