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作业的思考(4)
(2009-12-24 17:06:40)
标签:
作业可解释性作业编制五个环节检验修订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在昨天的博文中,谈到了提高作业可解释性的一种途径——通过对课程标准中学习水平的细化和分层,来解释作业,提高作业布置的针对性。
作业的可解释性,还要一个途径就是加强对学生作业编制的研究,使得每一道作业题都有很强的目的性,学生通过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能够真正反应学生对某一知识的理解情况,而不被其他的因素所干扰。
途径之二:作业编制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谈到教育最优化和减轻学生负担时,告诫人们“不要取消作业”,而是要“从一道练习作业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作业的编制、选择上下功夫。
作业的编制也是由五个环节组成的:环节一是确定目标和内容;环节二是作业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说,要找到作业与亚层学习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环节三是确定作业的种类与数量,不同类型的作业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价值,作业的数量也不是越多越好;环节四是具体编制作业,当然并非要求教师“无中生有”,而是在已有的大量练习题中,找出大体符合要求的练习题,适当地加以改造;环节五是检验修订,将编制出来的作业,在班级中进行试用,看是否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如何预期目标之间有差距,则要分析原因,再做调整。
在上述的几个环节之中,前四个环节我实际上已经多多少少进行了一些讨论,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关于第五个环节,我想举几个案例,让大家体会一下检验修订工作的重要性。
例1:(小学三年级学生数学测试)
下面是三(1)四名同学的身高数据表:
序号
身高(厘米)
四人中有(
A.1
学生作答情况如下:选A的学生占10.3%;选ABD的学生占3.4%;选AC的学生占3.4%;选AD的学生占13.8%;选B的学生占37.9%;选C的学生占17.2%;选D的学生占13.8%。
这道题的得分率过低,引起了命题人员的思考。结合上述选项支的比例,命题老师分析,原因可能为:学生把“有(
下面是三(1)四名同学的身高数据表:
序号
身高(厘米)
四人中有(
A.1
修改后再找了300个三年级的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如下:选A的学生占9.5%;选B的学生占68.2%;选C的学生占10.5%;选D的学生占8.9%;多选的学生占2.0%;不选的学生占1.0%。排除了试题的干扰因素,测量的真实程度大大提高。
例2:(初中八年级数学测试)
若三角形的某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该三角形的一条边,则该三角形一定是(
A.锐角三角形
学生作答的情况如下:选A,4.53%;选B,15.86%;选C,27.51%;选D,52.10%。
从测量学的角度来说,这道题的质量并不高。错误选项的百分比例高于正确选项的比例,且错误选项的区分度为正,高于正确选项的区分度。因此,这样的试题,是不太适合作为作业,特别是考试类的作业的。需要进行一些修订。
例3:(小学三年级学生数学测试)
用3、2、9、0这四个数字组成一个最接近3000的四位数,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这个四位数是
A.2930
学生作答的情况如下:选A,45.5%;选C,48.5%;选D,6.1%。
这道题得分比率过低,且A选项比例过高,引起了命题老师的思考,分析可能有两种原因:1)学生对于接近3000这句话的不理解,可能认为是小于3000;2)学生在组合比较数据由于数量级悬殊不大,造成了学生比较的难度。为了进一步找出原因,命题老师建议将数字9改成数字8。修改后试题如下:
用3、2、8、0这四个数字组成一个最接近3000的四位数,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这个四位数是(
A.2803
修改后测试结果如下:选A,1.6%;选B,14.6%;选C,76.9%;选D,6.3%;多选,0.6%。
修改后的数据验证了命题老师的猜想,学生对于修改前试题的难度,更多的在于数量级比较。这种研究也为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指导教学提供了鲜活、有价值的信息。
忙碌了一天,终于有机会坐在电脑前,将这篇博文发出。今天是西方的圣诞平安夜,现在在我们国家有很多人也很热衷这一节日。发博文正值傍晚的时刻,在此祝愿所有的朋友平安吉祥,圣诞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