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博纪行之二:中国馆外七大看点

标签:
世博会中国馆七大看点2010上海旅游 |
分类: 旅途随记 |
在世博会的历史上,很多东道主的展馆都在建筑史上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如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最“惊世骇俗”的作品水晶宫;1889年巴黎世博会打破人类的思维极限的埃菲尔铁塔;还有189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的超大摩天轮;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的原子模型塔;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的太空针;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上的阿拉米罗大桥,等等。我相信,2010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也会成为这一建筑群体中的一员的。
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主题的中国馆,外形酷似一顶古帽,侧面又如繁体字“華”,整体又像一尊宝鼎,其上凝结了诸多中国古典元素,凸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斗拱造型源于唐代,盛于宋代,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精灵”,中国馆成功地让斗拱建筑回归故里,还使用了许多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手法和低碳节能的建筑材料,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要进入中国馆,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提前到达世博园的入口处排队,领取当日的预约券。由于流量的限制,很多人不能进入馆内参观。不过即使在馆外,也有很多东西值得一看。
看点一:三斩斧
从地面到中国馆9米高的乘梯平台,有76级大台阶。这些台阶全部采用花岗岩“华夏灰”制作而成,石材开采自山东,单块最重的有800公斤,最轻的也有260公斤。为了使石材的表面呈现细密美观的凹槽,保证大台阶的舒适实用,濒临失传的民间绝艺——“三斩斧”被重新挖掘了出来。
“三斩斧”是一种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带的极其古老的纯手工石材表面处理方式。因其人工剁斧的时候,需要初斩、细斩、终斩三个工序,才能出现最终的纹理效果,故取名“三斩斧”。中国馆的台阶的石材表面,全部采用纯手工“剁斧”的方法,一刀一刀剁出来。一块1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要达到上万刀之多,而整个中国馆的大台阶加起来更是超过5400多万刀。
看点二:力学原理
“斗拱”造型的中国馆架空而起,居中矗立,上大下小,看似不如金字塔式建筑稳固。殊不知,这一状如大鼎的形状深藏着抗震的秘密:由于其整体对称,四根脚柱坚实有力,靠自身结构就足以抗震。在不增加建筑成本的前提下,中国馆设防的抗震烈度比上海市标准还高了一度。
看点三:“中国印”
中国馆华美大气,坐北朝南,东西对称,层层出挑的每一面屋檐下,都有31个椽子。每一个椽子的立面,都被设计成一枚中国“印章”。每枚“印章”如一间房屋大小,约2.7米×2.7米,上书一个篆文。其实,这是仿印章而制作的四个表示方位的字,东面就是“东”字,西面是“西”字,南面即书“南”,北面就是“北”字。
看点四:中国红
中国馆外部的中国红,应该选用那种红色,专家团队破费周折。他们仔细研究“故宫红”后发现,故宫里的红色并不统一,而是因地渐变的。专家团队受此启发,在确定中国馆的“红衣裳”时,斗拱结构自上而下依次采用了四种红:最顶端横梁红得最深,中间部分浅些、再浅些,最下面的横梁红色最亮。这些红色用在灯芯绒状垂直纹理的金属板上,保证了无论白天、晚上、晴空、还是雨天,从近、中、远三个不同距离观看中国馆时,都能有稳定、整体、统一的色彩效果。
看点五:新九州清晏
中国馆下各省市馆的馆顶平台,是一个27000平方米的开放空间,依据圆明园四十景之终景“九州清晏”,在这个空间里构建了一个休闲和疏散的场所,取名“新九州清晏”。
在圆明园的“九洲清晏”景区中,把九洲抽象成被水环绕的九个小岛,写意地描摹了中国的山川与土地,而“新九洲清晏”以地区馆屋顶平台开阔的中心广场寓意内湖水面,以九处园林景观寓意九个岛屿,其“新”体现在“新九洲”的命名和意义上。中国国家馆位居“新九洲”之首,取有“和谐”、“本”、“宗”之意的“雍”命名;然后依地势与气候把中国的典型景观抽象城“田”、“泽”、“渔”、“脊”、“林”、“甸”、“壑”、“漠”八类,并为其加上“土”字旁造出新的汉字,依次给其余八个洲命名。
八个洲分别种植相应类型的植物,对各地地貌经过进行具体演绎,如“泽”中种植水杉等湿地植物,“漠”中种植胡杨、柽柳等沙漠植物。曲径蜿蜒于“九洲”之间,衔接了各种地貌景观,行走其中,祖国山河的瑰丽画卷便依次展现在游人眼前。
同时,清雅的屋顶园林也是调控温度的“天然空调”,能产生8℃~10℃的降温效果。
看点六:遮阳屋
中国馆自身就是一个自遮阳体形,5月~10月除早晚外,其余时段阳光均无法直射室内,而在较冷季节则相反,阳光能较好地投射室内,更好地满足节能要求。
除此之外,整座展馆的结构,充分考虑到让自然风顺畅进馆的问题;展馆所有的窗户,使用的都是低耗能双层玻璃。科学制冷技术的运用,建筑节能系统的配合,使展馆能耗比传统的制冷模式降低25%以上;顶及外墙上,均装有太阳能电池,为展馆运转提供强大的能源供给地方馆屋面水循环系统、水喷雾系统设备以及部分展厅照明用电;地方馆屋面的流动水膜、绿化屋面及喷雾系统可以大大降低室内及架空层空间的温度;还有雨水收集系统,充分利用自然降水。
看点七:《生生不息》雕塑
中国馆前面的一个名为《生生不息》的雕塑,既富有创意又抽象,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副院长兼雕塑系主任杨剑平的作品。该作品彰显“生生不息”的生命历程、尊崇“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强调“万物齐一”的文化态度,追求“共生、和谐、欢乐”的人生理想。
作品的元素取自中华民族的创世神话和《周易》《庄子》和《山海经》等展现中国哲学智慧与思想内涵的历史文化资源,构筑出兼具东方人文精神境界和象征“过去·现在·未来”的当代雕塑叙事……。作品底部以“水”为基代表生命起源,并与人类古老的创世传说紧密相连;作品中部以“地”为本,对接了现实,表现人类社会的日新月异和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人类百折不挠、伟大卓著的历史进程;作品上部用“天”的意向,伸向广阔无限的未来,并以欢乐旋律与未来共鸣。由此《生生不息》也寓意了众生的希望乐园。
中国馆
暮色中的中国馆
“中国印”
圆明园“九州清晏”
“新九州清晏”一瞥
《生生不息》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