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拓展型课程印象(五)
(2009-11-13 07:39:52)
标签:
拓展型课程教学大赛科目设计方案解析课程内容实施评价教育 |
分类: 课程教学 |
这两天我的博客有点热闹。有关拓展型课程建设这一话题的讨论,吸引了一些有感触的老师和教研员的参与,大家提出的问题、发表的真知灼见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在这里首先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接着昨天的话题——拓展型课程的科目设计方案,继续谈我的感受和体会。
四、教师的科目设计方案
3.科目的内容
要求教师提供科目内容选取原则及组织形式说明、完整的内容框架、配套的课程资源等资料。
关于内容选取的原则及组织形式,《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中有具体的说明,主要有三点:第一,广域性。凡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素材都可以作为科目的内容来进行开发;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经历,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注重学生综合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和建构;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体验人生、完善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第二,适切性。内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的内容,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性;应体现不同层次学校办学的特色和教师的专业特长。第三,开放性。首先是教学内容、地点、方式以及学习空间要具有开放性;其次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要具有开放性,要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教师在介绍自己科目的内容选取原则及组织形式时,没有必要将上述三条抄写一遍,可以对照上述三点,做一些具体描述。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的《面塑》这一科目,内容选取的原则之一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原则之二是丰富学校办学特色;原则之三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原则之四是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参加评审的部分教师,可能对这一部分的要求不是很理解,在撰写自己的科目设计方案时,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干脆不写,丢失了一个评分点。
科目的内容框架很好理解,就是请教师将自己所开设科目的全部内容以及对应的课时,用框架的形式表达出来,便于评委对科目内容的整理理解。拓展型课程的内容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一个科目都由内容相对独立而内在逻辑联系紧密的若干模块或主题组成。每一个模块或主题都有明确的目标,并围绕特定的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一个模块可以包含若干主题。各模块或主题都具有核心概念,反映学习过程、体现教育价值。
从各个参评教师提供的设计方案看,教师们对科目内容框架的思考还是蛮多的。大多数的教师都给自己的课程设定了若干个模块或者主题,内容框架一目了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有部分教师对模块、主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思考的还不够清晰,对模块、主题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递进关系考虑的不够周密。一些对学生思维能力等要求很高的模块和主题先学,后面学习的内容思维的要求反而降低了。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建设中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拓展型课程的科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同呼吸,就必须要打破闭门造车式的课程设计模式,注重利用社区、科研院所、校友……等多种资源,让其成为科目生生不息的源泉。前面曾介绍的JA课程就是其中的代表。JA课程非常注重企业界、商界的志愿者的参与;非常注重将鲜活的商界案例引入到课程中来,给学生创设一个比较真实的商业经营学习平台;同时创设了多样化的比赛项目,让全国各地、世界各地学习本课程的学子们交流竞技……生活和学习的紧密结合,现实与理论的相辅相成,吸引了很多学生醉心其中。我们在评审中发现,有不少的老师在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直接借鉴的经验,希望有人能够对此进行总结和推广。
4.科目的实施
主要包括教材;教学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德育要求等。
自主拓展、选修性质的拓展型课程的教材,大都是教师自己编写的,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引进的,比如说JA课程。这次评审中,要求教师有教材的要提供教材,如果教材不是参评教师本人(或参与)开发的,则要求在“科目设计”中,说明根据本校和学生的实际,在内容上作了哪些改编和处理。
教学组织的形式主要有三种,集体授课、小组学习、学生个体学习。在这次评审中,比较常见的教学组织方式是小组学习。无论是科目设计方案还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都能体现这一点。需要探讨的问题是:是不是探究型课程都适合采用小组学习的教学方式,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如果这不是唯一的方式,那么什么情况下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好,什么情况下用集体授课或者个体学习的方式更有效?
在科目实施这一部分,还要说明每一个模块或者主题需要的课时数以及总的课时数;要开设这门课程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场地,需要准备那些设备;这一科目每次开设的班级规模控制在多少人为好,控制的原因或理由是什么。有的科目只要提供一间普通的教室就足够了,但有的就需要特殊的场地。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一门心理学拓展课程《我与大家》,课程的大部分时间是以小组成员的各种团队运动为主的,这就要求能够有一个非常宽敞的活动空间。我们也看到有的课程因为场地安排的不合理,学生动起来很不方便,大大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含有德育,这里对教师提出德育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希望教师能够更深刻地思考自己所开设科目的教育价值,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贯穿其中。这一部分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写起来并不容易。太上位了,像在喊口号,与科目本身关联不大;太下位了,又变成了具体的教学要求。
5.科目的评价
主要包括评价的原则、相关的评价表(量规)和操作说明等。是教师自己设计的、对学生学习这门科目的评价系统。
拓展型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评价原则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激励的原则。要注重肯定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进步、取得的经历;要强化学生积极的情感,激发起学习的热情;要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现学习的快乐。二是关注过程的原则。要关注平时学习的评价,让评价成为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不断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三是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评价,让学生理解规则、遵守规则、注重反思、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长处。
评价表要列出评价的项目和一级、二级指标,要通过相关的说明让学生理解每一个指标的内涵和达标要求,并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达标。
评价一直是我们课程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这次评审的过程中,比较出色的评价方案不多,出现的问题主要有:第一,评价指标和科目目标之间缺乏对应关系,科目目标中的很多内容,在评价表中不见了,科目目标中没有的内容在评价表中出现了。第二,评价指标缺乏可操作性。有的评价指标讲得比较含糊,看了这些指标后依然不知道该如何去实施评价;有的评价指标过细,条条框框太多。第三,有些教师的评价混淆了课堂教学评价与科目评价之间的区别,将两者当作一件事情来说。第四,评价表中一些项目的赋分非常随意,缺乏必要的论证,也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
反过来看这次评审确立的科目设计方案的评价关注点,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在每一个部分都太强调“原则”,让一线的教师感到有点茫然。评价点如何更进一步反映出教师的工作实际,也将成为我们反思的一个方面。