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pplong
pplo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6,637
  • 关注人气:4,9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孩子自己走·读《乖孩子的伤,最重》

(2010-03-28 11:41:21)
标签:

乖孩子

操纵与暴力

自主学习

引导学习

学习成效

决定因素

教育

分类: 读书评论

——读李雅卿《乖孩子的伤,最重》一书有感

让孩子自己走·读《乖孩子的伤,最重》

 

智慧是什么?佛家说:“智见殊,慧见同。”也就是说能够分辨事物之异者,为智;能够见到事物共同的道理,为慧。              ——李雅卿

 

前一段时间读《种籽学苑教育手记》,被以李雅卿为首的一群小学适龄儿童的家长们深深感动。这群有思想的家长,不忍自己的孩子在体制内的学校里学习生活的“痛苦”,创办了“种籽学苑”,让孩子们自主地学习,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当下教育的“新教育”之路。李雅卿主持的台北市自主学习实验计划也被联合国组织誉为“亚洲最好的另类教育之一”。

在《乖孩子的伤,最重》这本书中,李雅卿通过书信的方式,回答了网友对“种籽学苑”的各种好奇和质疑,回答了“种籽学苑”的老师、家长、学生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自主学习方面的若干困惑,用非常质朴的方式和诚恳的态度阐述了她的教育信念,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种籽学苑”的多维视角。

一、乖孩子的伤,最重

见到别人家的一个孩子,对他(她)的行为处事很赞赏,就想当着父母的面夸赞一番,这其中最常用的词语是什么?“真乖”、“乖孩子”可能最为普遍。孩子初进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要维持纪律,最先进行的行为评价大体上也与“乖”与“不乖”有关。当我们用“乖”或“不乖”来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这些词语的背后承载着怎样的价值观?

一个学生在报纸上发文说:“大人眼中的乖孩子,指的就是听父母师长的话、不违逆大人、对成人的命令深信不移地服从,但这却违背了孩子的本性。因为孩子在稍微懂事了之后,就会有自己的主张;如果父母和自己的意见不同,却又强迫自己要听话时,孩子只好压抑自己,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成为一个‘乖孩子’”。

用“乖”或者“不乖”来评价孩子,本身就具有操控的意味。想想看,绝大多数家庭中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操控中逐渐长大起来的。家长为孩子的成长设计了一条路径,每当孩子想偏离这一路径的时候,家长就会千方百计地加以阻挠和制止,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怀疑自己的觉知,甚至觉得这些家庭的“暴力”或“操控”是对的。

这种操纵就像牛吃草一样。一头牛还是小牛犊的时候就被拴在一根小木桩上。刚开始它总是不肯老老实实地呆着,刨蹄子、打喷鼻、不断地撒野,企图把小木桩拔起来。可是,牛犊的力气小,折腾了一阵子总是在原地打转,不久它就不再折腾了。然后,牛长大了,不仅个子高了,力气也大了,可是它已经不想再去拔这根小木桩了。有一次,饲养员在给它添料的时候,故意把一些草料放在它的头够不着的地方,只要它一伸脖子,这小木桩就会被拔起来。可是,它吃完了够得着的草料,眼看着旁边的草,打了两个喷鼻就耷拉下脑袋了。

对孩子的操纵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

第一,反复操纵的结果,让孩子从小就只好接受这种记忆,最后成为自己日后的行为准则。有不少小时候被操控的孩子,长大后成了施暴的大人。而且还振振有词地说,我们小的时候就是这样给培养出来的。

第二,反复操纵的结果,使得孩子在学习中不敢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总是等着教师给他一个“标准答案”或者做法,当他们发现教师不提供这样的服务时,就会手足无措地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第三,反复操纵的结果,就是一步步抹杀孩子探求未知的情趣和欲望,压抑住自己的天性,在大人规定好的路途中蹒跚前行。这样的行进必然是心累而且身累的、是疲于应付的,孩子的创造力也就在这其中一点点地消失殆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等到了大学再去做,还有用吗?

