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里的一园两堂和三桥

(2010-09-24 08:09:22)
标签:

吴江同里

江南水乡

退思园

嘉荫堂

崇本堂

长庆桥

吉利桥

太平桥

旅游

分类: 旅途随记

到江南水乡同里游玩,“一园两堂三桥”是不能错过的。

一园

即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这是古镇同里最有名的园林,也是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经典。园主任兰生,字畹香,号南云,曾任安徽凤颍六泗兵备道,于清光绪十一年革职回乡。请本镇画家袁龙设计此园,园名“退思”二字取“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

退思园只有九亩八分地,和常见的园林相比,是非常小巧的。如何在这有限的土地上做文章,体现了设计者的智慧。一般的园林,都以正门所对应的道路为主轴线,各种景观和建筑依次两侧分布,既体现出对称性,又错落有致。退思园的设计却别出心裁,它违反了老祖宗南北走向的建筑习惯,而是东西横向,从西侧进入之后,只见轿厅、茶厅、正厅三进,非常紧凑,给人的感觉只是一个大户人家,并没有非常独特之处。那种低眉顺眼的谦恭和痛心疾首的悔思,体现在一桌一椅的低姿态上,这从茶亭中的那副楹联——“种树者必培其根,积德者必养其心”上也可窥得一斑。

不过千万不要被这表象所迷惑。园主人的这种“退思”或者说谦恭只是给人看的,从内心来说,他还是想以退为进的,充满了欲望和张狂。不要不信,你不妨从侧门走进东边的内宅,每进入一个院落都会让人惊叹一次。第一个院落是四周浑然一体的“畹香楼”,也叫“四水月堂”,俗称“走马楼”,属于典型的徽派风格,为江南之冠。这是园主人和他的家人居住的地方。长廊每寸扶栏,屋顶每块垂落下来的滴水砖瓦,都飞扬着小镇容纳不下的张狂欲望。中庭以“坐春望月楼”为主体,楼的东部延伸至花园部分,设一不规则的五角形楼阁,名为“揽胜阁”。楼前置一旱船,船头向东,直向“云烟锁钥”月洞门,宛如待航之舟,将游人引向东部花园。庭前植香樟、玉兰,苍劲古朴。

花园以水为中心,建筑、假山沿水边布置,建筑多贴水而筑,突出了水面的汪洋之势,故有“贴水园”的美称。“退思草堂”是花园的主景建筑,草堂朴素淡雅,不求华丽,无论是门窗装饰,还是家具陈设,处处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在园林建筑中是少见的。“闹红一舸”为一船舫形建筑,船头采用悬山形式,屋顶榜口稍低;船身由湖石托起,外舱地坪紧贴水酉。水穿石隙,潺流不绝,仿佛航行于江海之中;船头红鱼游动,点明“闹红”之趣。“菰雨生凉”是一处临水小轩,位于水池东南。轩面水开四扇长窗,轩内隔屏正中置大镜一面,镜前设一小榻,夏日卧于榻上,背后的镜里反映出池中一片莲荷,仿佛置身于荷花丛中。环绕四周,每一建筑既可独立成景,又能互为对景,彼此呼应。可谓独秀江南,在建筑美学上也堪称一绝。

同里的一园两堂和三桥

茶亭——种树者必培其根,积德者必养其心

同里的一园两堂和三桥荫余堂
同里的一园两堂和三桥走马楼 

同里的一园两堂和三桥
同里的一园两堂和三桥

中庭

同里的一园两堂和三桥
同里的一园两堂和三桥
同里的一园两堂和三桥
同里的一园两堂和三桥
同里的一园两堂和三桥

花园

 

两堂

即嘉荫堂和崇本堂。

嘉荫堂,位于竹行街尤家弄口,建于1922年,有四进,门窗梁栋皆雕刻精美。其正门采用石库门式的墙门,其墙面所用原料比较细腻又用经过水磨加工的细清水砖砌成,并加以灰浆勾维,使墙面更显得整洁光亮。虽未登堂入室,却已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穿过门厅抬起头来,只见‘福、寿、禄”三星跃居正脊中心,额首微笑,似乎正在欢迎来自远方的朋友。

衍庆楼即内宅堂楼。门楼上枋刻有暗八仙浅浮雕,下枋一块玉中心刻有福禄寿三星的深浮雕,字牌上刻着厚道传家四个大字。衍庆楼内,一幅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名人轶事木雕,历历在目。

