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创新素质培育课程
(2010-04-16 10:18:16)
标签:
创新素质培育课程课程特质胡思乱想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最近,上海市启动高中“创新素质培育实验项目”的申报工作,很多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都跃跃欲试,准备申报实验项目,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实验项目的申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有大的变化,总课程中的50%左右是国家课程,另外的50%由学校自主设定,希望能够和大学、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等联合,开发出一系列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课程来。
我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学校在此之前就开发有一系列的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虽然这些课程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但看来离创新素质培养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培养创新素质的课程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呢?是否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多加思考和探索呢?
第一,这种课程的学习应是少有正确答案的学习。
现在我们衡量一名学生学习成绩是否优异,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他在考试中能否给出正确答案。很多学生喜欢某一门课,往往有两个原因,一是教师的教学非常有吸引力;二是自己能够学得好。所谓学得好,即通过课程学习能够知道相关问题的答案,在获得自信的同时感受“成功”的喜悦。但如果所有的课程都这样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会非常困难。
创新的本意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答案的。面对没有人知道答案的问题,该怎么去面对?解决这样的问题,别人是无法依靠的,要由自己来想办法。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他所不知道的事物的范围不仅仅是广袤,简直是无边无际。这样的觉醒不会让学生感到沮丧,反而会让他如释重负。如果我们的无知没有边际,那我们唯一可能的做法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应对。
第二,课程要让学生体会到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轻易成功的。
创新素质培养的课程,更多的应该是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以探索和研究为主的课程。这类课程既要让学生有兴趣积极选择学习,更要让学生明白做研究有多么难,做重要的研究又是如何难上加难,比修习高等数学、量子力学等高水平的课程难多了。这类课程的难,主要难在做研究的过程是沉浸到未知之中,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在得到答案或结果之前,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在提出正确的问题,或者是否在做正确的试验。
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我们处在“速食”时代,想吃东西有快餐,想传送东西有快递,想和人说话拿起电话就打……生活的便捷、互动的无障碍,会给人带来一种假象,以为很多事情都是可以方便做到的。而这正是科学精神养成和科学习惯培养的大敌。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轻松取得成功,我们享受生活的背后,总伴随着无数研究人员千辛万苦的努力。
第三,课程要让学生觉得自己很愚蠢。
要让学生明白,如果自己不觉得愚蠢,那说明自己并没有真的在努力。这里所说的愚蠢,不是相对班级里其他学生认真阅读材料、思考并且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而你没做到的情况;也不是那些本来挺聪明,却在做和他的天赋不相符的事情的人。
愚蠢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学生在努力向着未知推进过程中所固有的。有成效的愚蠢意味着主动选择无知,对于重要问题的关注将学生置于无知的尴尬境地。科学的一个美妙之处在于,它允许人们跌跌撞撞,不时出些差错,不过只要人们每次都学到点儿东西,就会觉得好的不得了。这对于那些习惯于总是答对问题的学生们来说可能难以适应。
合理的自信和情感韧性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但创新素质培育课程应当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帮助学生们实现一个非常大的转变:从学习别人已经发现的转向自己去发现。学生对于愚蠢越是觉得自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就越深入,就越有可能做出重大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