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话中感悟人生智慧·读《跨越中英两国的教育机智》

标签:
心灵对话天然禀赋没有偏见真诚善良呵护心灵文化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跨越中英两国的教育机智》一书有感
陶继新和老咪,一老一少,一个62岁,一个26岁;陶继新在山东担任《创新教育》的执行主编,老咪在伦敦攻读硕士研究生。因为对老咪小学毕业时的一次采访而相识,成为典型的忘年交。陶继新感慨老咪如外星人一般,认为她那诗话的语言,深刻的哲学思考,是一般人奋斗一生也无法达到的境界,于是就想以老咪在国外六年的生活经历为主线,采用两人对话的方式探讨人生的真谛,畅谈生命的感悟。《跨越中英两国的教育机智》一书,就是他俩通过QQ聊天的对话成果。
用陶继新的话说:“通过QQ对话的时候,我总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有关生命感悟的话语也就在不经意间沛然而出,而作为外在的语言,也便有了‘道法自然’的从容。”这话我是相信的,因为很多高手其实都是非常寂寞的,能理解他们的思想、并在同一个层面上开展对话的人不多,能够遇到一个对等的高手,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两个人相互之间的话语,都能激发对方的灵感,引发妙语连连,必然就有酣畅淋漓的痛快感。
读这本书,我有几点感受:
第一,孩子的成长需要用心呵护
说到呵护孩子,每个家长可能都认为自己做的不错。但什么样的呵护才是最关键的呢?老咪的爸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在老咪牙牙学语的时候,她爸爸重点培养的是她由看到说的能力,面对大千世界和自然景观,她在爸爸的引导下设法用准确的语言将看到的景象表达出来;有了这个基础之后,进一步培养老咪由想到说的能力,根据某一现象,想象一个优美的故事,然后将其用语言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又开始了对老咪敢于评说的能力,不管面对的对象是谁,敢于将自己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
当然,要做到这些,书是一定要读的。老咪的爸爸为她选择的书籍也与众不同,除中外著名童话外,便是伟大诗人的精品之作,以及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的经典之作。尽管有爸爸的讲解,老咪也未必全能听懂,但让她养成了很好的读书习惯,为以后高层次读书奠定了基础。
在《跨越中英两国的教育机智》一书中,你可以看到老咪所读过的书籍:从《黄帝内经》到《诸子百家》,从《战国策论》到《史记》《汉书》,从《古文观止》到《朝花夕拾》,从《荷马史诗》到《堂吉诃德》,再从《巴黎圣母院》说到《茶花女》……当然,《论语》和《圣经》也是老咪谈论最多的两本书。如果你在网上找到陶继新对小学毕业生老咪的采访,看看她在6到7岁这两年读过的书籍,一定会让你咋舌。用陶继新的话说:“与老咪谈话,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她口若悬河,舌若利刃,谈古论今,纵横捭阖,逻辑严密而又文采斐然。”没有这样广泛的、高水平的阅读,怎会有谈话时的信手拈来,出神入化。
老咪在国内学校的学习生活既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这种寂寞就在于她很难在同学之间找到能够对话的知己。在一切都以升学率为衡量指标的学校教育环境中,老咪在学校中可能也算是一个另类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理念如何在学校落地,变成扎扎实实的教育行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个体,教育要尊重他的个体特征,并让他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用一刀切的教学目标、教育目标来开展教育活动,是无法让孩子各得其所的。
第二,没有偏见的心灵最为安宁
老咪在英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直升品牌大学的资格。但就在她做入学准备的时候,得到了父亲病重的消息。老咪是一个深爱家庭、深爱父母的人,她知道这个时候不能再给家庭添加麻烦,于是决定去读预科,不让家庭负担她那沉重的学费。每天放学之后,跑到餐馆里打工,清洗那油腻腻的餐盘,接受食客投来的不屑的眼神,对内心如此丰富的老咪来说,那是怎样的一种煎熬。但她没有抱怨,而是用宽容的心态对待生命中的这份历练,用深入的思考来体悟待人接物的真谛。“为什么耶稣要以神的高贵道成肉身,来到人间?即使是人间小小的差距,不亲自体会,也不能了解那种‘为人下’的心境。不了解,谈何从心底尊重,又谈何救赎呢?”
