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缘

标签:
读书朋友作者出版人情感 |
分类: 我的心情 |
pplong的博文《校长应做的五件事》发表在3月25日《中国教育报》上
pplong的博文《学校的作用是什么》发表在3月30日《新闻晨报》上
因为读书,结识了一批朋友。
其中的一类是“读书发烧友”。因为大家都喜欢读书,都喜欢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所以逐渐走到了一起,相聚在一起的时候会很自然地将“读书”作为谈论话题。
有的“发烧友”就是身边的朋友或者工作上的伙伴,读了某本书获得了一些感悟和启示,碰到“发烧友”当然要侃侃而谈,把书籍的主题、作者的观点和个人的看法告诉自己的朋友。我常常会在这种交谈之中,发现一些值得一读的好书。
有的“发烧友”是在博客中结识的。虽然大多数的人在博客中只是一个化名,对博主的真实信息没有很多的了解,但通过读书,大家找到了共同的话题、发现了相同的趣味,成了“互不相识”的好朋友。就某本书籍的阅读而展开的坦诚的交流,对参与讨论的各方都有新的启示和感悟,加深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另一类朋友是作者。通过对一本本书籍的阅读,让我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和对科学的一丝不苟。
虽然很多作者素未谋面,但感觉就像多年相识的老朋友。一边读书,一边在书中勾画出精彩的语句,撷取思想的火花,同时也会将自己的教育实践、生活经历拉进作者的描述中,进行观点的碰撞和经验的印证,进行另类的互动和交流。
也有一批书籍,就是我身边的朋友撰写的。比如说黄玉峰的《说苏轼》,马骉、朱震国的《上海名师课堂》,郑桂华的《听郑桂华老师上课》等等。尽管平日里大家经常见面,各种思想的交流也很多,但在书中依然能够读出许多新意来,并通过这读书的过程,加深了对对方学术上的理解,也加深了相互之间的友谊。
还有一类朋友是出版人。出版人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发现、出版、推介好书给读者,以此来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促进不同领域人们的相互理解。
我在读书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些出版社的编辑和负责人,他们看到自己出版的书籍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关注,心里是非常高兴的。也因为高兴,他们常常给我寄书、送书,让我这一穷书生可以少花钱读到许多好的作品,能够充分享受读书之乐。
报刊杂志是促进作者、读者以及受众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媒介。有些编辑通过博客,对我读的书籍、对我写的读后感产生了兴趣,他们就通过报刊、杂志这样的平台,让我和更多的读者进行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也因为如此,我和这些报刊、杂志的编辑有了更多的联系,建立起了友谊。
这不,《新闻晨报》今天开辟了一个新的栏目:“局长、校长博客”,我因为读书而写的一篇读后感“学校的作用是什么?”成了这个栏目的开栏之作,被刊登在了报纸上。3月份读的四本书中,已经有两篇读后感正式发表了。
《新闻晨报》3月30日C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