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声色兼备磁性强·读《上海名师课堂 中学语文 朱震国卷

(2010-05-09 14:30:14)
标签:

上海名师

语文特级

朱震国

课堂教学

实录

教育

分类: 读书评论

——读《上海名师课堂 中学语文 朱震国卷》一书有感

声色兼备磁性强·读《上海名师课堂 <wbr>中学语文 <wbr>朱震国卷 

一周的时间里,又接连“听”了16节语文课,类型多样,色彩缤纷,很是过瘾。

16节课中,有一节课的课名是《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文章告诉人们,当我们用心去聆听时,我们就能听到那世界的声音。我也在尝试着用心去“听”朱震国老师的课,在这用心之中,我听到了那赢得如潮掌声的朗读,那走进学生心灵的对话,那体现自己风格的教学方式。

一、让人沉醉的朗读

朱震国老师课堂上的朗读,每每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引来如潮的掌声,也成了他的课堂的一大特色。这与他多年来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做兼职的播音员是有很大关系的。

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假如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不难看出古人对读的重视。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朗读是最基本的分析课文的手段,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知识的记忆、领悟知识的内涵、鉴赏文中真善美、帮助学生的写作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很多课文只要一朗读,不用再讲一句话,学生就能够理解了。复旦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曾做过一个实验,在上鲁迅的《药》时,自己把整篇文章从头到尾朗读一遍,结果,几乎所有的问题,同学们都理解了。黄老师认为,朗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切磋琢磨”的过程。虽然说复旦附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很高,但朗读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绝对是不可小视的。

教材提供的文本信息,平常都是通过视觉进行互动的。但好的文字一定是有“声”的,朗读,可以给文字添上声音和形象,使一瞥一捺有了生命的气息,有了脉搏的跳动,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形”、“声”兼备的艺术魅力。在朱震国老师的每一堂课上,都有充足的时间留给朗读,有学生个人的散读,有全班同学的齐读;有你来我往的对读,有分组合作的连读;有学生代表的模拟读,有教师个人的示范读……在不同的课中,对朗读的设计也有很大的区别,目的只有一个,让朗读成为学生体悟文本的音律、节奏、形象之美的载体,成为深入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总是和他的语言世界相连结、相吻合的,精神世界的开拓同时是语言世界的延伸,语言世界的扩展同时也是精神世界的充实。海德格尔曾说过,“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可见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使人精神高尚的人文价值,这也正反映了语文学科的主要规律。

“读”占鳌头,课堂才会充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二、走进心灵的对话

几年前,我还在杨浦的一所初中任校长。学校语文组的老师对如何上出灵动的、真正让学生动起来的、又充满语文味道的课没有足够的信心。我们请来了朱震国老师,让他给大家示范一堂课。让老师们感到惊讶的是,还是原来的班级、还是这批学生,但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原来闷不吭气的学生一个个能说会道了,原来通过声嘶力竭的讲授也看不出多大成效的教学要求,在朱老师和学生娓娓动听、循循善诱的对话中得到了落实。

朱老师有什么魔法吗?如果说有的话,这魔法其实非常简单,即他目中有学生,他总能非常准确地捕捉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将其作为自己教学的起点,并给学生搭建了合适的脚手架,让孩子们能够拾级而上,达到最大可能的发展。或者说,这魔法就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中具备两个学习水平,一个是现在水平,也就是不需要教师的教,学生完全可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在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中,有相当一批的知识内容都处在这样的水平上;另一个是潜在水平,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高出这一水平的学习内容,教师就是再如何努力去教,学生也是很难理解的。所谓的有效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把握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并在这两个水平之间铺设适当的台阶,让学生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困惑之后,获得一种顿悟,产生豁然开朗之感。而教学的低效和无效,不外乎是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将教学定位在学生的现有水平上甚至现有水平之下,学生觉得无趣,学习缺乏挑战性;二是教师将教学定位在学生的潜在水平之上,教师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学生也努力想去理解,但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能力;三是教师将教学定位在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但台阶铺设的不好,甚至没有台阶,学生找不到从现有水平到潜在水平的前进之路,想“摸着石头过河”,但常常被“淹”死。

朱震国的课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与他对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刻认识十分不开的。首先,在备课的时候,他就注意把自己当学生去研读课文,设想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可能出现的兴奋点和疑难点;其次,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文本,并就朗读中感受到的困惑提问,是朱老师一贯坚持的做法。学生的问题千奇古怪,完全不能预设,但这些问题恰恰折射出他们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印象,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其三,根据学生的问题巧妙调整教学预设和问题程序,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将教学的“高度”、问题的“台阶”确立在学生的生活体验范围之内。他从来不回避学生的问题,又总能在对这些问题不断深入的讨论之中,将学生引向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促进学生深刻的认知体验的形成。

当代作家冯骥才谈到他自己如何与儿子结成“忘年交”的时候这样说:“我……尽量不向他讲道理,哪怕这道理千真万确,我只是把这道理作为一种体验来表达出来而已。”冯骥才的育儿经验,给了朱震国老师很大的启发,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打动人心的不是道理,而是“体会”,是只有生活本身才能给予人的真切的感受。朱老师认为:教育的使命,并非“挤”出事实背后的道理,或者是借着道理的名义罔顾事实,恰好相反,是要在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同时,确立起对道理的“信仰”。他的课也确实如此,用自己的亲切,营造出一种“对话情境”,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心灵彼此敞开着,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这种对话是拉家常般的朋友式的聊天,给了学生、也给了教师自己很大的享受。也就在这潜移默化之中,孩子们懂得了人生的真谛,明白了文本的价值。

 “话”出真情,语文课才会走入学生的心田。

三、体现风格的模式

每一个特级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朱震国的课堂也不例外。在不断丰富自己教学风格的同时,朱老师也在探索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模式。看一遍课文、提一个问题、说一说感受、读一段文章、做一张卷子,就是朱老师“五个一”教学模式的简单表述。

一堂课是否有语文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一是课堂的重心是否放在对文本的研读上;二是课堂是否具有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环境;三是课堂上是否给足了学生各种形式的读书时间;四是是否关注言语形式,关注语言的品读赏析。按照这样的标准去看朱震国老师的“五个一”教学模式,不难看出,他就是想通过建构这样的教学模式,来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的。

新课程特别强调“用教材教”。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一提法所蕴含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同时又读懂课文内容,关注点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上。“看一遍课文”,并非让学生看一下课文就算完事了,它强调的是对文本的粗读、细读和研读。学生在反复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中,必然各有各的体会,这些体会正是教学的基础和起点;“提一个问题”,强调在文本研读中的探索和发现,也就是努力把作家的作品,变成“我的艺术”。这转换之中的疑难和困惑,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也是师生对话的焦点,促进思维的策源地。“说一说感受”,是随着对文本的不断解读和讨论而同步开展的。让学生充分进入文本的境界,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读出自己”,是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读一段文章”,前面已经专题介绍,朗读能为学生的深化理解文本插上翅膀。“做一张卷子”,强调的对目标达成情况的检测。一堂语文课是否有效,不能仅仅看师生的互动是否精彩,更要关注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目标、过程、评价三者之间的一致性是否清晰可辨。朱老师显然深谙此道,在课堂训练、作业设置方面也有自己的探索和实践,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教”要有道,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上海名师课堂 中学语文 朱震国卷》  朱震国/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