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屁股与孩子的好斗性

(2010-05-08 15:56:04)
标签:

打屁股

好斗性

家庭教育

育儿

分类: 海外短波

    昨天谈到同理心教育可以减轻儿童好斗性的这一话题,让我想起了前些日子看到的一则报道。美国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的有关专家做了一项研究,调查了2500名儿童。研究显示,在3岁时被打屁股较多的人,在5岁时似乎更有可能会具攻击性。之前美国Duke大学曾经有研究显示,被打屁股的12个月大的婴儿,在3岁时的认知能力测试中得分显得偏低。

杜兰大学的分析,是第一个同步控制了其它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者考虑了母亲的疏忽行为,双亲间的暴力或攻击行为,产妇压力和抑郁,母亲对酒和药物的使用,甚至母亲在怀孕时是否考虑过堕胎。这些因素都会对儿童5岁时的好斗性有影响,研究者控制了这些因素,重点分析被打屁股与孩子好斗性之间的关系。当然,即使考虑了全部这些因素,打屁股和好斗性之间仍然有联系。

研究者称,对5岁儿童来说,在研究开始之前1个月被打屁股超过2次,其变得更好斗的可能性会增强50%。由于研究小组也考虑了儿童天性好斗的各种程度,研究者自信“这不是由于这些儿童本来就更好斗,所以才更容易被打屁股”。

这一研究的论文发表在 410的《儿科》上。论文显示,抛开最明显的与暴力行为相关的因素,打屁股仍然是重要的诱因。论文作者称“研究控制了人们觉得与好斗性相关的,最常见的风险因素。这给反对肉体惩罚这个论点提供了更多的可信性、数据和力量”。

接受调查的母亲中,45.6%在过去一个月中没有打孩子,27.9%的母亲打了12次,26.5%的母亲打了超过2次。与没有挨打的孩子相比,挨打的孩子更可能具反抗性、寻求立即满足自己的欲望、容易感到气馁,以及脾气大并会对他人出手。

研究者觉得,挨打儿童可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挨打,而且很可能会觉得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美国儿科学会认为,打屁股可能短期内能防止孩子做错事,但是总用就不灵了。儿童长大后就很难再用这种方法了,这时树立纪律就更困难。从长远来看,早期花时间教育儿童,让孩子知道为什么他的行为不当,可能更能让孩子变得自律且有自控力。

孩子被打屁股,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常见手段。看上去司空见惯,但作用如何很值得推敲。很多社会学、心理学家都前赴后继的在打屁股问题上大作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完全一样。综合起来看,认为打屁股对孩子弊大于利的明显占上风。在13岁时经常遭受过体罚的孩子,容易变得虚伪,冷酷,多事,擅长说谎,有暴力倾向;也有论证打孩子屁股与青年期的以下三种性问题的增加具有极大的关联性:1)言语或者暴力强迫约会对象与之发生性关系;2)婚前性交不使用避孕套等危险性行为;3)性受虐狂(只有打屁股等体罚才能性唤起等)。想不到吧?打屁股居然还会影响这么大。

传统的教育方式并不一定是有效的,棍棒下面出孝子的想法已经过时。多项研究结果与打屁股负面作用调查结果吻合率为93%;所以打屁股并不比其他管教孩子的方式更有效,作为父母和长辈,没有必要动辄狠打孩子的屁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