不论一个成人多么睿智,只要他还存有“要孩子乖”的想法,就是阻碍孩子独立思考、发展自我的刽子手。乖孩子的伤,真的很重。

二、自主学习与引导学习

学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主学习,学习者有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想从学习中感受那种发现的快乐与独立的喜悦,按照自己的规划有计划地开展学习。另一种是引导学习,是大人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设计,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时空、学习的成效等都有大人来监控,孩子在这监控下开展学习。

“学习”的内涵并不等于学校老师发给你的书本而已,人生真正需要学习的,是对自己负责。什么叫长大?长大就是对自己负责。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人可以逐渐长大起来;通过引导学习的方式,人也可以长大起来,但两者成长的速度是明显不同的。大人愈权威,孩子的自信愈低;大人愈摇摆,孩子的稳定性愈差,自我成长的速度也愈慢。

自主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承认自己的局限,不试图宰制他人;反思既有的规则,不逃避内心的恐惧。一个看重自己的人,才可以看重别人,也才可以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觉,建立自己和他人、世界的亲密关系。

引导学习的父母或者教师,会预想所有人生可能出现的危机和挑战,帮助孩子提前准备。当孩子不能达成父母或者教师的期待时,就要设计各种逻辑结果,来控制这样的学习。例如功课做不完,不能睡觉;不吃饭,不能去玩等等。而功课之所以比睡觉重要,吃饭之所以比玩耍重要,是成人依据自己或者社会的价值标准来决定的。

而自主学习的老师和父母,不太预想还没发生的遥远危机或困难,他们只注意孩子目前正在面对的大小困难,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去处理,并用事情的自然结果来教育孩子。例如,功课没做完,他就得自己去面对他的老师;不吃饭,他就得到下餐饭时才有东西吃。父母并不替孩子判断功课是不是比睡觉重要,吃饭是不是比玩耍重要。他们提供孩子可以安静做功课的时间和场所,可以安全睡觉和吃饭、玩耍的地方,其他是孩子的事。

现在的父母,最大的问题就是内心的混乱和矛盾。一方面向往西方民主国家的独立自由,另一方面却希望保持服从权威的传统制约;一方面倡导职业无贵贱的多元价值,另一方面却希望自己的孩子最好能够拿个博士学位,光耀门楣;一方面倡言孩子活出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却仍然逼着孩子照父母师长的安排行事。父母脑子里想的、口中说的、手上做的,常常互相矛盾却不自知,这真是非常糟糕的事。

只要双足不被捆起,孩子总会找到自己的路;要是将鱼身硬接上双足,反而剥夺了它自在游水的可能。

三、决定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

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变革如火如荼,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多媒体教育手段在学校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网络等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日益丰富,小组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也逐渐被教师所重视……但是,这种多元化、全方位的改革,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赞许,人民群众对教育不满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教材教法的技巧和改变,有作用上的极限——孩子学习的心才是决定他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别人谁也帮不了他。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望的人,是不需要别人去督促的。而那些内心自卑、充满愤怒的孩子,那些感觉学习“味同嚼蜡”的孩子,就是在你的督促下去学习了,他的心灵也是扭曲的,心情也是不愉快的,学习要达到大人预期的效果是非常难的。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就是着力呵护孩子原本就具有的这颗向学的心。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家长和教师自己首先就要有这样的向学之心。李雅卿说:“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整个生命都被乐音充满;一个醉心中国武术的教师,行住坐卧都和他的拳艺合一;一位爱数学的老师,看什么都可以发现那种原理原则的美;而语文老师呢?除非你真心喜欢这门学科,否则怎么把它的美传给孩子?抽去美感的学习经验,真是味同嚼蜡!”

好教师是怎样的教师?不是他的教育理论比别人高超多少,不是他的教学方式比别人先进多少,关键就在于他的眼中有学生,体悟到“人生而不同”,始终用开放的心态对待学习状况不同的每一个孩子,让他们能在课堂中各得其所,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长的欢欣。

“教育”是面对他人生命的艺术,“学习”是面对自己生命的艺术。

 

    《乖孩子的伤,最重》  李雅卿/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