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文教育印象
(2010-04-21 06:47:20)
标签:
山东潍坊奎文教育校园文化学校特色教学模式教育 |
分类: 校园一瞥 |
3月份从北京学习回来之后,就一直酝酿着让我区初中的校长们外出考察,了解各地教育发展的新动向,为各校的自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经过反复的磋商、沟通和论证,终于确定了本次学习考察活动的时间和日程。整个学习活动分两大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是对山东教育、特别是潍坊教育的考察和学习;第二个板块是听取全国知名的初中校长对课程教学改革的诠释报告。 4月19日晚上,在王立强局长的亲自带队下,学习考察团一行30人来到潍坊,开始了第一站的学习活动。
之所以选择潍坊奎文区,是因为我区教育局和奎文区教育局的深厚友谊。两年前,在浙江杭州的一次全国性的教育研讨活动中,我们教育局的代表在会上介绍了虹口区“一校一章程”、“一校一评价”、“一校一制度”、“一校一特色”等的创建情况,引起了奎文区教育局领导的关注。全国会议结束后,他们专门派了一位副局长到我区蹲点,了解我区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情况,并最终促成了奎文区60位中小学幼儿园的领导到我区教师进修学院进行了为期3周的集中培训。在这次培训中,奎文区的教育局局长、副局长等领导全程跟班学习,一丝不苟;学员们一个个更是勤奋努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奎文区教育局对我们这次的造访非常重视,为我们精心设计了在潍坊期间的活动内容。20日全天,安排了5所学校(按照考察的先后顺序依次为:潍坊市三中、潍坊十中、潍坊日向友好学校、潍坊市育华学校、潍坊市奎文实验初中)让我们参观考察和学习,并展开互动交流。每一所学校都有鲜明的特点,大家普遍感到收获很大。
一天走五所学校,只能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但在这其中,也能很清晰地感受到奎文区教育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发挥充分校园硬件的育人作用,通过各种建筑物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特色活动等展现在全体师生面前,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熏陶和教育,明确学校倡导什么,反对什么,是我们参观的这几所学校的公共特点。这其中好几所学校在对教师、学生、家长的精神文明的引领和熏陶方面也做出了很有价值的探索。努力建设学习型的、和谐性的团队,通过教师团队的建设来影响学生学习团队的形成;加强对教师个人素养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发挥教师的人格感召力和榜样作用,通过评选好家庭、好儿子、好女儿、好爸爸、好妈妈、好儿媳……等活动,让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丰满起来……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学校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同伴关系逐步走向和谐。
二是注重建设学校特色。每一所学校,都有近阶段学校发展的重点项目,目标清楚,措施得力。奎文区教育局所辖的学校,是区域内初中以下的学校,除了幼儿园之外,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在大家都在关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时,他们做出这样的探索确实难能可贵。
潍坊十三中的风筝特色课程,包括风筝文化、风筝扎制、绘画和放飞四个版块,让学生感受从刮竹片、扎制、蒙面、调试角线,直到放飞的全过程。全校同学制作出来的长达300多米的大风筝,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线。潍坊十中在学生体育活动中,根据男女学生的不同身体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男拳女舞课程,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潍坊日向友好学校是为纪念潍坊市和日本日向市成为友好城市而建立的一所小学,一走进这所校园,立刻就会被学校的书法文化特色所震撼,教职员工人人学写“三笔”(粉笔、钢笔、毛笔)字,所有学生每周都在课内、课外和家庭学习学生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学校师生人人都能写一手好字,学生的家长也跟着学习写字,学校的书法特色像血液一样在与学校有直接关联的每一个人的身上流淌。育华学校是奎文区投资1.5亿新改造起来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50亩左右的校园面积、功能齐全的教学设备,让我们这些来自上海中心城区的校长们也赞叹不已。他们打造的科技教育特色、师生阅读特色和体育特色项目,也让大家眼睛一亮。奎文实验初中是一所民办初中,开办才两年的时间,只有初一、初二两个年级,教师有不少也是刚从大学毕业的新教师。但就是这样的一所学校,也有非常鲜明的特点,课堂教学中倡导的“分组合作、自主研究271课堂模式”,搞得有声有色。
三是加强教学模式探讨。
关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处理,关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潍坊的学校体现的非常鲜明。所有的学校,都按照潍坊市教育局的要求,积极探索“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每一所学校在探索之中,还注重根据本校的实际,对这一模式进行改造,以便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需求。我们在奎文实验初中听了一节课,切实感受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的新气象。
潍坊市“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为:
三
四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
五课型:新授课、复习课、检测讲评课、习题课、实验探究课
比如新授课,其基本的环节为:
1.课前预习。要求做到明确预习目标、完成预习问题、巩固预习效果、发现预习疑惑。
2.课内探究。要求做到情境导入,确认目标;学案导学,自主研修;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精讲点拨、跟踪训练;归纳总结,应用达标。
3.课后练习。包括延伸训练、反馈评价等等。
我的感受是:教无定法,不能让教师被统一的教学模式所局限。无模之模,乃为至模。但如果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本身并不理解、思路不清晰,那就必须要走过统一建模的这一阶段,让大家学会如何来构建有结构的课堂。当大家逐步熟悉这一基本的教学模式之后,才有可能去探索那“无模之模”。
以上只是一些浅显的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