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博纪行之一:世博轴与音乐喷泉

标签:
2010世博会世博轴音乐喷泉旅游 |
分类: 旅途随记 |
上海话把“哪里热闹人多就往哪里钻”说成“扎闹猛”。5月29日这天,我就做了一次“扎闹猛”的事情,挑选了世博会开幕以来入园人数最多(50.5万人)的一天来到世博园,开始了自己第一次的世博观光行。
从早上8:00到达园区门口到晚上8:00离开世博园,一整天的时间行走了13公里的路程,也只观看了我国的各省市馆、中国馆、尼泊尔馆以及印度馆等几个非常临近的展馆。看来要将园内主要的场馆看完,需要至少十次左右的时间才行。
人太多,几乎每一个场馆,都需要排队等候,这对参观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但如果进入园区,每个地方都是走马观花似的看一眼,在世博护照上敲一个章作为纪念,那又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世博园值得人们欣赏和品味的东西其实很多,只要留心,处处都会有收获和感悟。
一、世博轴的几个看点
世博轴是上海世博会的主入口和主轴线,全长约1000米,宽约110米,是世博园区内最大的单体项目。是世博会一轴四馆五大永久建筑之一,是一个集商业、餐饮、娱乐、会展等服务于一体的大型商业、交通综合体。
世博轴(图片来自网络)
看点之一:雕塑艺术长廊
雕塑艺术长廊主要围绕“科技创新”与“创造力”的主题定位,着重反映“科技促使城市进步,科技引导人城和谐”。位于入口处题为《和和,谐谐》的两只熊猫拉开了世博轴雕塑的大幕,《DNA的图腾》金黄的链DNA构成牌楼状的陈列,似乎要找开人类历史的大门,题为《震动》的马拉车,用雕塑的错位纹路真实地刻画一种震慑力。此外,用大理石铺成的《园林乌托邦》独特的地理位置尽显了设计师的无限创意。
雕塑作品
看点之二:阳光谷
世博轴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6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倒锥形钢结构,它们有一个温暖的名字——“阳光谷”。6个“阳光谷”大小不等,造型也不尽相同,恰似一朵朵晶莹剔透的玻璃喇叭花破土绽放,迎风摇曳。
为什么叫“阳光谷”?这是因为它除了要给人视觉美感之外,还蕴藏着重要的科技理念——营造舒适的“绿色地下空间”。它不但要把阳光从40多米的空中“采集”到地下,也要把新鲜的空气运送到地下,既改善了地下空间的压抑感,还实现了节能。此外,雨水也能顺着这些广口花瓶状的玻璃幕墙,流入地下二层的积水沟,再汇向7000立方米的蓄水池,经过处理后实现水的再利用。这些水将满足“阳光谷”两侧下沉式花园的灌溉,并可用作厕所冲洗。
6个“阳光谷”上,共安装了近8万个LEG灯。夜幕降临时,身穿LED“外衣”的“阳光谷”还通过色彩的变化和跃动,展现欢快跳跃的海宝、人们的笑脸、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会徽、海宝、“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等灯光视频和世博主题,给人惊艳的视觉感受。
阳光谷
看点之三:索膜结构
在世博轴顶部,由13根大型桅杆、数十根斜拉索和69块巨大的白色幕布拼装组成了迄今世界规模最大的连续张拉索膜结构,宛若一片片洁白的云彩,又似为参观者撑起的一把把“保护伞”,与轻盈挺拔的“阳光谷”相得益彰。
世博轴索膜总面积达6.8万平方米,结构采用了近年来国际上十分流行的“自由形状”构形技术,依赖结构力学特性,足以应对上海地区的台风气候。在建筑材料上,选用了一种名为PTFE(聚四氟乙烯)的涂层玻璃纤维,不仅具有不易燃性、防紫外线、抗风化等特点,还具有自洁性和高反射性,完全可以满足功能上的需要。
索膜结构
看点之四:空调系统
世博轴的空调系统与目前广泛使用的中央空调不同,利用黄浦江的江水资源和地源提供全部空调能源,其中江水源占70%、地源占30%。也就是说,用江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取代了传统的带有冷却塔的冷水机组和锅炉,用江水取代了空气进行换热。夏天,我们把热气传导至黄浦江水里;冬天,则从江水里吸收热量,这种空调系统有助于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
世博轴是世博园区内唯一一个全部使用地源热泵技术的空调冷热源系统集成项目。经初步测算,世博轴自来水替代率达到50%以上,运行费用比常规空调系统降低20%以上,空调冷却水节约率100%,春秋季自然通风节能率50%以上。
虽然空调系统整体我们很难看得到,但当我们对此有所了解的时候,行走其间,就会联想到我们的科技发明和生态环境。说不定过些年之后,类似这样的环保空调系统就会进入我们的家庭生活之中。
二、梦幻的音乐喷泉
每天晚上,在庆典广场的江边,都有几场音乐喷泉的表演,每次15分钟。在《今夜无人入睡》、《茉莉花》、《梁祝》等名曲的伴奏下,不断变换着的水柱或徐徐升空,或冲天而起;或斜向而出,或盘旋交错;瞬息万变,婀娜多姿。如珠帘似薄雾般的水幕,在彩色灯光的映衬下,分外妖娆。
站在微风习习的黄浦江畔,观看那应接不暇的流动画卷,聆听那犹如天籁的动人乐曲,每个人都会心潮澎湃,感慨不已。
音乐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