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失败的缘由·读《没有失败的学校》

标签:
教育失败追根溯源五大原因三个成功要素班会教育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威廉·格拉瑟《没有失败的学校》一书有感
没有一个儿童是命中注定的失败者,把失败的标签贴在儿童身上的是学校,而且也只有学校。
一、导致失败的缘由
在今天,失败的学生太多了。很多人在著书立说的时候,总是从社会的、环境的、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失败的缘由,但很少明确学校、教育本身对学生的失败所发挥的作用。威廉·格拉瑟在《没有失败的学校》一书中指出,学校是导致学生失败的主要原因,以下五个方面是造成学生在学校中失败的罪魁祸首。
第一,评分制。每学习一门功课,老师就会在学的过程中以及课程结束的时候,不断地给学生一些分数,以便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然而,分数的缺点是非常明显的,它为很多学生搭起了在学校中失败的舞台。
用分数来评价学生,起先被设想为学生进步的一个客观量度。一个孩子的阅读成绩为100分,老师和家长就会确认这个孩子是一个优秀的阅读者;另一个孩子的阅读成绩为20分,老师和家长就会确认这个孩子在阅读上存在很大的问题。老师希望通过分数能够让获得高分的学生努力保持高分,而让获得低分的学生有一个参照的目标,尽力往上赶。如果分数真的发挥了这样的作用,那就无可厚非了。
问题是,分数承载了很多它本不应该承载的任务。其一,分数成了衡量教育好坏的唯一标志,成了区分学校里的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唯一标志;其二,分数成了道德的等价物,好分数与好的行为相关联,坏分数与不良行为相关联,在学校中,这种关联的程度还很高。分数已经成为学习的替代物、知识的替代物,一个人的成绩单往往比他受到的教育更重要;其三,分数成了教育的货币,最高的分数可以赢得各种荣誉,可以换取名牌学校的入场券,至于这些分数反映了孩子哪些方面的特点,人们就很少顾及了。当分数成为教育的货币时,那些“贪财”的人就会作弊,以便给自己赢的更多的利益;其四,分数为不及格、挫折和缺乏动力搭建了舞台。在大家的心目中,60分(百分制)是及格的分数,成绩在60分到100分之间的孩子,是被认可的,60分以下的孩子都是失败者。人有多元智能,试卷考查的可能只是学生的某种智能,但少有人会这样想,不及格就代表着不努力、不尽心,或者就是智力有问题。很快,这个学生就会被贴上标签。问题是,只要我们在人生的某个时刻给孩子贴上失败者的标签,这种失败的分数就会使他们今后一生中出于失败的境地,就将使痛苦、挫折和过失永久存在下去;其五,分数往往会降低学术标准。学生们在分数至上的环境中很快就会明白,哪些东西是要学的,哪些东西是不需要学习的。当教师讲授的内容偏离直接的主题时,学生就会问老师这一内容是否要考,如果不考试,他们大多不会认真去听。学习就是为了分数,至于思维的发展等,都放到一边去了。
第二,客观测验。这是一种以检查学生是否牢记事实、能否正确复现这些事实为主要目的的测试,注重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而不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各门学科大量出现的选择题、填空题,考查的就是这种能力。
客观测验在性质上只检测已知的东西,对于那些鼓励学生研究、思考性阅读、学习聆听等方面的学习内容无能为力,唯独有利于熟记事实。学生可能记住了特定科目的不少专门术语,但对这些术语背后的思想不一定了解。
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从事中文教育,被问及是否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一书时,他说自己不研究外国文学,而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太厚,一直无暇阅读。再问高行健的书也宛如砖头般厚,不是知是否读过?他笑笑,果真也是无暇阅读。然后继续问,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什么主义”的作家,高行健呢?这位教师很得意地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写实主义,高行健自称没有主义,也可归为现代主义。如果从文学常识的考查来看,这个老师回答的非常正确,得100分。
问题是,如果都这样学习,只去背一些“什么主义”,而没有真正的阅读,文学不就仅仅徒有标志了吗?会有多少深刻性而言?教师尚且如此,又怎能让学生体验其中的美感,感悟其中的思想性呢?
