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作业的思考

(2010-07-21 10:02:26)
标签:

作业定义

作业作用

作业系统

作业环节

作业编制

教育

分类: 课程教学

此文发表于《上海教学研究》杂志20107-8期合刊

 

去年的12月份,有感于当下学校中作业存在的问题,接连写了6篇博文,谈了自己对作业的相关思考。博文发布之后,引起了《上海教学研究》编辑的关注,约我将这6篇博文中的相关内容提炼一下,写一篇文章。

应这个要求,今年3月底,对已经完成的6篇博文进行了再审视,发现其中有些想法比较肤浅,所以在进行文章提炼的同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重写。昨天收到了《上海教学研究》杂志的7-8期合刊,作业问题作为一个专题,邀请多人参与讨论,我的这篇文章是专题的头篇。

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在思考作业的有关事情,现在回头再来看3个月前写的这篇文章,感到很多方面的思考依然是不够成熟的,如果今天再写,会有很多的不同。任何一件事情,你只要潜心去思考,就时常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有时可能你一下子还注意不到。但在思考探索过程中留下来的一些文章和痕迹,会揭示自己成长的过程。

下面是发表出来的这篇文章。放在这里,作为对作业思考的一个阶段记录。

 

一、作业的定义

作业:为完成生产、学习、军事训练等任务而布置的活动。

对学生来说,作业就是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般分口头和纸笔两种。口头的作业主要是背诵、朗读、解释、判断等,纸笔作业种类繁多,包括抄写、默写、习题、试卷等等。

二、作业的作用

1巩固知识。认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对某一事物的记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速衰减的。通常情况下,新接触的一组信息,一天之后能够保留下来的记忆不会超过原来的20%

学生每天都要接受很多学习方面的信息,有的是拓展学生视野的,有的则是今后学习的基础,需要记忆并加以理解。适量的作业,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并加深理解。

2加深对思想方法的认识。方法是过河的桥和船,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就无法到达河的彼岸。

思想方法有三个层面:一是哲学方法,是所有的学科都遵循的一些普遍法则,是人们从整体上认识和理解世界必须具有的;二是分属于某一领域的思想方法,比如在自然科学领域,认识事物以及现象内在特征的基本方法就是发现问题、提出课题、猜测推断、实验研究、得出结论;三是属于某一门学科特有的一些思想方法,比如物理学中的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等等。

方法是能力的外显。一个人能够用某种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就说明他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关注思想方法的作业,可以加深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老师教学要做两件事,一是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二是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一个人被认为“聪明”,通常是因为他能在纷杂的现象中,一眼看到那关键性的东西,这正是抽象思维能力的表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常因他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达到他要学的知识相应的抽象水平。

作业在培养学生抽象的层次性,建立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思维的有序推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巧妙的作业台阶设置,可以让学生拾级而上,从思维的低层级向高层级的方向迈进。

    4矫正教学。作业不仅是对学生“学”的效果的检测,同样也是对教师“教”的效果的检测,教师可以从学生作业中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善于反思和积累的老师总是亲自批改学生作业,对典型问题做好记录和分析,总能够从中筛选最有价值的东西,用于改善自己的教学。

    5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作业的一个副产品。每天定时的、一定量的作业,可以培养孩子养成遵守时间、按照时间节点做事情的良好习惯,这样的好习掼会让孩子受用一生。

    6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有些孩子对教师非常敬畏,不敢和教师多说话,作业本可以成为教师与部分学生及家长的“聊天室”。老师将自己对学生的评语写在孩子们的作业本上,它所产生的效果远比打一个叉或者打一个勾要好很多。学生会非常珍惜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会把它作为一种荣誉和享受,从而对每次作业都充满期待。这种交流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度,避免师生关系出现紧张的状况。

三、作业的系统

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是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作业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和其他几个环节具有紧密的内在的联系,要把作业放在教学环节的整体中来思考。作业应成为备课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业也是课堂教学中巩固和反馈的载体,对学生进行学科辅导时离不开针对性作业的介入,对学习实施的评价也要通过作业来完成。

作业本身也是一个系统。一个知识点学习之后,有相应的巩固作业;一个单元学完之后,有单元作业;一个学期学完之后,还有学期作业……这些作业分别处在不同的层面上,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之中,逐渐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缺乏系统性的思考,把很多综合性的作业和考试试题,前移到某一新授知识点教学之后的作业中,让学生去练习。这样做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将作业的系统给打乱了,学生还没来得及进行基础作业的训练,就要直面综合性很强的作业,学习起来吃力,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由于基础不牢,成效不明显。同时也很容易让学生丧失自信心,失去学习的乐趣。

四、作业的环节

和教学一样,作业本身也有若干基本环节,分别是:编制、布置、操练、批改、讲评。

    1编制15年之前,电脑在学校的普及程度还不是很高,教辅资料也不像现在这样疯狂。教师要给学生布最作业,经常采取刻写蜡纸,然后通过油印机印刷的办法,将相关作业印制出来,发给学生。刻蜡纸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为了能够减轻工作量,教师在选择要刻写的作业时,就会反复掂量,选择那些针对性很强的试题,既能通过少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减轻刻写的负担。现在的情况变了,教辅资料满天飞,网络上的试题可以随意下载,很多老师坐享其成,直接购买一到几本的配套练习,上完课之后让学生照着教辅书去做就行了。至于这些作业是什么类型的作业,是不是符台今日学习的要求,教师就不管了。教师整体缺乏对作业编制的研究。

