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内涵发展的十项措施
(2010-07-22 10:31:42)
标签:
初中建设内涵发展教学改进提高效益十大项目教育 |
分类: 会议纪要 |
——2010年虹口区暑期初中校长工作研讨会侧记(五)
在分析总结2009学年度工作的基础上,我向参加会议的各初中校长书记介绍了2010学年度教育局加强初中建设、推进初中内涵发展、提高初中课堂教学质量的十项举措。这十项举措均以项目的方式来进行实施,以一学年为单位,明年的暑期进行项目总结。其中的部分项目在2009学年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实施,下学年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予以深化。
项目之一:学生差异的研究与分析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取决于特定的评价标准。
本项目研究着重要做的几件事情:
第一,通过教育测量和心理测量,对2010学年度新进入初中起始年级的学生进行差异研究,了解差异存在的内在机制。
第二,对差异进行类型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育建议,探索以差异为起点实施教学改进的途径和方法。
第三,设计评价方案,对师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判,看相关的教学改进措施是否让学生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项目之二: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研究
学生的学习,是很个性化的事情,但也有不少共性化的规律。依据这些规律来组织班级学习,可以在现有的状况下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本项目着重研究以下几件事情:
第一,学生短时记忆的规律。学生短时记忆的信息通道容量为“5±2”,如果信息量在短时间内太多,学生只会选择去记他自己感兴趣的那一部分信息。怎样根据这一规律有意识地设计教学?
第二,学生长时记忆的规律。长时记忆有两个规律值得我们借鉴:一是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它提示我们某个知识点的学习频度应该有规律地呈现;二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新知识学习规律,一个新知识点要能够在学生的脑海中扎下根,一定要经历“感知-体验-经验”的阶段。教学是一个慢的艺术,就是因为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来保证的。怎样在课堂上灵活运用这两个规律,提升教学效率?
第三,学生成长的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他具有不同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相关的知识在某个年级应如何呈现才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项目之三:校际集体备课和范式教案研究
该项目已经实施了一年多,有失败的教训,更有成功的经验。
本项目着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备课要关注的几个方面——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及其逻辑关系、教学方法设计中,每一个方面需要把握的重点是什么。
第二,范式备课的基本流程。顾泠沅教授提出的“三个阶段两次反思”的流程,能否依据我区初中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之后加以借鉴?不同的学科,在范式备课的流程上是否应有学科的特色?
第三,范式备课与青年教师培养的模式,能否探索出一些经验来?
项目之四:听课指导项目
这是我区初中最近一年半做得比较成熟的项目。项目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不去评价一个人,评价一所学校质量,而是发现问题,帮助教师改进提高,有一系列后继的帮助、改进、提高措施。
本项目着重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
第一,多样化的、套餐式的听课指导服务。在每个教师被听6节课的基础上,项目组已经对不同学科的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新的学年准备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变指令式的听课指导为“套餐式”的服务,项目组提供“套餐”,由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师情况提出需求,然后专家跟进。听课指导的时间可以不限6节课,短者2节课,长者可达几个月。
第二,专家们的学科报告。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专家们对我区初中的学科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他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报告,为学校教师改进教学提供“药方”。
第三,学校的教研组建设。教研组作为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基层组织,在学校教学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研组如何建设?项目专家组可以提供需要的服务。
第四,专家的示范教学。专家的身先示范,能够给一线教师提供教学观摩的机会,根据教师的需要开设的示范课,作用会更明显。
项目之五:分层递进教学法的深化推进
分层递进教学法是我区基层学校总结提炼出来的,已经有20年的历史。通过对分层递进成果的推广,学习分层递进做法,使教学切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
本项目的年度目标是:
第一,对“分层递进”20周年的成果进行提炼,在此基础上,举办全国层面的“分层递进教学法20周年”纪念大会,探索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
第二,开设“分层递进教学法”培训班,率先对预备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教师进行培训。将培训工作和区域推广工作同步推进,边培训边实践,让更多的教师理解分层递进,会将学生的差异作为教育资源,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
第三,成立“分层递进研究所”,深化对这一教学法的研究。并将相关的成果向全国进行推广和辐射,让更多的学校和学生从中受益。
项目之六:以试卷讲评为载体的教学模式研究
上学期在各学校倡导的试卷讲评课,才刚刚开始,就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项目的要做的几件事情是:
第一,让更多的教师真心参与到这一项目的实践中来,切实改变传统的、面面俱到的试卷讲评的方式,提升试卷讲评课的质量。
第二,根据学科的特点,提炼每一门学科试卷讲评课的教学模式,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要有具体操作的流程和要求,要便于理解,容易上手。
第三,在试卷讲评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授课、实验课……等不同课型的有效教学,并建立相关的教学模式,形成教学常规。
项目之七:作业有效性的研究
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五环节中,作业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作业是否有效,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作业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关键。
本项目要着重研究的事项有:
第一,作业编制和实施的指南研究。作业的编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作业的实施要实现哪些功能,需要有一个指南。现在教师作业布置非常随意,就是因为我们缺少规范性的要求。
第二,学科作业编制和实施的框架。对某一个具体的学科来说,在指南的基础上,该如何编制和实施学科作业?要有一个框架式的要求。
第三,学科作业的案例。包括不同类型的作业、不同层次的作业,能够给出相关的解释,让他人通过这些解释理解作业的价值和意义。
项目之八:学业质量监测的研究
通过学业质量监测的研究,探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初中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形成一些制度层面的举措,来提升教育内涵。
本项目要推进的工作有:
第一,预备年级新生教育质量的监测。在新生入学之后,进行一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通过学科学习状况,学生问卷调查等途径,分析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现状,为学校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制度提供参考。
第二,进行文献研究和实践探索,收集我国以及世界各类组织不同类型教育质量监测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丰富和完善我区初中的教育质量监测办法,提高我区教育质量检测的科学性和可解释性。
第三,加强和市、教育部相关质量监测部门的沟通和联系,邀请相关机构对我区的教育质量进行监测,通过他们提供的数据,改进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项目之九:校长课程领导力研究
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项目主要研究的内容有:
第一,校长课程规划的能力。课程怎样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课程怎样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课程如何设置才能符合国家课程方案的要求?
第二,校长课程建设的能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如何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目标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使用;学校特色如何通过课程建设得到有效的体现?
第三,校长课程实施的能力。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和研究;教学基本环节的要求以及精雕细琢;教师个体以及备课组、教研组力量如何发挥?
第四,校长课程评价的能力。某一课程的实施情况如何进行评价;某门课程的实施情况如何进行评价;某类课程的实施情况如何进行评价?
项目之十:教学改进的保障措施
《教学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题,要能在初中得到全面的推进,需要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跟进。
本项目要做的主要工作有:
第一,从课题的推进和初中内涵发展的要求看,哪些保障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加以落实?
第二,启动教研组长全员培训、课题研究人员工作坊、教师学科专业培训、教导主任培训……等各种专题培训,为教师参与上述各项目提供服务和支持。
第三,举办相关的教学基本功大练兵、教学比武活动,不断提炼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发现新人,促进虹口初中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