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课带给我的思考

标签:
山东潍坊奎文初中课堂教学271模式学习效率团队合作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在“奎文教育印象”一文中,我曾提到在奎文实验初中听过一节课——初二数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课前:
学生提前自学“导学案”,了解本节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做导学案中的相关练习。
上课之前,进行自主改错。
课中:
环节一:教师公布本节课的三个目标。
1.探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培养归纳、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数学经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环节二:小组讨论。
全班同学四人一组,分成12个学习小组。根据课后韩校长的介绍,这一学校小组的组成也是动了一番脑筋的。学生进校之后,头两个月内并没有分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和相互适应,师生之间相互了解了,班级教师在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采取差异编组的方法,将不同特点的人组织起来,开展小组学习。每个人在小组中都有职务,都承担相应的责任,教师对学习的评价也主要以小组为单位。
本节课的小组讨论,就是针对导学案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交流,并及时改正错误。在上课之前,老师已经选择了部分习题抄写在了前、后黑板上,并确定了不同小组的同学将自己的解答过程板书到黑板相应的位置。
老师对分组讨论(10分钟时间)提出的要求是:
1.讨论错点、自主改错中标出的疑点。小组长组织好先一对一讨论,再组内、组间讨论;并负责监督检查;
2.错误的题目要找出错因,总结题目的规律方法和易错点,用红笔写在题傍边;
3.在黑板上有展示任务的小组,先讨论展示题目,小组代表展示,其他同学继续讨论改错。
教师对要展示的5个小组,也给出了展示的具体要求。
第12小组:在前黑板上板书“探究1、2、3、4”的解题过程;
第8小组,在前黑板上结合图形口头展示“探究5”
第10小组,在后黑板上板书第5题的解题过程;
第3小组,在后黑板上板书第6题的解题过程;
第2小组,在后黑板上板书第7题的解题过程。
小组讨论和黑板板演
环节三:学生讲解,同学质疑和提问
相关小组依次上台介绍自己的解题思路,分析在解题的过程中运用到的相似三角形规律,提醒大家在使用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然后询问班级同学还有没有疑问。负责讲解的同学要回答同学的质疑,同学们也可以将自己的独特思路拿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
教师对展示环节提出的要求是:
1.微笑面对大家,阳关展示点拨,全员参与;
2.声音洪亮,有激情,无口语,语速适中;
3.展示的同学要注重题目思路和方法的分析,总结用到的相关知识点和规律;
4.听讲的同学要极度关注,随时举手质疑、追问,严禁小动作,并注意坐姿。
教师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对关键概念、规律和解题思路进行提醒;第二,把控教学的进程,当其他同学的讨论有偏离教学进程的倾向时,及时给予制止,使得讨论紧紧围绕大家都很熟悉的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行下去。
展示交流
环节四:课堂纠偏和课堂检测
在展示活动结束之后,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对自己做错、思考有问题的试题进行订正。
学生大都完成订正之后,给学生出两道课堂检测试题,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环节五:课堂学习评价
每个小组根据已有的规则,对小组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评价,并打出分数。
自我纠错
课后:
学生课后不再布置作业,其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对导学案的分析和订正。新的一课还有导学案在等着他们。
几点想法:
如果要对这节课“找毛病”,是能找到不少的。比如说,应试的色彩比较浓厚;学生不一定能理解目标中一些行为动词的意义;不同的学习内容,小组的组成是否可以不同。等等。但我觉得,这节课给我带来的有价值的思考更多。
第一,这所学校的绝大多数课堂,都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学校称其为“271模式”。所谓的“271”,是校长对教学的一个判断:他认为学生所要学习的学科知识中,有20%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有70%的知识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也是可以学会的;剩余10%的知识需要教师教才能学会。由此推广到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在时间的分配上也存在着这样的比例关系。从这个判断出发,学校要求所有学科的教师都践行“271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我在上次的博文中,曾经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在老师不知道什么是教学模式的时候,建构一个统一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模式之后,对教师新的要求就是打破固定的模式,以便适应不同内容、不同学生的需求。
需要问的自己一个问题是:作为一个学校领导,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你是否对本校的课堂教学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并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作为一个教师,你是否掌握了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教学模式?如果这些都没有做到,那说明自己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不妨保留自己对他们的课堂进行“点评”的权利,先向奎文实验初中那样开始扎扎实实的实践吧。
第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交流展示,始终处在一种紧张、有序的学习状态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事情做,每一个小组都在互相比拼,形成了必学赶超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很多。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这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判断。这所学校的教师认为,20%的学生是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他们通过自学就能基本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70%的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和观点碰撞,也能在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剩下的10%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是很难让学生达到要求的,必须要有课后跟进的措施。
根据上述判断,他们认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时空应该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判断、和学习成果。在多数情况下,同龄人之间有较类似的思维结构,一个问题产生了,老师去讲解可能讲了半天学生也没听明白,但让一个已经懂了的学生去讲,几秒钟可能就会解决问题。因此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非常关键。
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教师课堂讲授的水平很高,学生非常认可,但学业成绩始终一般。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将课堂理解成展现自己对教材文本研究成果的舞台,讲的都是自己的话,而没有让学生去研究、去发现。
学生动起来,课堂很精彩。上述的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本领,只要校长和教师改变教育观念,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就在这里。
第三,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团队,要求学生们在每一节课堂中都要思考自己为团体做出的贡献,团队意识得以形成。
强调团队意识,可能是大家的一个共识。但具体在操作的过程中做法不同。大多数的情况下,班级里的课桌椅还是原来的摆放模式,学生面对的只有自己的教师,想要和同桌讨论问题都要侧过身来才行,更别说看其他同学了。在奎文实验初中,课桌椅进行了重新的布置,使得课堂上至少有一半的学生是可以和另一班学生面对面的。看似以后总摆放形式的变革,带来的确实交流方式的一种革命。
当然,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还需要有团队学习文化的建设。包括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小组名称的确立,每个人分担的责任,等等。这些都在这一课堂上有了充分的展示。在将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的环节上,实验初中的课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值得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