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湿地印象

标签:
杭州西溪湿地水旅游 |
分类: 旅途随记 |
白居易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如果让我选择江南最喜欢去的地方,我首选的一定也是杭州。在柳浪闻莺品茶,望着湖水发呆;在曲苑风荷处听着雨水打在荷叶上的声音,观远处雷峰塔在水中的倒影;去花港观鱼,看三潭印月,高兴的时候绕着西湖信步而行……不管是人多人少,总会找到一种最舒心的方式,缓释自己的身心。
为什么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想除了因为它们的富庶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水了。江海河流,常给人一种磅礴之气,一种原生态的雄壮美,但这样的美感与城市并不十分和谐;洞庭湖、太湖之类的湖泊,让人感受到的是水天一色,烟波浩淼。在这样的水域面前,城市显得太小,太微不足道;新疆的喀纳斯湖、黑龙江的镜泊湖、吉林长白山的天池,虽然每一处的水域都会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但它们似乎都适合那种纯粹自然的安详,与城市无缘。水似乎特别和杭州、苏州有缘,博友“红袖添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来描述这两个城市的特征,“苏州是深深雨巷里的小家碧玉,而杭州是立于桥头的亭亭佳人,无论她的脚下亦或眼中都是清澈明媚的水。”无论是“深深雨巷”还是桥头那“清澈明媚的水”,水,总是和这个城市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使城市因此而弥漫出百般的柔情,难怪被人们誉之为“天堂”了。
杭州的水,最美在西湖。苏轼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早已成为千古名句,让我等之辈望着西湖,虽然心中也胜出无限的感慨,但只能默念他的这些名句,再也想不出更贴切的话语来了。西湖之美,美在人工的雕琢。千百年来,人们为了维护这“天堂”的美景,不间断地对西湖进行着综合治理,并同时“植入”时代的信息,苏堤、断桥、三潭、花港、雷峰塔……等,不断丰富着西湖的内涵,将“天堂”之美向人间传扬。
杭州的水,最富情趣的是西溪湿地。“虽无弱水三千里,不是仙人不到来。”吴本泰在《仙岛荡》中描述的西溪优美景色,也会让人浮想联翩。西溪湿地的美,美就美在自然、美在质朴。湿地幽寂、冷静,好似都市里的一帖宁静剂;湿地天然、野趣,宛如红尘中的原始净土;湿地淡泊、清远,让人领悟回归自然的哲理;湿地文雅、高雅,寻常处可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有诗赞曰:“千顷蒹葭十里洲,溪居宜月更宜秋……黄橙红柿紫菱角,不羡人间万户侯”,便是描绘了西溪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奇妙美景。
有专家考证,西溪湿地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它是杭州最早的文明发源地。在四五千年前,受天目山春夏洪水的冲流,西溪这块土地时而被淹没形成湖泊,时而又随着水位的下降而露出水面,湿地的雏形已经形成。从东汉熹平元年(172年)建造南湖开始到唐末五代为止,大约一千多年时间,是西溪湿地的形成期。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朝廷正式在此建置西溪镇,西溪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明清时期,西溪两岸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得到了多方面的进展,养鱼育蚕、种竹培笋与茶叶果蔬等农副业特色明显。但从民国开始,湿地日渐萎缩。特别是全国解放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工厂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西溪湿地的面积迅速减小,从最初的60多平方公里萎缩到现在的10平方公里。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西溪湿地是“杭州之肾”。为了保护好自己的肾,当地人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将西溪湿地所在的蒋村乡的居民们全部迁出,异地而居。然后疏通河道,建立生态净化系统,营造大水面、浅滩和水草地,设置水禽栖息地……等等,使得西溪湿地的生态恶化状况得到了有效地遏制,鸟类日渐增多,生物的多样性逐渐显现。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杭州人不忘记将这一湿地开发成湿地公园,让人们在荡舟河道放飞心情、站在瞭望塔上或者躲在掩体里观察栖息的鸟类、找寻生态多样化的证据,体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西溪是一个生态教育的大课堂,如果你在进入西溪湿地之前,提前了解一点有关湿地的概念和作用,并在游走之中将重点放在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体验和感受,对历史文化的体味和怀旧上,你的所得将会很多。
水是西溪湿地的灵魂,园区约70%的面积都为河流、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水与周围美丽的自然环境环境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果你没有去过这里,不妨随着我的镜头观赏一番了。







( 十月一日去诸暨,途经西溪湿地,对那里的自然风光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