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家谱
(2010-02-14 15:12:44)
标签:
家谱家族传延历史脉络情感 |
分类: 我的心情 |
知道自己是我们村常家的第十四代人,但具体的传延关系并不是非常清楚。我从16岁离开生育的故土到外地求学,一年到头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对村里的情况了解的还真是不多。这次回家,听说村委会在续家谱,赶紧过去研究了一番。
我父亲在世的时候,是我们村的村长,在十多年前曾经组织过一次续家谱的活动。那年不知何故没有回家过年,自然没有看见过家谱,只是听我的父亲给我谈起过。从那时到现在,村里一直没有人过问此事,所以一直没有见过。这次续家谱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对自己家庭的传延历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据说我们的先辈最初是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过来的。从家谱上看,从第一代到第六代之间的传延关系是比较模糊的,大体是这样的: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这些名字都是代代口传下来,被后人记录的,并不齐全。特别是第七代,估计是第六代“文”字辈中的一、两个先人的后代,形成了第七代的“国”子辈四兄弟,然后开始在我们村庄定居,其他“文”字辈的后代到哪里去了,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从第七代“国”子辈开始,家族的代系脉络就比较清楚了。就说“国君”这一支,就像一棵繁茂的大树,每一代都有很多的分支,到现在形成了我们村第一生产队的基本框架。相比之下,我们自己家族的传延显得非常艰辛。如下所示:
第七代
第八代
第九代
第十代
第十一代
第十二代
第十三代
第十四代
“国用”的第三代有三个儿子,其中“自魁”是我家的先辈。从第八代开始,我们的家庭几乎就没有“膨胀”过。“自魁”只有一个儿子“永禄”,“永禄”只有一个儿子“天章”,“天章”生了三个儿子,但只有老二“芳”留下两个儿子,这就是我的爷爷“书明”和“书轩”。
“书轩”生了两个女儿,分别是我的“二姑”和“刘姑”;“书明”和“石氏”生有两个孩子,分别是我的“大姑”和我父亲,和“徐氏”生有两女,分别是我的“三姑”和“四姑”。我没有见过我的两个爷爷,不过和我的“徐氏”奶奶一同生活了很多年。我的父亲比我的奶奶去世的还要早,没有享受到儿女对他的照顾。
将自己家庭过往的历史搞清楚,是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必须要做的功课之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这个家族的文化传延下去。这次回来,能够有机会补上这样的一课,也是很有意义的。
在过去的辈代传延中,每一辈的“字”还不够统一。20世纪90年代我父亲在世的时候主持修缮家谱工作,给我的儿子辈以及以下的各辈确定了统一的字,分别是:纪、跃、吉、照、宏、洲、祯、建、巨、新、喜。现在我们村中最快已经有了第十八辈,有了这些“字”后,不论人在何处,确定相互之间的关系就非常方便了。
当年组织修缮家谱的十个牵头人,现在只剩下四个还在世。这些在世的人们深感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他们一直呵护着这些文本,并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们的关注。在他们的呼吁下,村委会才有了这次的家谱展览和修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