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业的思考
(2010-07-21 10:02:26)
标签:
作业定义作业作用作业系统作业环节作业编制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此文发表于《上海教学研究》杂志2010年7-8期合刊
去年的12月份,有感于当下学校中作业存在的问题,接连写了6篇博文,谈了自己对作业的相关思考。博文发布之后,引起了《上海教学研究》编辑的关注,约我将这6篇博文中的相关内容提炼一下,写一篇文章。
应这个要求,今年3月底,对已经完成的6篇博文进行了再审视,发现其中有些想法比较肤浅,所以在进行文章提炼的同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重写。昨天收到了《上海教学研究》杂志的7-8期合刊,作业问题作为一个专题,邀请多人参与讨论,我的这篇文章是专题的头篇。
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在思考作业的有关事情,现在回头再来看3个月前写的这篇文章,感到很多方面的思考依然是不够成熟的,如果今天再写,会有很多的不同。任何一件事情,你只要潜心去思考,就时常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有时可能你一下子还注意不到。但在思考探索过程中留下来的一些文章和痕迹,会揭示自己成长的过程。
下面是发表出来的这篇文章。放在这里,作为对作业思考的一个阶段记录。
一、作业的定义
作业:为完成生产、学习、军事训练等任务而布置的活动。
对学生来说,作业就是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般分口头和纸笔两种。口头的作业主要是背诵、朗读、解释、判断等,纸笔作业种类繁多,包括抄写、默写、习题、试卷等等。
二、作业的作用
1.巩固知识。认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对某一事物的记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速衰减的。通常情况下,新接触的一组信息,一天之后能够保留下来的记忆不会超过原来的20%。
学生每天都要接受很多学习方面的信息,有的是拓展学生视野的,有的则是今后学习的基础,需要记忆并加以理解。适量的作业,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并加深理解。
2.加深对思想方法的认识。方法是过河的桥和船,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就无法到达河的彼岸。
思想方法有三个层面:一是哲学方法,是所有的学科都遵循的一些普遍法则,是人们从整体上认识和理解世界必须具有的;二是分属于某一领域的思想方法,比如在自然科学领域,认识事物以及现象内在特征的基本方法就是发现问题、提出课题、猜测推断、实验研究、得出结论;三是属于某一门学科特有的一些思想方法,比如物理学中的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等等。
方法是能力的外显。一个人能够用某种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就说明他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关注思想方法的作业,可以加深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老师教学要做两件事,一是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二是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一个人被认为“聪明”,通常是因为他能在纷杂的现象中,一眼看到那关键性的东西,这正是抽象思维能力的表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常因他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达到他要学的知识相应的抽象水平。
作业在培养学生抽象的层次性,建立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思维的有序推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巧妙的作业台阶设置,可以让学生拾级而上,从思维的低层级向高层级的方向迈进。
三、作业的系统
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是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作业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和其他几个环节具有紧密的内在的联系,要把作业放在教学环节的整体中来思考。作业应成为备课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业也是课堂教学中巩固和反馈的载体,对学生进行学科辅导时离不开针对性作业的介入,对学习实施的评价也要通过作业来完成。
作业本身也是一个系统。一个知识点学习之后,有相应的巩固作业;一个单元学完之后,有单元作业;一个学期学完之后,还有学期作业……这些作业分别处在不同的层面上,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之中,逐渐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缺乏系统性的思考,把很多综合性的作业和考试试题,前移到某一新授知识点教学之后的作业中,让学生去练习。这样做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将作业的系统给打乱了,学生还没来得及进行基础作业的训练,就要直面综合性很强的作业,学习起来吃力,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由于基础不牢,成效不明显。同时也很容易让学生丧失自信心,失去学习的乐趣。
四、作业的环节
和教学一样,作业本身也有若干基本环节,分别是:编制、布置、操练、批改、讲评。
4.批改。批改的环节,关键在于发现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找到学生存在困难的症结,然后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案。我在教学一线的时候,有一个习惯,作业批改比较注重统计,特别是小测验之类的试卷。不光统计答错的比例,还要统计哪些学生在什么样的地方出现错误。统计数据为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做了很好的前期准备。
现在很多老师,每次布置作业就是整套整套的试卷,而且每次布置的题量很大。这造成教师自己也来不及批改。有些教师干脆不批,有些教师在作业本上打上一个大大的勾,就算批阅过了。这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对学生的情况缺乏了解,“跟着感觉走,错误总拉着你的手”;二是助长了学生不认真做作业的风气。学生看到教师如此不负责任,自己也就会随意搪塞。
5.讲评。作业的讲评,是促进学生思维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要在批改的环节中揭示学生出现作业错误的深层次原因,找到思维上的障碍,然后通过讲评来理顺思路,克服障碍。
为什么有的作业做了几次,也讲评了几次,但学生依然出错?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第一次见到这一概念和规律的时候,没有讲明白,给学生造成了错误的理解,这种理解很难消除;第二个原因是每次讲评作业,教师都是就事论事,没有跟进同类型的作业,让学生经历“感知—体验—经验”的学习历程。
2.针对性。首先是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来布置作业。作业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拍,学生才能够上手,才有可能拾级而上。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凡事总有一个限度,同类型的作业做得多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也渐渐消失了。作业要尝试“变脸”,成为孩子们求知的乐园,让孩子沉浸在其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快感。
试卷有结构,每天的作业也应该有结构。布置的相关作业中,难易试题的比例要得当,可以比考试的要求稍微难一点,但不能过分。如果平时的作业难度过高,学生做起来非常吃力,会严重挫伤孩子们学习的自信心。
结构性通常还和层次性相关联。层次性主要体现在作业的学习(思维)水平上,“理解”级的作业就比“知道”级的作业层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