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学拓展型课程印象(七)

(2009-11-17 07:40:25)
标签:

拓展型课程

教学大赛

教案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流程

学习评价

教育

分类: 课程教学

从参赛前的准备看,拓展型课程的课和其他科目的课有点不同,那就是选修拓展型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组成独一无二的集体。因为没有平行班,教师很难在教案写好之后进行试讲,并根据试讲的情况调整教案。这对参赛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教师的教学设计

2.对教案的几个思考

1)教学目标的确立

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宰。它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终点。制定教学目标看起来简单,只有二三行字,其实不然,它是总课堂教学之要的工作,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是否具体,是否可行,影响课的质量,影响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关于教学目标,我想谈两点想法:

第一,不同参赛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表述上有很大的差异。有的教师没有区分三维目标,用两句话就将自己本节课的目标表述完了,有的教师三个维度的目标,每个维度都列出了35个子目标,使得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十多条。

到底几条目标比较好?不同的课有不同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但有一点需要思考,我们设定的目标,哪些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落实?教师可以根据自己设定的每一条目标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将那些能够在课堂上得到有效落实的目标保留下来,不能落实的目标剔除出去。同时还要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哪些方面的内容落实的很好,但设定目标的时候没有想到,需要补充进来。

第二,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教师在表述的时候困惑比较多。很多教师把准备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什么通过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认为这就是过程了,这是一种误解。

“过程”和“方法”都和要培养某种能力紧密相关。方法是能力的外显,说一个学生会正确运用观察的方法,是因为他已经具备了观察的能力。在撰写有关“方法”的教学目标时,关键就要想清楚本节课主要要让学生运用或者说主要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过程”也是和我们要培养的学生的各种能力对应起来的。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和他们在学习中的相关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要发展某种能力,就必须经历相应的学习过程。比如说要发展学生收集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经历独立地收集相关数据、分析论证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确定“过程和方法”目标时,教师要先明确你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将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明确了这些,过程和方法的目标就清楚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什么?是本节课的核心教学内容。怎样确定重点?可以根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的价值来判断。教师所设计的科目,一定有一个知识结构或者体系。如果本节课的知识点在科目知识体系中占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则该知识本身就是教学的重点。如果该知识点本身不重要,但学习该知识点涉及的思想方法非常有价值,则方法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需要注意的是,在拓展型课程中,动手实践是一种最常见的学习活动。但不能因为学生动手时间比较长,就将动手实践作为教学的重点。要研究通过学生动手期望达到怎样的目的,动手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在这次的评审中,我们就发现了这样的现象——部分教师将学习时间比较长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

难点是学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点。拓展型课程是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长的课程,要让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和激发起来,就要对学生进行认真的研究,了解他们学习中的障碍在哪里,探寻突破障碍的途径。

3)教学流程

    先看一位教师提交的某节课的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小游戏:抓首领

三、情景剧:“在迎世博的日子里”家庭三代学英语

四、颁奖:1.最佳创意奖     2.最佳表演奖

五、结语

整个教学流程比有的教师撰写的教学目标的字数还少,非常“简洁明了”。

这里需要讨论一个问题——有关预设和生成。教案是课堂教学的预设,是不是拓展型课程,落脚点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就不要做太多的预设呢?显然不是。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精心的设计,把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考虑清楚,对教学流程做出较为详细的预设。

当然,不能预设的过细,把师生的每一句对话都写得很清楚,整节课全部按照预先设计的对白来进行,分毫不差。我们在评审中就遇到了这样的教案,不给学生任何生成的空间。可以想象得到,学生一直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他们对科目的兴趣是不会持久的。

预设和生成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真理常常不在两极之间,而存在于中间地带。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生成。

4)学习评价

学生经过了一节课的学习之后,有哪些收获、感悟和体验?这就需要学习评价。

学生的学习评价可以由教师来完成,因为拓展型课程学生人数不多,教师有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较好的了解;可以由小组讨论后对每个同学的学习给出评价,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对学习作出评价。在参赛教师的教案中,这三种类型的评价都有出现,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学生的自评。

这里打一个比方,来较为形象地理解自评。自评就像是一个人出门时“照镜子”。 “照镜子”这一行为的产生,一般需要同时满足四个条件:一要有强烈的动机和愿望;二要有审美的标准;三要有客观参照物——镜子;四要有改进的行为。

评价一直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教师在研究评价时,不妨借鉴“照镜子”这一行为,让学生预先知道这节课要完成哪些任务,完成到什么样的程度算是合格或者良好、优秀,并告知学生评判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对照相关的标准不断检视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向最高级别的要求去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