    2布置。要给学生布置作业,首先要明确所上课是新课还是复习课,是阶段性的复习还是全面的复习。要按照教学内容的性质,配套相应的作业;要给学生布置作业,还要注意息维的层次性和逻辑关系,尽量让前面的作业成为后面作业的铺垫,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形成顿悟;要给学生布置作业,还是注意量上的控制,同一思维水平的反复操练,不会促进思维水平的提高,只要让学生做上一两道题体验一下就可以了。

    当下的作业布置,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形式过于单一,几乎全是书面作业;二是布置的作业并没有经过认真的筛选,有些作业学生根本无法完成;三是不关心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只关心是否做完了;四是学生作业千人一面,不关注个体差异。

    3操练。学生操练这个环节,最要紧的是作业量、作业难度和完成时间的协调。中考、高考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的试题数量就是在经过反复推敲和实证研究之后确定的。中学的老师每天给学生做作业的总时间,应该和中考、高考的时间相当,试题的难度也相当,这就需要各科之间应该协调,对作业的总量进行控制,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思考所要处理的问题,让做的过程促进思维。

  现在的状况是,各科教师都在抢学生的时间,作业布置太多,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完成,导致了打电话询问答案、上网搜集答案、抄袭他人作业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了做作业的过程不能静下心来进行思考,作业不能促进思维的形成和巩固;导致了随便书写的坏习惯。这些问题已经“冰冻三尺”,但仍没有引起老师们的深入思考,还没有引发老师们团队合作的意识。

4批改。批改的环节,关键在于发现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找到学生存在困难的症结,然后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案。我在教学一线的时候,有一个习惯,作业批改比较注重统计,特别是小测验之类的试卷。不光统计答错的比例,还要统计哪些学生在什么样的地方出现错误。统计数据为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做了很好的前期准备。

现在很多老师,每次布置作业就是整套整套的试卷,而且每次布置的题量很大。这造成教师自己也来不及批改。有些教师干脆不批,有些教师在作业本上打上一个大大的勾,就算批阅过了。这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对学生的情况缺乏了解,“跟着感觉走,错误总拉着你的手”;二是助长了学生不认真做作业的风气。学生看到教师如此不负责任,自己也就会随意搪塞。

5讲评。作业的讲评,是促进学生思维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要在批改的环节中揭示学生出现作业错误的深层次原因,找到思维上的障碍,然后通过讲评来理顺思路,克服障碍。

为什么有的作业做了几次,也讲评了几次,但学生依然出错?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第一次见到这一概念和规律的时候,没有讲明白,给学生造成了错误的理解,这种理解很难消除;第二个原因是每次讲评作业,教师都是就事论事,没有跟进同类型的作业,让学生经历“感知—体验—经验”的学习历程。

    五、作业的编制

    1少而精。美国教学问题专家哈里斯库柏的研究表明:作业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技能、发展学生的自导性和责任心等等方面有正面功效。可是,只注重量而不重视质的作业负面效果更明显,危害更大,它会压跨学生,并使他们感到厌烦,没时间去从事更为主动的追求,并导致学生为按时完成作业而作弊或抄袭。如果教师不加筛选地、随意地、盲目地加大学生的作业量,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在我们的教育中,最不讲科学的事情恐怕就是学生的作业了:一个教师—天该给学生布置多少作业,一个学生每天该花多长时间来完成作业,很多教师都没有认真地思考过。怎样做到少而精,使学生的作业能够“以一当十,举一反三”,既能保证学习效果,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是我们每个教师在作业编制时应加紧探索的。

2针对性。首先是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来布置作业。作业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拍,学生才能够上手,才有可能拾级而上。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凡事总有一个限度,同类型的作业做得多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也渐渐消失了。作业要尝试“变脸”,成为孩子们求知的乐园,让孩子沉浸在其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快感。

    3难度结构比例合适。在命制测验试题的时候,老师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难易试题所占的比例。比如说72l,就是说基础题占70%,中档题占20%,难题占10%。还有8l1等几种不同的比例。这其实就是试卷的结构。

试卷有结构,每天的作业也应该有结构。布置的相关作业中,难易试题的比例要得当,可以比考试的要求稍微难一点,但不能过分。如果平时的作业难度过高,学生做起来非常吃力,会严重挫伤孩子们学习的自信心。

结构性通常还和层次性相关联。层次性主要体现在作业的学习(思维)水平上,“理解”级的作业就比“知道”级的作业层次高。

    4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新课程观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它特殊性的一面,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特殊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间的差异客观存在。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作业就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因班而异,因人而异。不拿同样的作业去对待所有的学生。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往往只布置枯燥的、理论性的书面作业,忽略了实践性、体验性和操作性的作业。事实上,学生最不愿意进行机械的抄写,最不愿意背诵、记忆纯粹的概念。学以致用,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常言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好、能力高。学生学到的文本知识,只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亲身参加实践活动,动口、动手、动脑,才能灵活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变为技能,形成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