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徐淀芳报告中得到的
(2010-10-23 10:08:56)
标签:
美国科学教育标准教材课程架构学校举措教师培训社会关心教育 |
分类: 他山之石 |
——“2010上海物理论坛(上教杯)”活动纪实之二
市教委教研室徐淀芳主任随同教育部科学教育课程考察团一行,在美国进行为期两周的考察,走访了23个不同的组织和单位,获得了大量的科学教育课程方面的信息。在21日的“2010上海物理论坛(上教杯)”上,徐淀芳主任逐一介绍了他们走访的这些单位和组织,并就他感触比较深刻之处和大家进行了交流。我根据自己现场的记录,对徐主任的报告进行了归纳整理,感到一下几个方面很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全社会如何关心教育
中国一直在呼喊口号: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但教育之外的人们对教育最大的“关心”就是口诛笔伐,将教育批驳的一无是处。美国社会对教育的关心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当社会各界发现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会建立起各种各样的组织,投入大批的资金和人力,协助学校做好教育方面的工作。具体表现在:
——博物馆在美国各地非常普及。很多博物馆互动性非常强,他们经常组织学生和家长来到馆内进行互动学习。馆内的志愿者也是从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他们的任务不仅仅是给进入馆内的观众进行讲解,还要和大家一起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一起探索科技的奥秘。在一些博物馆门口,放着很多的拉杆箱,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实验设备,如果学校和学生有需求,只要填写申请单,馆内的志愿者就会将所需的仪器装入拉杆箱内,让学生或者学校来回去使用,不收取任何费用;
——很多企业,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基金会,用于支持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英特尔基金会就是其一。不仅给学校提供经费的支持,基金会还会选派一些专家走进学校,带领学生一起开展课题研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一些大学的附属医院内,设有专门的科学与健康教育项目办公室,主动承担对社区内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支持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工作。……
第二,标准和教材如何制定
出版社对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非常慎重。准备编写教科书的出版社,会组织专家、教师、家长、学生一起学习课程标准,聆听不同社会群体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开始教科书的编写。对一个科学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学段内是如何呈现的,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课程专家非常关注,他们会在收集大量的实证资料,确定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思维特征,由此确定教学内容的撰写。
和他们相比,我们的课程标准制定以及教科书的编写,常常就是几位专家说了算。教科书的编写者缺乏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和关注,很多教材内容都是凭借编写者的经验来确定的,缺乏实证性的研究。
第三,学校怎样多元化发展
学校办学形式多样,学制灵活。在徐主任的介绍中,谈到了两所非常特别的学校:一所是位于美国中部地区的卡米洛特初中,他们的学生包括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和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横跨两个学段,掐头去尾,学校里每个教室的布局都不相同,教室的个性化色彩非常浓厚;另一所名字叫“科学研究项目办公室”,实际上就是在一所学校内部设立的以科学、数学、方法论三门学科教学为核心的校中校。它的学生来自周边各学校,学校的课程很有特色和吸引力,想申请该学校课程需要进行考试,允许参加课程之后还要付费才能开始学习,但学习的成绩可以冲抵学生在本校的同类课程。在这所校中校内,所有的课程都采取探究的方式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就一个话题互相讨论,共同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非常好,因此吸引了大量学生申报。
我们一直强调学校要搬出自己的特色,但如果我们的管理制度和考试评价制度不能松绑和变革,要让学校形成自己的特色是非常困难的,办学趋同倒是越来越明显。
第四,怎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美国中学的理科教室正在大变脸。十年前,徐淀芳主任曾经到过美国的多所学校进行教育考察,当时的美国学校,基本上找不到实验室,很多实验课都是学生自己到社区、到博物馆、科技馆等地去完成的。这次再走进美国的教室,发现理科教室有了大变脸:几乎所有的理科教室都变成了实验室,教室的面积是我们现在普通教室的两倍半左右,教师办公、学生上课和做实验全在其中。实验器材的数字化程度非常高,从十年级开始,一些学校还尝试着让学生自带电脑进入教室。
美国的学校,很不注重门面的建设,但教室非常个性化,为学生多元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造了丰富的实战空间。反观我们的一些学校,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了学校大门的建设上,一个个学校的门面装点的都很富丽堂皇,但走进学校,教室都是千篇一律的,基本上不考虑培养学生能力的培养。前几天去考察了一个新建的高中,竟然没有几间专用教室,给学生准备的就是他们做题的地方。
第五,学校如何设置课程
在我们国家,理科课程中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物理、化学、生物,但在美国正好相反,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生物、化学、物理。物理学科对高中生来说是一门选修课,并非每个人都要学习,但生物是必修课。在物理课程体系中,又分普通课程、高级课程、AP课程(大学预备课程,可冲抵大学的学分)三个类别,每一类中又分实验性课程或者理论性课程两种,供不同的学生选择学习。
美国的课程体系复杂、多元,学生选修的内容多,必修的课程少。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以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的课程,必修的成分太多,选修的部分太少,很多课程都是强加给他们的,学生一点也不喜欢,因此造成学习负担重。
第六,工程类课程很受关注
美国的课程中,工程类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学校里建有很大的车间,可以在其中生产各种高新的、尖端的产品。美国的中学生可以设计制造出真实的卫星、可以深入水下千米的潜水艇……这些都是中国的学生和学校不可想象的。
中国的文化传统,重理轻工,那些搞理论研究的人比较吃香,而搞工程技术的人似乎低人一等。这样的文化传统,也融入了我们的课程内容中,使得中国的课程中工程类的学习内容非常少,金融类的内容也非常少,这是非常可惜的。没有动手的机会,理论无法联系实际,那么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很难加以培养。
第七,规范的教师培训制度
美国的教师培训制度非常规范和严格。科学教育方面的教师,培训的重点始终集中在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上。学区每隔五年会对教师进行一次评估,评估合格者会得到晋升,不合格者则被要求去进修。为了让自己能够得到合格的要求,很多教师主动去教师进修学院学习。这与我们逼迫教师参加师资培训的境况大不相同。
第八,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
美国新一轮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一是精简核心内容,由原来的2220个核心概念精简到700个核心概念。这样大规模的减少核心概念,令我们的很多专家大跌眼镜;二是强化科学探究,将科学探究视为科学课程的核心能力要求,落实到教学的各个时段、各个环节之中;三是运用心理学的成果,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实施教学。美国的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已经梳理出342个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技巧。
国情不同,美国的很多做法不能照搬到我们的学校中来。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明白他们的在做些什么对其中有益的部分加以借鉴,会使我们的课程改革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运行。徐主任的报告,带给我们很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