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维生 创造 互动·读《山楂树之恋》

(2010-10-03 08:37:41)
标签:

山楂树

文革后期

爱情故事

流行潮

文化

分类: 读书评论

——读艾米《山楂树之恋》一书有感

维生 <wbr>创造 <wbr>互动·读《山楂树之恋》 

最近一段时间,《山楂树之恋》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小说、电影,史上最干净的爱情、革命年代的爱与恐惧……让众多的人们走进书店和影院,共同缔造一项新的流行,共话“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

静秋和老三的爱情故事确实让人感动,艾米的文字功力也非同一般,在读此书的过程中,常常欲罢不能,读书到后半夜仍不愿休息。也时不时地因为主人公的遭遇而流泪。读一些专业性书籍的时候,我喜欢在书本上写写画画,将自己认为比较精华的语句记下来,有时候也会写一点自己的感受在书上。但读《山楂树之恋》的时候,我始终没有动笔,仿佛自己也回到了文革后期,作为静秋和老三的一个朋友,感受着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

人生于世的原始趣向有三个:一是维生;二是创造;三是互动。因为这三个趣向,使得人们即使在异常艰难的境况下也能够坚韧不屈地活着,不会被命运所屈服。我在读《山楂树之恋》的过程中,时常就会想到这六个字。

先说维生。

所有的动物都有两个基本的本能:一是取得食物维持生命;二是传宗接代延续生命。人是动物,当然也具备这两个本能。静秋和老三,从一个侧面给我们描绘了文革后期的人们维生的具体画面。

因为家庭成分不好,静秋一家在文革中受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爸爸被下放劳动,哥哥到农村去锻炼,母亲一个人教书挣钱,要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因为生活实在拮据,静秋只能穿哥哥穿剩下的衣服,经常光着脚走路,每到假期都要外出打工挣钱,很多连男人们都觉得干不下来的活她都抢着干。就这样,妈妈还累得尿血,当月发下来的工资立刻就因为债务而清空……我也是在文革期间出生的,兄弟姐妹比较多,每个人都要吃饭、穿衣,给我的父母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正是因为类似的经历,使我非常容易走进小说所描述的时代中。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既是在贫瘠的土壤上,爱情的种子也是会发芽的,这也是人的一种本能。当然,人有思想,和动物纯粹传宗接代的本能不同,当爱情的种子即将萌发的时候,他会对其生长的环境进行分析和判断,看这颗种子是否有发芽的可能性,是否会因为水土不服而夭折,从而选择一个适当的方式来呵护这颗柔弱的种子,让其开出一朵希望的花来。静秋和老三就是在这异常贫瘠的土壤上培育着他们爱情的种子,因为环境太过恶劣,才演绎出这千回百转的爱情故事,让读者读的跌宕起伏,潸然泪下。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由低到高的五类,其中级别最低的是生理上的需求,依次升高的其他四个需求是: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被人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爱情在第三个层级上,涵盖在社交的需求中。但因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完美的爱情注定是不会实现的。老三最后因白血病而死,或许是对马斯洛需求理论所做的一个注释。

维生,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以及社交的需求在今天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因此今天的人们,不大可能再现当年静秋和老三的爱情故事。《山楂树之恋》的流行,更多的是对过往生活的追忆。

再说创造。

创造是人与生俱来的原始趋向。人比动物聪明之处在于:在和自然界抗争的过程中,人逐渐学会不单纯依靠自然界来“维生”,学会了制造工具,找到了利用人工方法维持生命、绵延族类的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自然界的人伦环境——人类社会。

人的这种创造的潜质具有遗传性,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继承了前人的创造本领,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力。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人的这种创造才能也是很难湮灭的,只要有适合的土壤,她就会生根、开花和结果。

