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回味的拓展训练(二)
(2010-09-18 08:27:34)
标签:
拓展训练领导意识团队合作明确规则目标设定化繁为简杂谈 |
分类: 我的心情 |
“七巧板”和“过电网”两个项目都是小组自身完成的,接下来的两个项目则都涉及到小组之间的竞赛,也非常有趣味。
活动三:极速60秒
情境:在一个“沙坑”里,随意散乱着30张卡片,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1~30数字。比如说:绘有一件衣服的图片表示数字“1”,给出一幅石榴的照片表示数字“16”,给出“A→…Z”的字符表示数字“26”,给出北京奥运会的福娃图片表示数字“29”,等等。
学员需要做的事情是:任意选派6位代表,按照数字的顺序,每人进入“沙坑”中捡出5张卡片,要求在60秒的时间内完成。如果出现错拿的现象,游戏立即结束,组员可以在周围继续看够60秒的时间,然后退出。每个小组给6次时间,最短时间完成者为胜。
活动描述:要求讲下去之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老师给我们一点时间,让我们讨论该如何去做。在讨论中,组内同学对活动规则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的同学在帮着解释,但其他同学不能相信,还是要找到老师进行核实。
因为没有见到过“沙坑”中的卡片,大家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案。比如说选出来的6个代表,各自找自己包干的5个数字卡片,不要去管别人,比如说将“沙坑”区域分成六个扇形区域,没有捡卡片任务的队员每人负责一个区,帮着其他人判断,等等。
等一进入场地,大家立刻就傻眼了。很多卡片上面的图样出人意料,让大家无所适从。比如一副“招财进宝”的卡片,一个“南京日报”的卡片,分别代表什么?大家一下子懵了。60秒过去了,哪个卡片代表数字“1”,大家都没搞明白,灰溜溜的回来了。
一位组员反应很快,马上在黑板上写上1~30的数字,让大家将看到图片和数字进行对照。这样又进去了两次,还有好几幅图片没记下来。第四次进去之前,大家形成了共识,先将所有的图片都记住,列在黑板上,然后再对照数字,找它们对应的位置。终于,第五次,大家用了58秒的时间完成了任务,最后一次的目的是提高速度,但有些队员的动作还不熟练,用了47秒完成任务。
几点反思:要快速完成任务,首先需要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将30张卡片所代表的数字“翻译”出来;其次是找六个眼快手勤的队员,麻利地将卡片捡出来。值得反思之处有:
第一,对规则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够。规则不允许做的事情,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去碰,但规则没有规定的地方,应该解放思想去使用。要将卡片所代表的“数字”尽快翻译出来,前提是记住这些卡片。如何记住?老师规定不能进入“沙坑”去拿,但没有表示不可以在坑外用笔来记,用相机或者手机拍摄。我们这个小组都非常的“规矩”,没有一个人想到借用工具来帮助记忆,浪费了很多时间。每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资源往往就在自己的身边,是否具有利用资源的意识,决定了做事情的快捷程度。
第二,被近期的目标所迷惑,忘记了整体的目标。看到这些眼花缭乱的图片之后,大部分人都将目光关注到如何去寻找和确定第一组(1~5)的卡片上,忘记了后面还有25张图片需要去确定。结果导致进去了三次,竟然没有将30张图片记清楚。当我们面对一项需要经历几个阶段的努力去完成的任务时,是否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用了很多的时间在第一阶段上,导致后面几个阶段来不及做了,只好草草收场。
第三,分工合作的意识有差距。在项目开始之前,大家还谈到将“沙坑”分六个区域,每个人包干一个区域,记住其中的卡片。但到了现场,因为有60秒的限制,大家都忘记了各自的区域,忙着看自己感兴趣的卡片。每个人都认为分工合作非常重要,但并不一定讲这些话的人就具有分工合作的意识。
第四,如何用人也是一门学问。识别了卡片的数字信息之后,要将这些卡片按照顺序依次捡出来,所选择的六个人是有讲究的。身材不能太胖,也不能太高大,动作要敏捷,反应要快,这样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每一项工作,都有人合适去做,有人不适合去做,如何用人,也是一门学问。
活动四:驿站传书
情境:三个队排成三竖排,坐在一个教室里。给坐在最后的队员一个数字,要求队员通过某种方式传递到队伍的最前端,传得最快又正确的队伍获胜。共分四次传递,每一次的难度都有不同。要求队员之间不能讲话,不能转身,身体前后要对齐。
活动描述:第一次传递的时候,大家想到了两种方法:一是用纸条传递;二是用手机发短信传递。老师预定的时间是3分钟,各队很快就完成了。老师立即更新了规则,后面的传递不准使用纸张和手机。
不能借用外界的工具,只能从自身开发了。其他两组采用的办法是在后背上写数字,然后一个个向前面传递。我们组的队员们在讨论的时候感到这样做误差会很大(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开始想点击法,比如3,就在后背上点三下,但很快被大家否决了。我们根据手机数字的分布模式,用头部的不同部位代表不同的数字,在后背上书写运算符号。而且数字不是一下子就全传递出去的,一次只传一个数字或者运算符号,由队前的组员最后在复原。结果,在几轮比赛后,我队大获全胜。
几点反思:一个数字经过十多个人之后依然“拷贝不走样”,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里简述如下:
第一,充分研究规则。既要考虑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如何运作,也要分析规则没有限制的区域,看有没有更简便的解决之道。手机是我们首先想到的工具,有了它,只需要最后一个队员给最前面的一个队员发一条短信,传递即结束了,非常简便。
第二,用一次点击表达复杂的数字。比如0、6、9这些数字,如果用手指在前一位队员的后背上书写,一个个往前传,非常容易出现感知上的错误。我们想到的办法就是头部的一个位置代表一个特定的数字,点击一下即可。而且只需要最后一个队员和最前面的队员明白每个点击的含义,中间的队员只要找准位置即可,不需要明白你点的是什么。这样,大家的压力都减轻了,传递的速度和准确度大大提升。
第三,要求我们传递的可能包含运算符号、正负号、小数点、分数、数字等复杂的情境,如果一股脑的将这一串符号传递出去,必将导致理解上的混乱。我们采用分解的方法,每次只传递一个符号或者数字,分若干次完成传递的任务。因为信息单一,传递起来非常容易保持原样,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准确度。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还尝试开发了开方、幂次等更加复杂的数学运算的传递方式,也很准确,可惜没有用上。
处处留心皆学问。像这样重在培养我们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专项训练,包含的学问以及给我们的启发就更多了。将这些恰当地用到自己的教育管理之中,或许可以让自己的工作更加有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