第三,常态曲线。这是进行教育统计时最常使用的曲线。人们迷恋常态曲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坚信很多人类活动大致符合常态分布。从教育测量的角度看,可以用它来证实评分制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如果是一位优秀的教师讲授一门课程,学生学的很好,在一次测试中成绩也很不错,但用常态曲线来评价学生的话,必然会有一批学生所得的评价不高。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的话,就会打击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要么在今后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学习这门课程,要么干脆放弃。
第四,闭卷考试。闭卷考试有一个基本的假设:记住的知识比查询到知识要好。只要学生在闭卷试题中忘记了一个公式,这道试题就别想得分。
但现实的生活中没有这样的工作。如果建设桥梁、高楼和飞机的工程师如果都是凭借着自己的记忆来进行设计,不去利用各种手册和资料的话,你敢登上他们设计的桥梁,生活在他们建设的高楼、搭乘他们制造的飞机吗?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人们总是想:“查一下资料吧,不要仰仗自己的记忆。”但在学校里,我们做的恰好是另一套。学校是在为一个并不存在的世界做准备。
第五,繁重的家庭作业。过量的、冗长乏味的、与课堂学习不相干的家庭作业,将孩子搞得筋疲力尽。有关这方面的情况,我在前几天的博文《家庭作业利弊谈》中已经作了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二、怎样避免失败?
怎样避免失败?除了对上述五个方面进行改进之外,关键是要让教育的三大要素——参与、相关性和思维——在学校教育中变为现实,成为师生自觉自愿的行为。
第一:参与
缺乏参与,是学校中行为失常和教育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反过来说,教育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创造一个温暖的、人人参与的环境。
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制度和规范,这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确定下来。由于相关的制度是师生一起参与讨论得出来的,因此执行起来就比较方便。如果不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将学校你定好的制度作为一种强硬的命令要求严格执行,则可能会导致学生的不满,学生心怀不满而无处可辨,最后必然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
师生之间、家长之间的“代沟”之所以存在,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家长虽然经常谈论对孩子的教育,但从未和孩子坐在一起,聆听他们的内心世界,孩子们没有机会向成年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使信号从月球上反射回来,却没有学会与孩子们进行交流。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个有效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和教师都参与其中,被文本的美所吸引,思想产生激荡的体验活动。如果教师像说书一样自说自话,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这样的课堂就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第二:相关性
首先,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课程,如果不能和他们的校外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不会获得学习的动力。当今的社会里有许多重要而又理智的话题,比如说战争、政治、宗教、爱情、性、避孕药与避孕套、家庭计划、都市的区域划分、税收、征兵,自然灾害,心理扭曲,等等,很少有学校深入而有意义地讨论过。教师必须要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知道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与外部世界也是紧密相连的。
其次,要让学生的想法和所学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现实的状况是:老师在上课时很少过问学生所思考的东西——他们的意见、他们的想法、他们的判断和他们的观察。教师没有把所教的东西和学生的世界联系起来,而学生也没有把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学到的东西与学校联系起来。
第三:思维
现行教育强调的是记忆,而相对地忽视了思维。学校中最广泛使用的是解决有明确答案的问题所要求的思维。尽管这种思维在学校的数学、科学和语法等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但答案本身或答案的形式往往比获得答案的逻辑步骤更重要,因而思维过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
记忆事实并不能提供一种深层次的满足感,学生只有在用脑思考,并从而得出解决一个与他的生活和所处社会有关问题的答案时,才有可能获得这种满足感。这种深层次的满足感就是我前段时间经常说的“深刻的认知体验”。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前面的博文中已经多次阐述,这里就不多说了。
当教育是参与性的、相关的和有思想的时候,学生就容易在学校里获得成功,学校自身也会获得成功。
三、具体实施的路径
要将参与性、相关性和对思维重视,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如果感到太宽泛,找不到一个具体的切入点,那就继续读《没有失败的学校》这本书吧。威廉·格拉瑟所选择的切入点是班会课,他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各类问题都纳入到班会课上,让学生一到参与分析和讨论,发现学习的作用和生存的意义。
格拉瑟将班会课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班会,关注的是学生在校的社会行为。在这样的班会上,重点解决班级和学校的、个人与集体的教育问题,让每个学生即明确个人的责任又承担集体的责任,知道他所面对的世界并非神秘莫测的,可以运用个人和集体的智慧去认识它,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二是开放式的班会,关注的是理智上的重要主题。凡是学生能够想到的与他生活有关的所有问题,都可以成为讨论的议题,教师的作用不是去帮助学生寻找答案,而是设法激励学生思考并把他们知道的东西与正在讨论的主题联系起来;三是教育诊断班会,关注的是学生对正在学习的课程概念的理解程度。它总是与学生正在学习的学科相关,通过班会课给大家搭建了一个对共同学习的知识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头脑风暴和互相借鉴。这样的班会在我们的学习中比较少见。
格拉瑟认为,班会应该经常举行,一周一次是必需的,最好一天一次。根据不同的班级情况设计相关的、连续的主题,让学生可以持续探究一个话题,直到有深刻的认知体验。具体的操作细节,书中介绍的非常详细,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一读。
《没有失败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