其实,还是在小学的时候,老咪就有这样的想法和思考。有一次她对爸爸说:“世界上各种各样的职业,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有用性,甚至一定的艺术价值。比如做陶瓷的、拉二胡的,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便上升到一种艺术的品味。关键不在于职业的不同、地位的高下,而在于你干得好坏优劣。一个小品的台词说得好:‘有让人抛弃的人,没有让人抛弃的工作。’人们对职业所持有的偏见,实在令人费解。尤其是将这种偏见波及到孩子身上,更是令人难以理喻。是孩子在学校读书,而不是家长在学校学习,不应有的偏见笼罩在一些所谓职业不好、没有地位的人的子女身上,给他们锁上一些痛苦的精神枷锁,实在是可气可恨!”
每个孩子在出生之日起就拥有“天问”的天赋,就具有创新的潜质,但为什么我们就是培养不出创新性的拔尖人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相隔离,而且始终不断地给学生灌输偏见的思想。偏见使得人们之间扎起思想上的篱笆,阻隔了相互之间的真情互动和沟通。老咪是幸运的,因为她在父母的教育中,保留了那种天然的禀赋,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学校教育没能将她的这种禀赋给扼杀了。
三、真诚和善良是人健康成长的根本
读《跨越中英两国的教育机智》这本书,让我感受深刻的一点就是陶继新和老咪的真诚与善良。虽然是从文字中读出来的,但我相信他们的这份坦诚和善良是发自内心的。
老咪说:“在感受世界哲人之言的要义时,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那份善待他人的美丽。”这样的感受我也是时而会有的。一个真正的专家,都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在读他们的作品,通过文字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感受最为深刻的就是他们真诚与善良。人的一生绝对不是做学问那样的简单,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人。
有的人希望自己有真诚善良的朋友,却终是天涯无觅处。原因何在?陶继新老师的一语道破天机。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其实,善良与真诚是双向的,当你不善良与不真诚的时候,即使一个特别善良和真诚的人就在你的面前,他也不会走进你的心里。
写作、与人沟通的对话,最关键的是什么?是真诚。真诚是作品之美的第一要素,这就像做人一样。老咪说:“写作本同说话一样,是人的一种天然本能。写作时因事而生,因感而发,因理而成,甚至可以率性而为的。”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博客,我每天一篇的博文,有人很是不解,常问我怎么能做到这一点,我想就是因为“因事而生,因感而发,因理而成”吧。
待人接物的时候,有时尽管面带笑容,但不一定会让人感到热情。因为热情是身上洋溢出来的,而不是硬装出来的。热情的背后是真诚与善良,还有蓬勃向上的心理态势。一个人做了善事之后,会在心里种下快乐欣慰的种子,并且这种子会自然地生根、开花和结果。善在心中,便有了心灵的一片净土,乐亦自然在心中回旋。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一个人要做到真诚和善良,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看着两人真诚的交流,品味着两人善良的言行,就觉得非常的可贵。老咪非常坦然地讲述着她的求学经历,她的爱情故事,她偶尔的飘飘然,她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陶老师讲述着他在受迫害期间漫漫长路的求索,以及他准备写自传,包括分析自己那些不太上台面的事情。读他们的对话,给人深刻的感受就是——“在真诚的人面前,表演是如此可笑。”
四、身体的健康首先来自于心灵的健康
有很多的疾病,都是由于心理不健康导致的。如果一个人的心不累,就是工作再忙,事务再多,也不会将自己压垮的。老咪这样年轻就已经读了如此多的名著,仅就这一点,要花费多长时间?陶继新每天创作不断,每天为写作而忙碌。但他们都生活的很健康,很灿烂,就是因为他们良好的心态。
人们总是急于计算自己的得失,却没有发现得失原本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为一点儿小事计较,其实是为自己考虑的太多。越是不想着自己的利益的人,越是可以得到真正的利益。一心想着成功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一心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最终也必然被物质诱惑所埋葬。
当你执著的时候,当你的目的明确的时候,你只能得到你追求的那一点。而你已开放的心态,与世界合一的心态去生活时,因为没有了界限,就有了辽阔的境界。人世旅程的终极目的大约就是灵魂的修炼。外在物质世界,包括身体在内,都是灵魂体验人世的工具。我们要让灵魂有一个快乐的安顿之所。
《跨越中英两国的教育机智:陶继新与老咪的心灵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