嘉荫堂主建筑系仿明代结构,俗称纱帽厅。因梁头棹木像明代官帽的帽翅而得名。五架梁柱上刻有形象逼真的图画,让人不由拍案叫奇。更为罕见的是,纱帽翅(即棹木)上也刻上了《三国演义》中的“古城会”、“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栩栩如生的图画。

同里的一园两堂和三桥
同里的一园两堂和三桥
同里的一园两堂和三桥
同里的一园两堂和三桥
同里的一园两堂和三桥
同里的一园两堂和三桥
同里的一园两堂和三桥

嘉荫堂

如果把同里比作是一座古建筑的博物馆的话,那么崇本堂就是这座博物馆中一件雕刻精致的艺术品,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内涵,让每一位游人赞叹不已。

崇本堂位于富观街长庆桥北堍,坐北朝南,面水而筑。整个建筑群体沿中轴线向纵深发展,共五进,由门厅、正厅、前楼、后楼、厨房等组成,该堂虽不足一亩.建筑体量不大,但非常紧凑和精致。

崇本堂最吸引人的.当然是它的各种雕刻。走进庭院后头看,门楼的字牌两侧各有一幅人物山水画,字牌上端庄有力地写着崇德思本四个大字。德乃世人安身立命之根本,亦是宅第主人崇尚的为人之道。抬头看正厅的屋脊,还有一幅望子成龙图,上面人欢鱼跃.使人浮想联翩。

自正厅至内宅堂楼共三进,里面有木雕l00多幅,内容出自《西厢记》、《红楼梦》等名著,以及各种吉祥如意寓意的图案,面面简洁明快,构图生动活泼,刀法圆转娴熟,令观赏者拍手叫绝。

崇本堂的建筑结构颇为科学,正厅与堂楼之间均有封火墙隔断,门楼与过道两侧设有蟹眼天井。既可通风又可采光,既能泻水又能防火,其作用真是不小。门厅东侧还辟有一条一眼望不到底的备弄,备弄黑咕隆咚,深不可测,据说抗战时期就连凶狠的日本鬼子,也不敢贸然人内,深怕中了埋伏。

同里的一园两堂和三桥
同里的一园两堂和三桥
同里的一园两堂和三桥

崇本堂

 

三桥

同里桥多。镇内横贯的15条小河,把整个镇区分割成十余个小岛,通过49座不同年代不同建筑风格的小桥,把全镇精妙地连在一起,街因水曲,路由桥通。桥文化在同里古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三桥是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的总称。三桥呈“品”字型,跨于三河交汇处,自然形成环行街道。太平桥建于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桥系梁式,小巧精致,跨于东柳、漆字两圩,桥为梁式,小巧玲珑。吉利桥跨漆字、两圩,处太平桥、长庆桥中间。桥型为半月拱形桥,桥之南北两侧都有桥联,南侧一联曰: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北侧一联曰: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桥峙映双虹。简洁地道尽了此地的魅力所在。长庆桥跨东柳、两圩,是明代里人陈镛、谢忱改建。桥上有桥联一副,曰:公解囊金成利济,好留柱石待标题。

正因为同里桥多,积淀了丰富深厚的文化,由此衍生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其中数“走三桥”最有意思。“走三桥”又称“走平安路”、“走百病”,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祈盼。旧时,镇上人家有了婚娶大喜,都要喜气洋洋抬着花轿,鼓乐齐鸣,绕着太平、吉利、长庆三桥“荡悠悠”地走上一圈。老人孩子过生日,也是少不了要走圈的。

民间还流传着不同年龄人“走三桥”的谚语:小把戏,走三桥,读书聪明,成绩年年好;(“小巴戏”即指孩童),小姑娘,走三桥,天生丽质,越长越苗条;小伙子,走三桥,平步青云,前程无限好;老年人,走三桥,鹤发童颜,寿比南山高;新郎新娘走三桥,心心相印,白首同偕老。

同里的一园两堂和三桥

长庆桥

同里的一园两堂和三桥

吉利桥

同里的一园两堂和三桥

太平桥

同里的一园两堂和三桥在长庆桥上看吉利桥和太平桥
 

 

 

相关链接:

同里休闲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浅说团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