文革期间的物质生活是非常贫乏的,但或许是因为作为教师的母亲,从小对静秋引导的好,或许是因为学校教育的荒芜,给静秋提供了更多闲暇的时间,使得静秋在各方面都展现出了自己的创造力,为这一爱情故事增添了非常丰富的色彩。编织毛衣是静秋的绝活,无论花样和速度,都让人惊叹不已;到江老师家里学习用缝纫机缝制衣物,使她很快成了行家里手,也为自己的家庭带来了食品上的改善;学校的排球队和乒乓球队,她都是主力队员,没有钱购买两套运动服,她会自己改造运动服,一套当两套使用;班级里的黑板报,她是主要的负责人,拿起排笔、毛笔来编辑出刊,有板有眼;学校里有一架脚踏式的风琴,她在其上学会了键盘,然后移植到手风琴上,也拉的有板有眼,成了送宣传下乡必须要去伴奏的成员之一;在学习上的创造力就更不用说了,要不是因为她这方面的才能,也不会将其送到西村坪去进行调研,编写校本教材……。

今天的学生,不用担心生活上困难,利用假期打工挣点钱也只是为了体验生活,生活的质量和静秋的中学时代相比恍若两个世界。但我们最缺乏的是什么?可能就是创造力了。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步入了“应试教育”轨道,竞争的意识充斥每个孩子的脑海。为了能够争得一个好一点的考试名次,加班加点、拼命补课成为一种常态。当美国的中学生在研制卫星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在做题;当日本的孩子们在寒冷的冬天穿着短裤锻炼身体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们在做题;当芬兰的孩子们自己找单位实习,了解和感受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时,我们的孩子们还在做题……

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在艰苦的环境里这种潜能都能得到激发,在今天更应该将它激发出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开设几门有关创造的课程,是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呵护孩子们的好奇心,给予他们闲暇的时间和自由,是我们应该做的。

一个没有创造力的孩子,他的情爱历程也将是平庸的。

三说互动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趣向,就是和他人、和自然、和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渐了解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并正确认识自己。

两个互相倾慕的恋人,更应该不断地互诉衷肠,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观点,讲述对某一件事情的内心感受,在这种无拘无束的沟通和交流之中,互相加深对对方的理解,培养爱恋之情。

平时的交往中,两个人因为某一件事情沟通不够,就会引起猜疑和胡思乱想,如果一个人深深爱着另一个人,但无法很好的交流,那造成的误解就会更大,所带来的心理折磨就更让人受不了。

《山楂树之恋》,重点描述了主人公静秋在和老三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历程。由于出身不好的缘故,使得静秋不敢承认自己对老三的爱;因为心中妒忌老三有“未婚妻”的缘故,静秋做出了很多让老三莫名其妙的行为,但又不给予解释;因为担心落下把柄,静秋始终不敢给老三写信;因为担心影响静秋,老三在获知自己得了白血病之后,给静秋写了一封绝交信然后就隐藏起来,销声匿迹了……

为了能够交流和沟通,老三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来到K市,来到静秋读书和谋生的地方,远远地看着她,寻找机会和她见面;为了能够交流和沟通,静秋在老三藏匿起来之后,四处寻访,甚至有生以来第一次坐上火车,到老三爸爸所在的军分区打探消息……

一件件的事情,因为缺乏互动,缺乏沟通和交流,导致了两人在交往中的一系列矛盾和心里纠结;一次次的沟通,让他们爱情的火焰更加旺盛,让他们的心越来越走到一起。也正是因为这种有限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的爱情故事更加的动人心弦,引人入胜。

今天人们的交往,不会再有文革时期那种让人恐怖的社会环境、心理环境,但人们心灵的距离似乎更远了。在城市生活中,邻居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比比皆是,很多人在一个楼道里住了很长时间,但邻居姓什么都说不出来;在工作岗位上,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篱笆墙扎的更牢了,本位主义猖獗,别人休想介入自己的“地盘”,当然自己也不敢“关顾”他人的“地盘”。因为互动的通道不畅,产生了大量的社会矛盾,造成了很多资源的闲置或者浪费。

 

静秋和老三的爱情故事是凄婉的。

静秋和老三的爱情故事留给我们的回味是多角度的。

在艰苦的环境里,静秋和老三依然呵护着人与生俱来的原始趣向,让其绽放出人性的光辉。今天的人们,是否做得比他们更好?

 

《山楂树之恋》  艾米/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您如何看?
后一篇:五泄休闲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