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如何看?
(2010-10-02 07:57:08)
标签:
教师培训示范学校三级甲等观点争鸣教育规划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上海市“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正在紧锣密鼓的编制中,在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里,教师的发展方向在哪里,针对现实中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思考和解决,中小学教师队伍究竟如何建设……这不仅是政策制定者要宏观考虑的范畴,也是教育理论者和实践者们的关心。为此,上海市教科院的校本研修网站策划了“群议教师发展中的论题”专题,聚焦若干小的议题,请不同身份立场的人一起来议论,汇聚智慧,深刻思想。
其中的话题三,我和其他三位分别谈了自己的观点,各自思考的角度都不一样。对此,您是如何认为的?
话题三:打造中小学中的“三级甲等”,是否可行?
在我们医院的分类中有一级、二级、三级这三类,其中又以三级甲等为最高。其中,三级甲等医院承担“高等医学院的临床教学和实习,以及二级医院技术骨干的临床专业进修”的任务。
教师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在中小学中,是否也能有这样的示范学校,既为师范生提供教学实践基地,也能负责其其他学校教师的在职进修?
观点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不是“教育学院”
徐红(上海实验学校)
我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要打造成教育中的三级甲等医院不可能。
其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教师培训的主要阵地,目的是培养适合本学校特点的教师,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需求和特点,培养教师和培养学生相关。不同的学校,学生背景不同,学生的需要不同、他们的人生志趣不同。任何好的教师都是要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创设适合他们的营养基。所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不是教育学院,它基本不承担其他学校的培训工作。它示范的是它培训的思路和方法。
其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目标不是打造品牌学校,品牌学校的形成是有诸多原因的,当然教师专业发展做得好的学校可以评优,但这是单项优秀,不是综合优秀。如果一个很普通的学校,假如教师培养得好,也可以被评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但它不可能成为三级甲等。
我认为“三级甲等”这个概念代表的综合能力。
观点二:为教师提供“在教学中学习”的实践平台
薄全锋
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基于以下两点思考:
就学校而言,我们都认识到学校既是教职工工作的地方,也是他们生活发展的地方,学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领域,也是培养教师促进教师发展的领域,就教师而言,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这种工作的特性,决定了教师很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难通过“授课”的方式去获得,而只能由教师本人通过真实的实践去体验。我们“打造中小学的三级甲等”学校,为教师提供“在教学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的平台和环境,使他们能够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 体验隐含在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 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专业发展。
在对学校进行“三级甲等”的评价中,有三方面的指标是比较重要的:1、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水平。2、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制度、措施、实施状况)。3、教师专业发展辐射能力。借鉴美国的经验把这类学校称之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浦东新区在前几年已经启动这方面的工作,并已经取得一定的经验。
观点三:有悖于教育均衡与公平
pplong(教育行政领导)
我觉得不可行。
小学和初中属于义务教育,均衡、公平是办学的主题词,命名这样的示范校,意味着向社会宣布该校的师资力量强,办学质量高,不符合均衡、公平的要义。
高中阶段本来就有区分,目前的普通高中、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就相当于医院中三级医院的分类方式。但现在的问题是区分太明确,对一个区域来说,所有的学校都按批次录取,起点不公平,导致学校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只求维持自己在区域中的地位。如果能够取消这样的分类方式,让高中能像初中一样划片招生,在同一起点上实施教育,或许可以更好地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同样,也有可能提供更加鲜活的教师培养的经验。
不同类型的学校,本就有办学的特色,完全可以满足师范生的实习,关键在于师范大学要和中小学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主动参与中小学的教师培训,互动发展。教师在职进修的主体,还是要靠各个区县的教师进修学院,无论是从培训的组织还是课程的适应性,都比到学校去要好很多。
观点四:好教师是在双主体有效互动中修炼
郑少鸣(上海青浦教师进修学院)
在“十一五”教师发展示范校建设的基础上,形成一批在教师校本进修的制度、机制及运作上能做示范,在各育各科教师各发展阶段的专业成长上能承担其它校教师在职进修任务的“基地校”,是很有必要的。
能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最合适的教师教育,对能承担此重任的“基地校”,对其已有资源及可配置、组合的资源,从针对性、科学性、实践操作性诸方面要作充分评估,以确定其承担它校教师在职进修的具体任务,如承担新手教师(包括师范生教学实践基地),抑或熟练教师、经验教师(包括其中走向卓越的专家型高端教师)“在职进修”课程中的实践性课程(或部分本体性、条件性、专题性、发展性课程)。
好教师与好医生的成就过程最大的差异在于:好教师是在主导性主体(教师个体)和发展性主体(学生群体)有效互动的研习中修炼而成,好医生基本是在主体对客体(医生对疾患)一对一的问题解决中成长的。两者的在职进修很难作简单类比。医院可依成功诊治疾患的难易和易和专门程度,以及相应的软、硬件分等定级,学校恐怕难行。
链接:上海市教科院校本研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