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作文的另一种思考

(2010-07-01 10:42:20)
标签:

高考作文

抓大放小

生态平衡

人工选择

另类驯化

教育

分类: 教育漫谈

2010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如下: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关于这道作文题目,各方的评论很多。大多数人认为,作文的题目不算新,但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来写。如从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耐得住寂寞、不要重数量不重质量、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浮躁、学会等待、要有更宽广的胸襟、为子孙后着想,等等。

一些专家还建议,在写的时候,可以从几个角度入手:一是针对那种目光短浅,且缺少长远考虑,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甚至后人的现象来写;二是从时间的角度去考虑,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小鱼变成大鱼也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很多人往往违背规律,揠苗助长,省略过程,可以联系到渤海湾休渔季、环保、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等;三是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入手,即“取”和“舍”的关系,若要得到更多机会,就不要太计较眼前的小利;等等。

 

最近,一位笔名为“瘦驼”的作者在《新京报》上发文,就这一作文题目所引发出来的“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他的一些观点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发。

观点一:各处都有类似规则

用抓大放小的方法保证鱼类种群的繁衍,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政策。比如美国科罗拉多州的Big Thompson河的管理部门规定,如果在河中钓鳟鱼,每人每天限钓两条,每条的长度不得小于40厘米。中国虽然对户外钓鱼虽没有什么政策法规,但对商业捕捞同样要求多多,不但有休渔期和禁渔区,连使用网具的网目尺寸和规格也有详细的要求。

制定这些规矩的目的,两千年前的孟老夫子都清楚,“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如果把所有的鱼都吃光了,还吃啥呢?只不过孟老夫子没有料到,如今的人类有如此大的胃口,以至于我们这个四分之三表面覆盖着水的地球都快变成“洿池”了。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5年发布的报告,当年全世界捕捞到的食用鱼总量近1亿吨,75%的水产资源受到完全、甚至过度利用。越来越多更加严格的“钓鱼法则”不断问世,它们的基本原则就是抓大放小。

观点二:另类的“驯化”过程

抓大放小是一种“人工选择”。最著名的“人工选择”是动物的驯化。我们的先人一代又一代地选择那些符合自己需求的动物留下,让它们繁衍后代。如今,我们的家禽家畜已经跟它们的野生亲戚大不一样了。渔猎活动中的“抓大放小”恰好把驯化工作反了过来。

1884年,海鳟被从欧亚大陆老家引进到北美。不久,这个“入侵物种”就在新大陆繁荣昌盛起来。然而,北美的钓客们却发现,海鳟比当地的土产鳟鱼更难钓。为什么会这样?海鳟在欧洲已经被人们钓了千百年,在老家已经被一代又一代的钓客们训练得更滑头了——换个更生物学的表述就是,一代又一代的钓客用钓钩和钓饵选择了那些容易上钩的海鳟鱼,剩下的狡猾的家伙获得了更多的繁殖机会,于是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工选择下,海鳟变得比没有经受人工选择的当地鳟鱼更不容易上钩了。

与之类似的是非洲象。赞比亚卢安瓜(Luangwa)国家公园的科学家在1995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到,公园中不长象牙的大象,比例从1969年的10.5%上升到了1989年的38.2%。对象牙感兴趣的偷猎者使得不长象牙的大象获得了更多的繁殖机会。

观点三:鱼类真的变小了

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文图雷利通过对25种鱼的分析发现,通常的抓大放小的“钓鱼法则”使得这些鱼的个头普遍变小了。这是因为首先,个头大的性状被“选择”走了,而且由于捕鱼的压力,这些鱼的死亡率都提高了。这使得这些鱼的成熟提前——与其冒着被捕猎的危险多长几年再生,不如提前生下后代再说——虽然质量差些,但聊胜于无。鱼变小的后果不只是我们没有大鱼可吃这么简单,它改变了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由于个头小的鱼没有能力迁徙太远,传统渔场的鱼汛也会消失。

据此,也有科学家们提示可以适当“抓小放大”。

如何协调利益至上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促进大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我们具有多角度的思维,更宽广的视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