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潍坊看风筝

标签:
潍坊国际风筝会博物馆旅游 |
分类: 旅途随记 |
在潍坊考察学习期间,恰逢第27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我们也趁此机会,赶赴风筝会的现场,感受一下潍坊风筝的风采。
本届风筝放飞活动在潍坊浮烟山风筝放飞场举行。这个场地平时应该是一个高尔夫球场,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用来放飞风筝,那是再合适不过了。不过这次放飞活动天公不作美,小到中雨,气温还非常低,很多风筝因为下雨飞不起来,没能感受到色彩斑斓的纸鸢齐飞的壮观景象。
开幕式现场
我国风筝的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也发生了更加密切的联系。明朝画家徐渭曾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比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等等。到了清朝,玩风筝之风更盛。传说慈禧叫大监跑到天津找“风筝魏”给他扎过一个“寿星老骑仙鹤”风筝玩。现在故宫里还藏着三只傅仪玩过的大风筝。
潍坊又称潍都、鸢都,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大思想象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鸢”,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开始兴盛,走向民间却是在明代。到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相传有位姓陈的哑巴艺人扎得风筝新颖好看,放得又高又稳,远近闻名。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潍坊以风筝为媒,来发扬这一传统的文化,并带动经济的发展,至今已经办了27届。每次和潍坊的朋友交流,风筝也是很好的媒介,这次我们来,奎文区教育局给我们准备了不少放飞的风筝,不过很遗憾,因为下雨,没有办法放飞。
我们在放飞的现场呆了一个小时,一双鞋泡在满是雨水的草地中,不一会了就内外透湿了。奎文教育局的领导看我在用纸巾吸鞋上的水,又帮我购买了鞋垫和袜子,让我非常感动。他们的热情、细心、关切,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外面无法放飞,我们又来到了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通过馆藏的各种风筝,来整体了解风筝的历史和潍坊风筝的特点。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旨在收藏、陈列古今中外的风筝珍品及有关风筝的文物资料。该馆共设有八个展厅:即风筝的历史文化展,潍坊风筝精品展,世界精品风筝展,中国精品风筝展,风筝综合功能展,潍坊国际风筝会,民俗展厅,风筝放映厅。分别介绍了风筝的历史、应用及沿革发展,潍坊风筝的流派及分类,国外风筝展,国内风筝流派,精品风筝及国际风筝会等内容。
博物馆中的风筝
潍坊风筝的独特个性是通过“扎、绘、糊、放”的四艺来具体表现的。风筝的骨架一般用竹材扎成,扎骨架的工序有:选竹材、破竹材、削竹条(有“抽削”、“推削”诸法)、修竹条、弯竹条、扎结竹条等。糊风筝用纸,用矾绢,用薄绸等,可依风筝形式确定。风筝的绘画构图与设色最能体现地方特色。潍坊的风筝吸取了潍县木版年画的技法,又博采京津画风筝之长,线条粗犷,色彩以红、黄、兰三颜色为基础色,重笔浓抹,色调明快,浑朴,在对称中达到强烈的美的视角效果。放风筝的工具有线、绕线工具和供游戏用的各种附加物。绕线工具最普遍的是“线桄子”,这是一种穿在轴柄上的六角线线轴,可以自由地旋转着放线。
在博物馆中,我们还参观了一个姓钱的风筝艺人制作风筝的过程以及放飞风筝的技艺,着实让人佩服。在交谈中,他告诉我们,看到自己制作的风筝在蓝天飞翔,有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感受。听着他的介绍,我们也感受到了那种放飞的快乐。
钱先生制作、展示风筝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