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回味的拓展训练(一)
(2010-09-17 08:01:18)
标签:
拓展训练领导意识团队合作目标明确任务分解相互信任杂谈 |
分类: 我的心情 |
9月13日,培训班的学员们参加了一整天的拓展训练。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开展了四项活动。每一项活动都非常简单,但当有十多人参与其中的时候,原本简单的活动变得复杂起来了,活动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引起了我们许多的反思和回味。
活动一:七巧板
情境:老师将每一组的学员分成七个小组,其中第七小组的成员担任负责人,组织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拼出各种不同的图形,获得相应的积分。
老师提供的材料有:五种花色的七巧板每种七块,共35块;每一个小组的任务书;七种不同的图案。要求在规定的30分钟时间内,尽量使团队的总分得到1000分。同时,除了负责人之外,其他各小组的成员可以说话,但只能坐在原地不能离开。
活动描述:每个小组随意分到了5块颜色不同的七巧板。刚拿到手,每个小组就紧张的忙碌起来了。没一会儿,大家就发现,自己手里的资源不够,不能够拼出手中的图样来。于是乎,每个小组都开始喊了起来,哪里有红色的小三角形?谁那里有黑色的大三角?谁那里有白色的拼板,全部给我……整个小组忙成一团。负责人在中间喊话,但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主张,不予理睬;旁边的小组急着要某种拼板,但这边的小组正在苦思冥想,准备完成自己的拼图,将拼板拿在自己的手里不愿出手……时间过去了大半,大家才发现这样搞不行,每个小组的得分都很低,这个时候大家开始研究每一个小组的任务书,发现有些任务是一致的,只要其中的一个小组做出来了,其他小组可以共享。但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几点反思:为什么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拼图游戏,十几个人做的时候会“乱成一团”呢?这里面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第一,对项目的任务了解不清。活动之后再去看任务书,就会发现,除了负责人所在的小组之外,其他六个小组把所有的任务都完全都完成了,也不可能得到1000分。有一些任务是负责人所在的第七小组特有的。在活动开始之前,全组学员不应该马上去做,应该花一些时间明确任务。在平时的工作中,是否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一项任务还没有讲解完毕,很多人就以为自己明白了,但做的过程中又困难重重。
第二,对负责人的信任不够。负责人是老师临时指定的,指定之后马上就行使职责,各个小组的成员没有将负责人放在眼里。从活动开始起,每个人都成了指挥官,有了想法马上发表意见,为了让别人听明白,甚至大声吼叫。一个组织,如果长期处在这样无序的状态,要想取得好的成效是不大可能的。
第三,负责人的领导力不够。被老师任命为负责人之后,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事情,负责人自己也想得不够清楚。作为一个领导,首先应对项目本身有更清晰的了解,明白怎样去做才能有序、规范。由于自己没有想清楚,当各个小组在下面吼起来的时候,负责人就忙着去解决他们当下遇到的具体问题,而忘记了整个团队所要达到的目标了。有些问题,解决的路径和目标都是不清楚的,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但像七巧板这样的有着明确目标的任务,是一定要先想好实现的路径的。
第四,团队合作的意识不够。在六个小组要完成的任务中,一、三、五这三个小组有一项任务是完全一致的;二、四、六这三个小组有一项任务是完全一致的;这六个小组还有两项共同的任务。由于每个小组只有5块七巧板,如果每个小组都抢着去做,结果是谁也不能完成任务。有的时候,不做比做更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几个地方,尽快地取得成果,然后大家来共享,比单干效率要高很多。
活动二:过电网
情境:在两个固定桩上,竖直挂着一幅绳网,就像蜘蛛网的一部分。老师告诉我们,这是“电网”,网上有大大小小10多个绳孔,要求学员们不能碰到绳子,依次穿过电网。如果谁碰到了,算失败,要再来一次,但刚尝试穿越的绳网就被封闭了。显然,因为网孔有限,如果有多人触网,则剩下的人就无法全部通过。
活动描述:怎样才能保证全组同学都穿过“电网”?我们小组的同学们进行热烈的讨论。依据前面七巧板活动的经验,我们首先确定了一位同学做组长,然后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请他做整体的安排。讨论决定,先让一个有力气的同学从一个大空中过去,到网的对面进行接应,然后大家依次被抬着从网孔中穿过。看上去简单的一个活动,真的做起来也是很不容易的,被抬着的人,身体不能乱动,要学会“任人摆布”,抬同学需要几个人一道、网前网后互相协调,稍不留意就会触网。活动中一位同学提出建议:先从小的网孔开始试验,即使触网了也没有关系,还有大的网孔在后面留着,这一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们用了35分钟,完成了全组的穿网,仅有一次触网,还剩下好几个比较大的网孔没有用上。
几点反思:其他小组的同学是先做这一项目,做之前缺乏经验,因此网孔全部被封闭了,还有几个人没有过来。我们得到的几点启示是:
第一,明确领导核心非常重要。只要是团队活动,就一定要有一个领导核心,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但当作出决定之后,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按照领导的指示去做。这样才可以保证项目有序规范地推进。但领导不能随意指定的,要根据项目的特点,有目的地加以选择。在过电网活动中,大家分别谈了自己对项目的认识,其中一位的观点获得了大家的认可,一致推举他担任本次活动的领导。
第二,善于汲取团队成员的智慧。如上说述,在项目实施的时候,小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先从小的网孔开始试验,即使触网了也没有关系,还有大的网孔在后面留着。”这样的建议很快被大家所认可和采纳。看上去很小的孔,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一个个同学被抬着送过去了,让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议,同时也为后面的同学留下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很多人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总是想着先用大孔,随着人员陆续过去,留下的人手越来越少,但要完成的任务越来越困难,最终导致任务无法完成。
第三,一个人常常看不到问题的全貌。很多人看到绳网上有几个大的孔,都坚信自己不用别人的帮忙就可以过去。但事实并非如此,你永远无法看到你的背后,当你自己努力保持自己的头部、前胸不要触网的时候,你的后背或者臀部可能早已经触网了。前面两个小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被关掉了几个很大的网孔,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确实需要自信,但更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第四,要相信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我们小组的同学,除了第一个同学是在同学的帮助下,自己跨过绳网钻过去的,其他的同学都是被同学平抬着过网的。不管男生还是女生,自己完全放松,被几个同学平躺着送过网,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自己对同学充分的信任。如果没有这种信任,在运送的过程中必然会乱动,带来的结果就是触网。让大家费更多的力气是小事,如果互相之间再有了抱怨则就成了大问题。
第五,永远不会有最佳的方案。项目顺利完成之后,我们在反思的时候发现,如果让身体比较胖、体重比较大的同学先过网,可能后面就会更容易一些。运送的人包括对面迎接的人开始的时候力气足,越到后来体力消耗越大,这时候被运送者越来越重了,接应起来非常吃力。由此可见,永远不会有最佳的方案,也不可能在项目开始之初就一定能找到最佳的方案,如果真的这样去做,说不定最佳的方案还没有找到,时间已经没有了。有了大的目标之后,先做起来,边做边调整和修改,是比较适合的。
当然,上述的电网只是一个虚拟的装置,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真的电网,涉及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大家还会这样去做吗?这时候的人性会如何表现呢?我没有亲身的体验,不敢妄加推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