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状况
(2010-11-29 08:34:13)
标签: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文化 |
分类: 他山之石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 11月25日公布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结果。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城镇劳动者和农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提升较快;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攀升,利用科普设施及参加科普活动的公民比例有所提高;公民对科技的理性支持态度和参与科技事务意识仍保持较高水平。
1.背景
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组织实施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于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展开,涉及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至69岁公民,回收有效问卷近7万份。
本次调查从三个方面定量测度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一是对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的测度,二是对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的测度,三是对崇尚科学精神程度的测度。一个被调查者只有同时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2.相关数据
(1)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落后主要发达国家20年
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1.67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美国在2007年的调查显示,美国当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25%。
(2)城镇劳动者和农民的科学素质养水平提升速度较快
城镇劳动者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从2005年的2.37%提高到2010年的4.79%;农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从2005年的0.72%提高到2010年的1.51%。城镇劳动者和农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3)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机会与途径增多
公民主要通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途径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调查显示,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然是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与此同时,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提高。2010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87.5%)、报纸(59.1%)、与人交谈(43.0%)、互联网(26.6%)、广播(24.6%)、一般杂志(12.2%)、图书(11.9%)和科学期刊(10.5%)。与2005年的调查结果相比,2010年公民利用互联网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提高,比2005年的6.4%提高了20.2个百分点。
公民利用科普设施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机会增多。2010年公民参观各类科普场馆的比例依次为: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57.9%),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27.0%),自然博物馆(21.9%)。参观人文艺术类场馆的比例依次为:公共图书馆(50.3%),美术馆或展览馆(26.4%)。参观身边的科普场所的比例依次为:图书阅览室(54.5%)、科普画廊或宣传栏(48.7%)。参观各种专业科技场所的比例依次为:科技示范点或科普活动站(35.5%),工农业生产园区(34.2%),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11.2%)。与2005年相比,公民去过科普场所的比例明显提高,由于“本地没有”而没有去过科普场所的比例明显降低。
公民在过去一年中参加过科技周、科普日等大型群众性科普活动的比例为23.8%。参加过各类经常性科普活动的比例依次为:科技培训(35.6%)、科技咨询(31.4%)、科普讲座(29.4%)、科技展览(25.1%)和科普宣传车活动(13.7%)等。同时,对于上述科普活动“没有参加过但听说过”的比例均高于45%。其中,对于科普宣传车活动,虽然参加过的比例较低,但听说过的比例却高达62.8%。
(4)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趋于理性
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对科学技术保持积极理性的支持态度,2010年我国有74.8%的公民赞成“科学技术既给我们带来好处也带来坏处,但是好处多于坏处”的观点。在对技术应用的看法上,我国有57.2%的公民认为“技术对环境既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我国有72.9%的公民认为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开发利用自然”。
我国公民支持科技事业并对其充满期望,有77.0%的公民赞成“尽管不能马上产生效益,但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是必要的,政府应该支持”的说法;有84.5%的公民赞成“现代科学技术将给我们的后代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的看法;有77.6%的公民赞成“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使一些职业消失,但同时也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的看法;有88.7%的公民赞成“科学技术使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更便捷、更舒适”的看法;有76.9%的公民赞成“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将有助于治疗艾滋病和癌症等疾病”的观点。
我国公民对与科技有关的新闻话题感兴趣的比例较高:科学新发现为71.6%,比2005年的54.5%提高了17.1个百分点;医学新进展为71.1%,比2005年的45.9%提高了25.2个百分点;新发明和新技术为68.2%,比2005年的50.9%提高了17.3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公民最感兴趣的科技信息为医学与健康,感兴趣比例高达82.7%。其他依次为经济学与社会发展(40.9%)、环境科学与污染治理(37.1%)、计算机与网络(29.9%)、军事与国防(29.8%)等。
(5)公民眼中的职业声望
对职业声望的调查结果显示,科学技术职业的声望较高,教师(55.10%)、科学家(44.02)、医生(44.02)排在前三位。对期望子女从事的职业调查显示,教师(50.81%)、医生(49.18%)、科学家(35.95%)仍排在公民最希望子女从事职业的前三位。
3.原因分析
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对于差距产生的原因,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杨文志表示,除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外,我国科普方面的基础设施如科技场馆的总量少、分布不均,公民总体受教育程度还比较低,这些都影响了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中国青年报》指出,中国缺乏专业的科普人才,而许多科学家不仅自己不积极做科普,对于科学传播的态度也不积极。而且,现在社会上有个认识上的误区,瞧不起科普,认为科研人员从事科普“没出息”,搞不了科研的人才搞科普。但没有人做科普启蒙教育,未来的科学家就就是去了“摇篮”。
媒体的缺位也是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开展科学报道的媒体只是极少数。中国发行量最大的都市报、晚报等,几乎都没有设置科学新闻的版面。各类媒体鲜有科技记者。报纸上即使有科技新闻,一般也是安排在比较靠后的版面,篇幅不大,可读性更不强。电视的科普节目同样不多。
《中国妇女报》则提到,每年国家发行科普图书达2000多万册,从数量上说,似乎并不缺乏,但贴近百姓生活和关注点、具有趣味性和通俗易懂的科普图书却缺乏。已经50多岁的《十万个为什么》目前仍然是我国最热销的书籍之一,作为新中国第一本普及版的百科全书,其经久不衰也从一个方面暴露了现实中优秀科普读物乏善可陈的局面。
4.展望
目前中国科协正在着手制定今后10年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据说规划里提出了加强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建设;加强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推行科普事业和科普产业并举的措施,让公众在科普方面的消费得到比较大的满足。
近几年,国家对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越来越重视。2001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科协关于在我国开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49计划)的建议,并委派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科技部、教育部等13个部门,共同推进这项超长期宏大计划的实施,力争到2049年共和国建国100周年之际,在我国实现“人人具备基本科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